此刻李家前堂内,宾主四人心情各异。

许敬宗和李义府僵着笑脸,不停向裴行俭道喜,而裴行俭则非常憨厚地笑出了声,连连谦让,李素不动声色地看着二人的表现,他也笑得很灿烂。

许敬宗和李义府的想法并没错,从李素个人的需求上来说,许敬宗和李义府对他的价值更大,裴行俭虽是潜力股,但目前毕竟年轻,数年之内应该看不出涨幅,可许敬宗和李义府却是实实在在的秦王府旧臣,智谋机变皆是当世鲜有,他们缺的只是个遇到伯乐的机会而已。

可是李素还是决定先提拔裴行俭。

其中道理很简单,裴行俭是好人,许敬宗和李义府二人却实在不能称之为善良,对好人和对坏人,李素各有办法。

提拔裴行俭,李素其实也是做给二人看的。

这个举动首先告诉许敬宗和李义府,你们并没有自己想象中那么重要,所以我宁愿先升裴行俭的官,先把你们晾着,坏人没人权,你们就等着吧。

对许敬宗和李义府这种功利心重的人来说,明明前程无比光明,眼看触手可及,但就是到不了,这比杀了他们还难受,为了达到升官的目的,自然是不惜一切代价豁出命为李素立功。

而裴行俭珠玉在前,也能时刻给二人一种危机感,让他们感觉自己的存在并非李素的首选,这种危机感会在以李素为首的小团体里产生一种良性竞争,从而拼了命的为李素解忧排难,力求在他面前立功,稳压别人一头,得到更实际的官职利益,然而最终的受益者却是李素本人。

对好人有好人的用法,对坏人有坏人的用法,李素深谙其道。这个法子只对李义府这种功利心重的人有效,若将它原样拿到裴行俭身上,以裴行俭耿直的性格,恐怕马上会选择离开。

裴行俭升官就发生在许敬宗和李义府面前,二人的神色果真有些不自在了,虽然仍旧是堆着笑脸,看似真诚的向裴行俭道喜,可那笑容却已有些僵硬,眼中的嫉妒之色一闪而逝。

李素不动声色地笑了笑,转头望向李义府,道:“李兄曾经说让我去农学指点,这话我一直记得,不过很抱歉,最近我实在太忙了,忙得连家都顾不上,农学那里只好再拖延一阵,辜负了李兄所请,我很愧疚啊…”

李义府坐直了身子连连道:“不妨事的,公爷是日理万机的重臣,经常被陛下召进宫奏对,自然是国事为先,说来倒真令人感慨,大唐出了李公爷这等当世英杰,实是陛下之幸,苍生之福,为黎民福祉计,也只能委屈公爷能者多劳了…”

许敬宗在旁边听得老脸有点黑。

作为李素的外戚长辈,李素究竟有多“忙”,许敬宗是再清楚不过的,不仅是他,李素的懒惰几乎已是朝堂君臣尽知,尚书省当差时房玄龄基本没怎么见过李素的人影,今天病了明天伤了,请假的理由千奇百怪别出心裁,懒得令人发指,这种人居然好意思腆着脸说自己“忙得顾不上家”,偏偏李义府还一本正经的表示很理解,深情款款拍着“苍生之福”的马屁,两人一搭一唱,嘴脸实在令人恶心极了。

李义府期待地看着李素,吹捧的过场走完,接下来总该表示一下了吧?

谁知李素马上转过头望向许敬宗,笑道:“叔父大人在火器局当差还算顺心吧?”

许敬宗苦笑摇头:“贤侄婿在火器局当过监正,自是清楚个中内情,火器局颇受陛下重视,而且事涉机密,通常轻易不会变更人事,我这个少监做了好几年仍无寸进,说来尤觉惭愧,就算我想挪挪位置,恐怕陛下也不会答应的…”

李素笑道:“无妨,守得云开见月明,待到国有疑难时,陛下总会想到叔父大人的,叔父大人耐心再等两年便是。”

许敬宗苦笑应了。

李义府在一旁却有些着急,自己投奔的意图已经表现得如此明显了,为何李公爷迟迟不肯接话?就算要拒绝自己的投奔,至少也要含蓄表达一下拒绝的意思呀,总这么吊着不上不下算怎么回事?

小眼睛眨了眨,李义府决定索性不顾脸面,把话挑明了。

“李公爷,下官这人耳朵尖,听说前阵子魏王殿下欲招揽公爷,却被公爷拒绝了?”

李素笑着看了他一眼,道:“魏王是皇子,我是陛下的臣子,外臣本不应跟皇子过从太密,再说魏王殿下也只是寻常的登门访客,怎说得上‘招揽’二字?李兄这话若传出去被朝中御史听到,我可会有大麻烦的…”

李义府急忙赔罪:“下官失言,请公爷恕罪,说来下官这张嘴确实给自己惹了不少祸,就是因为口无遮拦,常常得罪人,故而到今日仍功不成名不就,公爷莫与下官一般见识。”

李素哈哈一笑,摆摆手连道无妨。

李义府沉吟片刻,在脑中组织措辞,良久,方才小心翼翼地道:“不过公爷,容下官说句放肆的话,今日在座的皆是公爷之心腹,裴贤弟素慕公爷一身鬼神莫测的本事,许兄更是公爷夫人的叔父,下官我也对公爷一见如故,只觉相识恨晚,不能早日为公爷效命,咱们今日说的话传不到外面去,不如…开诚布公说些心里话,公爷意下如何?”

李素目光闪动,盯着李义府的脸看了一阵,然后缓缓环视裴行俭和许敬宗,见二人也是一副深以为然的模样,李素不由笑道:“开诚布公当然固所愿也,李兄莫非有赐教?”

李义府急忙道:“公爷盖世英杰,在您面前下官怎敢说‘赐教’?只是下官有些心里话如鲠在喉,不吐不快,言若有失还望公爷莫怪罪。”

李素笑道:“愿洗耳恭听。”

李义府咳了两声,压低了声音的同时,也放缓了语速,轻声道:“陛下自去年废黜太子后郁郁寡欢,下官听说陛下如今沉迷炼丹之道,以求长生,臣下多有不满,谏书渐多,皆劝陛下励精图治,重拾贞观初年君圣臣贤之盛况,然而陛下却未纳诸臣所谏,如今魏征老大人去世,房相合长孙相两位又只知唯唯,鲜少进逆耳之忠言,眼下能让陛下纳谏的人怕是越来越少了…”

李素眼皮跳了跳。

话是实话,大唐如今还算言论自由,私下议论帝王的人不在少数,不过人在朝堂官场,说话还是要注意一下的,李义府的这番话说不上大逆不道,但至少不太妥当,看来李义府今日为了博得自己的注意,果真是不顾自己前程安危了。

李素眨了眨眼,笑道:“李兄的意思,莫非让我效魏征老大人之遗风,上谏逆耳忠言,劝陛下放弃炼丹?”

李义府忙道:“非也,说句大不敬的话,陛下如今听不进忠言,让李公爷上谏岂非陷您于险境?下官绝无此意。”

“那么李兄的意思是…”

李义府神情迟疑,显然接下来的话更犯忌,犹豫半晌,终于一咬牙,道:“下官的意思是说,自从太子被废后,陛下…已渐生迟暮之气,一心炼丹求长生,更有避世之念,这一点相信陛下自己也很清楚,有些事咱们做臣子的不敢提,但陛下却心如明镜,虽说避世,但陛下仍有一丝执念,那便是东征高句丽,这是两朝帝王一心想做却做不了的事,在这件事上,陛下雄心未灭,不可改易,已是势在必行。如今朝中诸臣已在暗中准备东征事宜,那么在陛下东征之前,下官以为,陛下必定会册立一位太子,为了安抚臣民之心也好,为了御驾东征之后留其监国也好,册立太子已是迫在眉睫之事了…”

李素点头:“李兄说得不错,你继续说。”

李义府看了一眼李素的脸色,却看不出任何端倪,也不知李素对自己这番话究竟是何态度,但是既然话已出口,李义府只能硬着头皮继续说下去。

“…下官刚才说咱们彼此开诚布公,那么便恕下官放肆了,前阵子魏王殿下登门招揽李公爷,却被公爷拒绝,下官当时百思不得其解,毕竟陛下诸皇子之中,魏王的身份最合适当太子,一来魏王勤奋博学,在士林中素有声望,二来魏王是长孙皇后所出之嫡子,天生便有名正言顺继承大统的身份,三来魏王暗中绸缪多年,朝中人脉甚广,无论怎么看,太子的人选必然是魏王殿下,下官一直不明白公爷为何拒绝魏王的招揽…”

李义府又看了李素一眼,然后露出“我懂你”的微笑,接着道:“下官冥思苦想,想了许多天,开始下官以为李公爷无心参与立储之事,拒绝魏王的招揽只因性情淡泊,无欲无求,不过下官又觉得不对,不论出于何种心思,当面拒绝魏王,而招魏王忌恨,终究是不太妥当的,以李公爷的聪慧,断不会行此不智之举。直到前日东阳公主府上夜宴,下官见李公爷与晋王殿下相谈甚欢,直到那时下官方才恍然大悟…”

李义府的笑容越来越深:“原来李公爷并非无心立储之事,而是心中另有中意者,此人…竟是晋王殿下。”

第八百一十六章 开诚布公(下)

好人的类型各种各样,有的憨厚,有的仁义,有的根本是傻子。

但坏人不论坏到什么地步,至少有一个普遍的共同点,——他们都很聪明。

可以说,“聪明”是当坏人的资格证书,不聪明的人就算想当坏人也没资格,当然,也有那些穷凶极恶偏向虎山行的坏人,又蠢又笨却有一颗强烈的想当坏人报复世界的心,然而这种蠢笨的坏人基本活不太长,如果人生是一部百集连续剧的话,这种人大约活到第一集的前十分钟便可以领盒饭退场了。

所谓“小人得志”,所谓“奸臣当道”,他们凭什么能得志,凭什么能当道?

因为他们聪明,坏人没底线没节操,行事百无禁忌,自由度比好人大多了,如果这个坏人还比好人更聪明的话,“小人得志”“奸臣当道”自然是必然的结果了。

此刻在李素的眼里,李义府无疑就是这种坏人,这个人贪婪,功利,热衷名利,他可以毫无掩饰毫无顾忌地把这些表现出来,不怕被人鄙夷耻笑,然而不可否认的是,他确实很聪明。

李义府此言一出,李素再也无法淡定了。

仅从自己和李治谈笑风生的细节能看出自己选择辅佐李治当太子,李义府的聪明委实令人有些惊骇。

李素震惊,一旁的许敬宗和裴行俭也惊呆了,二人看了看李义府那张笑得带着几分得意的脸,马上又扭过头看着李素的表情,然后,从李素一闪而过的惊愕表情里,二人终于看懂了,于是,愈发震惊了。

李义府面带微笑,脸色有些自矜。

如果语出惊人能作为自己的进身之阶的话,李义府相信自己这番话应该能引起李素的重视了,同时,自己这个人自然也会被重视了。

堂内四人心情各异,气氛陷入诡异的沉默。

良久,李素忽然哂然一笑:“李兄…很有想象力呀。”

李义府眨着眼,笑道:“李公爷当知下官在农学当少监,农学是个慢工出细活的地方,所以下官闲暇之时甚多,闲下来难免胡思乱想,刚才下官所言便只是下官闲来胡猜罢了,若下官说错了还请公爷莫怪罪。”

李素神情平静,无悲无喜,淡淡地道:“先不说对错,不知李兄何出此言?”

李义府缓缓道:“陛下之嫡子仅三人,太子被废,东宫之位自然与他无缘,而晋王殿下年幼,未露锋芒,也被朝臣和门阀世家忽略了,天下人皆认为魏王殿下是继任东宫的唯一人选,下官其实原本也是这么认为的,但后来听闻李公爷拒绝了魏王招揽后,下官便不得不往更深的地方想一想,想得深了,晋王殿下这个人便出现在下官的视线中,下官将东宫太子的条件一一列出,然后不由自主往晋王殿下身上套,这么一套便赫然发觉,晋王的优势其实不比魏王差,甚至于,他比魏王的胜算更高…”

李素眼皮一跳,肃然道:“愿闻其详。”

李义府捋了捋稀疏的长须,道:“晋王的身份和魏王一样,皆是长孙皇后所出的嫡子,而且由于自幼丧母,陛下甚为疼爱,从贞观九年开始便将他和晋阳公主二人带在身边亲自抚育,陛下子女数十,得此殊荣者仅此二人,所以,若论恩宠和圣眷,晋王与魏王其实不相上下…”

“其二,晋王与魏王心性不同,魏王虽博学但失之好胜,晋王虽懦弱但胜在仁厚,高祖皇帝和陛下以及诸多朝臣花了数十年时间方才奠定了盛世之基,大唐的下一任帝王应该是什么性情方能更好地治理大唐,我等做臣子的或许有些不甚明了,但陛下一定心中有数,好胜者,易行险求功,仁厚者,常守成而稳进,下官粗陋之见,窃以为求功不如守成…这些年,我大唐王师战无不胜,可以说宇内未有敌者,该打完的战事在陛下有生之年差不多都打过了,那些番邦蛮夷该臣服的也都臣服了,甚至连心腹之患薛延陀也平定了,东边的高句丽眼看也要开战了,唯一只剩下一个吐蕃,陛下也用和亲将他们暂时稳住了,那么,大唐的下一任君主应该是怎样的性情才适合接任陛下的大统呢?”

话题越说越敏感,李义府的声音也压得越来越低:“…下官以为,两位殿下相比之后,晋王之性情,似乎更适合继承皇位,从武德年立国,到如今的贞观朝,近三十年过去了,这三十年里大唐征伐不断,国中壮丁人口越来越少,因为战事连连,需要源源不断的粮草和生铁,加诸于百姓身上的赋税太重,民间迫切需要休养生息,否则社稷动荡,国必危殆,魏王若即位,以他好胜要强且自负的性子,大唐战事恐怕不会停,那时国必生乱,江山不稳,陛下必然不愿见到这种后果,若选择晋王的话,晋王行事谨慎,性情仁厚,轻易不会发动战事,于国于民皆是得宜,相比之下,晋王才是更适合当君主的人选…”

李义府笑了笑,接着道:“至于其三么,这话说起来就远了,魏王近年与关陇门阀走得很近,晋王年幼,目前看不出什么倾向,但去年陛下却将太原王氏家主之孙女赐婚给晋王殿下,众所周知,太原王氏属于山东士族之一,是一支与关陇门阀相抗衡的家族,再联想到近年陛下有意打压削弱关陇门阀,扶持山东士族,陛下将太原王氏之女许与晋王殿下为妃,而且是正妃,这其中…呵呵,颇令人寻味呀。”

李素越听越惊讶,脑海中闪过无数念头。

知道李义府这家伙聪明,但没想到他居然这么聪明。

整件事被他掰开揉碎了,分析得无比透彻,与李素当初的分析几乎一模一样,就算最后那番语焉不详的未尽之辞,也和李素的想法不谋而合。

太聪明了,老话说“智极早夭,慧极必伤”,这家伙应该活不到抱孙子的岁数吧?

前堂再次陷入沉默,不知过了多久,李素忽然道:“李兄有儿子吗?”

“啊?”李义府惊呆,然后吃吃道:“呃,有。”

“有孙子吗?”

“呃…尚无,下官今年才三十岁。”

李素点头:“哦…”

李义府一头雾水,“哦”是啥意思?大家正说着国家大事,你冷不丁问我有没有孙子是啥意思?哦完了又没有下文,咱们聊天能严肃点正经点吗?

李素沉吟半晌,道:“听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李兄大才,高论令人钦佩。”

李义府笑了:“这不是下官的高论,事实上,李公爷比下官看得更高,想得更远,听说两年前李公爷和晋王殿下奉旨晋阳平乱,从那时起,您和晋王殿下的交情便不一般,可见下官前几日才想通的事,李公爷比下官早两年便想通了,下官刚才所言,其实是基于公爷种种异于常人的举动和决定,一桩桩往回套才渐渐理出头绪,说来只是小聪明罢了,李公爷才是真正有大智慧的人呐,难怪陛下不止一次对朝臣说,李公爷是百年难得一见的英杰人物,下官以前不识尚不觉得,有幸结识李公爷之后方觉陛下所言不虚。”

一番话不但自谦,顺便还狂拍了李素一阵马屁,拍得李素心旷神怡爽歪歪。

许敬宗和裴行俭仍旧一脸震惊,看看李义府,又看看李素,目光不停在二人脸上来回打量,生怕错过二人任何一丝表情变化。

话说到这个地步,再否认抵赖便显得有些低级了,会被眼前这三人看轻几分的,再说李素辅佐李治的事实连对手魏王李泰都知道了,再瞒下去毫无必要。

李素思索片刻,索性大方承认道:“不错,我私以为,晋王殿下更适合当太子,而且不怕告诉诸公,我已决定辅佐晋王殿下,助其争储东宫。”

此言一出,李义府神色不变,一旁的许敬宗和裴行俭却大为震惊,神色顿时变了。

李素看了李义府一眼,转而望向另外二人,笑道:“众所周知,若论争储,魏王的胜算更高,李兄刚才说的那几点固然与我不谋而合,但陛下心里究竟怎么想的,恐怕谁都不知道,圣心难测,尤其是昨日陛下还下了旨,将所有成年皇子尽皆赶出长安,赴地方上任都督或刺史,晋王殿下亦在其中,如此一来,长安城内仅只剩魏王一人,晋王的胜算更低了…”

李素说着,脸上露出意味深长的微笑,道:“三位今日登门的用意,咱们尽在不言中,我与晋王殿下是一损俱损的关系,如今我的处境摆在面前,三位可要想清楚,究竟要不要上我这条贼船,贼船好上不好下,到时候若情势不对想反悔,终究也逃不过引颈一刀,事关身家性命和全族兴衰,各位当三思而行。”

说完李素环臂阖目养神,三人的表情却各不一样。

许敬宗神情犹豫,李义府仍是一脸高深莫测的微笑,而裴行俭却面现坚决之色。

仅仅三种表情,却如囊括世间众生相。

沉默许久,李义府首先开口了。

“下官刚才啰嗦了一大堆,其实归结起来的意思很简单…”

说着李义府忽然站起身,面朝李素长长一揖,然后目注李素,肃然道:“丈夫富贵当于沙场求,险中求,李某愿将性命和前程全数托于李公爷,愿与李公爷共存亡,同荣辱!”

第八百一十七章 聚合为党

李义府说出这句话时,自然是经过了慎重的考虑。

对前程的态度,每个人都不一样,有的只靠勤勤恳恳一步一个脚印,有的则想走捷径,捷径虽近,但风险更大,当然,收益也大。

前程迷茫,前程似锦,选准了一条路横下心走下去,能走到尽头的都是前程,杀人放火也算。

跟随李素是李义府的选择,眼下的情势并不太妙,很难说李义府到底是选对了还是选错了。

李义府是聪明人,聪明到一定的程度时,性格里难免便多了几分冒险的勇气,自信能凭借自己的聪明度过危险的关口,从此直达康庄。

从这点来说,李义府其实是个典型的投机主义者,他更像个愿意拿身家性命孤注一掷的赌徒,赌赢了这辈子飞黄腾达,若是赌输了…不好意思,真正的职业赌徒心里,是没有“输”这个字眼的,他们下每一笔重注之前都有强大的自信,觉得自己赢定了。

李义府现在就是这种心态。

魏王身边谋士已太多,而且在占尽赢面的情势下,朝中无数大臣蜂拥而附,他李义府一个小小的农学少监就算真的主动登门投奔,或许连魏王的面都见不到,现在魏王的身边谋士如雨,多他李义府一个不多,少他一个不少。

反过来说,投奔晋王李治就不一样了。

李治年纪不大,而且李义府知道李治其实是个乖宝宝,身边除了李素以外,根本没有任何能为他出谋划策的谋士门客,所以李治既是一支潜力股,也是一支低价股,抄底而入绝对是利大于弊,所以尽管有掉脑袋的危险,李义府三思之后还是坚定了投奔李素的决心,投奔李素等于投奔晋王,如果这一把真的赌赢了,那么他就是从龙之臣,而且是地位仅次于李素的第二号从龙之臣,未来的前程岂止是光明,简直亮瞎狗眼。

李义府当着许敬宗和裴行俭的面,态度坚决地表明了态度,说完之后,他的表情更坚定了。

话已出口,覆水难收,之前心中隐藏的些许不安忐忑也随之化为飞灰。

既然认准了这条道,那就一条道走到黑吧。

李义府当众表达投靠之意后,许敬宗和裴行俭的表情颇为吃惊。

他们眼里的李义府不算是个很正派的人,虽然来往不多,但通过少许言行便能窥一斑而知全豹,没想到这个不正派的人竟是第一个挑明了投靠李素的人,猝不及防倒教他抢了头筹。

许敬宗尚不觉得,但裴行俭的脸色却有几分不自在,此时也顾不得正人君子的矜持和颜面,紧跟李义府其后,站起身面朝李素长揖一礼,肃然道:“裴某此生若有寸进,皆李公爷玉成提携之恩,裴某与李少监一样,愿为李公爷驱使效命。”

李素哈哈一笑,亲自绕过桌案,扶起了裴行俭。

这个动作颇具深意,裴行俭一脸荣幸,而李义府却脸色一滞。

同样是效忠,同样是行礼,我行礼你没表示,他行礼你却隔老远跑过来亲自扶起他,凭什么?

然后李义府很快调整了心态。

究其原因,李素与军方将领来往甚密,而裴行俭是名将苏定方的门下弟子,态度自然亲密许多,而他李义府凭什么得到这种待遇?

当然是在李素面前立个功劳,世界从古至今都是很现实的,你没拿出本事,没为主公分忧,凭什么让人对你客气?

正如李素对三人不同态度的表现,李义府所思果然尽入李素算计之中。

三人心思各异,全身是戏。呆坐一旁的许敬宗却坐蜡了。

按理说,三人中许敬宗与李素的关系最近,他是李素的外戚,实实在在的亲戚关系,理当第一个表示效命。

然而许敬宗却一直下不了决心。他是官场老油子,行事自然不会太冲动,前瞻后顾,顾虑重重,小心谨慎保命第一,李义府刚才分析得那么细致,许敬宗顿知李素和晋王如今的处境不妙,尤其是晋王马上要离开长安,从此远离权力中枢和皇帝,圣眷究竟会不会长盛不衰还得打个大大的问号,这个不妙的处境下去投靠晋王…万一翻船了怎么办?

大家亲戚归亲戚,但在性命攸关的当口…我其实跟你不太熟啊。

见许敬宗迟疑不定,李素嘿嘿笑了两声,半真半假地道:“叔父大人,你怎么说?若是不愿意为晋王效命也没关系,人各有志嘛,此事风险极大,将来若晋王争储失败,魏王当了太子,若干年后陛下仙逝,魏王即位,恐怕第一个就要拿我开刀,毕竟我把他得罪得不轻,到了那时,也许要被诛九族呢,掐指一算,哎呀不好!叔父大人也在‘九族’之内啊…”

“噗——”李义府一口茶水喷了出来。

裴行俭面孔扭曲,飞快瞥了许敬宗一眼,然后垂头闷笑。

这位李公爷貌似君子,其实肚子满载坏水,简直坏到家了,自己夫人的叔父被他挤兑到墙角动弹不得,上辈子造了什么孽才教他摊上这么一位“贤侄婿”啊。

许敬宗脸都绿了,一张帅脸情不自禁抽搐了几下,忿忿看了李素一眼,最后终于一咬牙,重重一拍桌子。

“罢了!许某亦愿为贤侄婿驱使效命!以此残躯尽付贤侄婿便是!”许敬宗强作坚定,大义凛然说完这句话后,脸色忽然一垮,无比恳求地看着李素,低声道:“…说是‘残躯’,只是老夫自谦之辞,贤侄婿万莫当真,老夫一点都不残,大好的性命交托予你,还望贤侄婿珍惜,莫让老夫立于危墙之下,拜托了…”

这下连李素的面孔都有些扭曲了,旁边的李义府和裴行俭更是不堪,实在顾不上失礼,哈哈大笑起来。

许敬宗悻悻地瞪了他们一眼,然后重重怒哼一声。

自愿的,非自愿的,都上了李素这条贼船,今日登船,一辈子都别想下了。

李素暗暗长舒了口气。

从此以后,他和李治终于不再是单打独斗了。

虽然身边聚的这几个家伙要么太君子,要么太猥琐,不过总比光杆司令强多了,这几个人性格品行不一,但不可否认的是,他们都是史书上留下名字的名臣宿将,有这几位和自己一同辅佐李治,不知不觉间,李治又多了几分赢面。

李素带着满意的笑容,阖上眼开始思考。

自己帮李治拉了这么几位高端人才,李治是不是该给自己一点提成?眼前这三人每人折算一万贯,过分吗?不过分吧?

新收三位得力的小弟,李素很高兴,心情愉悦之下也就不那么小气了,于是大手一挥,下令设宴。

许敬宗三人很无语。

这位新认的主公到底有多抠,没表态效忠前,只有区区一杯清茶待客,效忠之后才有大鱼大肉,这姿态是不是有点太现实了?

李素浑然不知三人的复杂心情,他只知道自己的心情不错,在这个值得纪念的日子里,多喝几杯葡萄酿才应景。

丫鬟们端着酒菜入堂,宴席很丰盛,除了没有歌舞伎助兴,其他的已算是高规格接待了。

确定了彼此之间的主从关系,宾主之间的气氛愈发热闹,大家的态度也愈发自然随性。

裴行俭饮酒时比较沉默,第一次在李家饮宴,李家别具一格的美味菜肴对他有很大的吸引力,一边饮酒一边不停地举筷挟菜,每尝一道菜便击节赞叹不已,显然非常合他的胃口。

裴行俭的模样令李素有些担心,这家伙吃上瘾了该不会经常来我家蹭吃蹭喝吧?刚刚投奔自己,白吃几顿饭,自己又不好意思把他赶出去,李素的心情实在很矛盾很纠结…

许敬宗则表现得很淡定,相对来说,他来李家不少次了,自然比较熟悉,酒宴上很少动筷,却妙语连珠,一桩桩朝堂的趣闻轶事如数家珍,娓娓道来,将气氛带动得更加热闹欢欣。

至于李义府,他和裴行俭一样沉默,李素特别注意了一下,发现他只吃菜,面前的酒却动也不动。

眨了眨眼,李素感到李义府应该还有话说,于是也不着急,慢慢的劝酒,耐心地配合许敬宗说笑话,频频与裴行俭遥遥相敬。

李义府确实有话说。

刚才说了很多话,不过那些话只是向李素证明自己有资格投奔他。

可是李素对裴行俭明显高看一眼,李义府心里不平衡后,马上意识到刚刚投奔过来必须要在李素面前立个功劳,用自己的真本事实实在在盖过裴行俭,成为李素心中的第一人。

心里装着事,又有满腹未尽之言,李义府当然不敢沾酒,酒会误了他的大事。

酒宴正酣之时,李素起身走到李义府面前,朝他敬了杯酒。

李义府急忙以袖遮面饮尽。

李素搁下杯盏,笑道:“李兄心不在焉,莫非酒菜不合意?”

李义府忙道:“长安皆传李公爷府上佳肴是长安一绝,下官品之果然名不虚传,怎会不合意?”

李素笑道:“什么‘长安一绝’,好事之人以讹传讹罢了,我出身贫寒,本也是个好嘴的,故而对吃食一道颇为在意,家业渐大之后便沉下心专研吃食,久而久之,倒也能做出几道爽口的菜。从今日起,你我皆是同路人,李兄若觉得酒菜合意,闲暇之时尽可来我府上,随时好酒好菜相待。”

李义府感激地答应了,神情却仍有些恍惚。

李素目光闪动,忽然道:“李兄仍有未尽之言?”

旁边的许敬宗和裴行俭闻言同时搁下杯筷,扭头望来。

李素的这句话恰好问到李义府的心尖上,他等的就是这句话。

于是李义府也搁下杯筷,直起腰身,道:“刚才李公爷说咱们已是同路人,下官深感荣幸,既是同路,自然祸福与共,所以,下官有一言谏上。”

李素笑道:“李兄尽管直言。”

李义府沉吟片刻,缓缓道:“今日在座的都是自家人,下官也就畅所欲言了,毋庸讳言,昨日陛下下旨,令所有成年皇子离京,咱们欲辅佐的晋王殿下也在其列,晋王离京的弊处大家都知道,不必多说,可以这样说,晋王殿下和咱们已被逼到了悬崖边,到了最危急的时刻,既然咱们奉晋王为主,下官以为,咱们应该想个办法,让晋王殿下顺利度过这个危机,不知诸公意下如何?”

许敬宗和裴行俭纷纷点头。

他们自然也不希望看到晋王失去争储的机会,刚刚拜的新山头,聚义厅里屁股还没坐热,马上就要被人抄了老窝,他们当然不愿意了。

李素叹了口气,道:“此事我也很头疼,这两天脑子里总想着这件事,但是很惭愧,还是没能想出好办法…”

转头看着李义府,李素笑道:“李兄莫非有主意?”

李义府笑道:“说不上主意,只是有个小小的陋见,说出来算是博大家一笑。”

李素一愣,接着大喜,拱了拱手道:“愿闻高论,洗耳恭听。”

见三人的目光都紧紧盯在自己脸上,李义府心情忽然愉悦起来,他觉得自己成功刷出了存在感。

第八百一十八章 扑朔迷离

李素很意外,他没想到自己毫无头绪的难题,李义府竟然有办法。

还是小觑了天下人啊。

未来能当上一国宰相的家伙,先不论他的人品是好是坏,本事却是非常了不得的,否则也不会做到位极人臣的位置。

迎着李素期待的目光,李义府不敢绕圈子,开门见山地道:“晋王之危,危在势单力薄,不可讳言,晋王确实年幼,今年才十六岁,自长孙皇后逝后,陛下怜其年幼丧母,又是嫡出,遂将他和晋阳公主二人留在身边,亲自抚育,这些年陛下无论处理国事还是召集朝臣议事,身边总有晋王和晋阳公主二人绕膝吵闹,朝臣们对他也十分喜爱,常常拿些小物件逗弄他,这些年过去,渐渐的便在朝臣们心中有了一个无法逆转的印象,哪怕如今晋王十六岁,已授过冠礼,是个有担当的成年人了,他们眼里的晋王仍旧是当年那个吵吵闹闹的孩子…”

“这个印象,成了晋王争储最不利的劣势,李公爷当知,朝臣喜爱晋王,与朝臣支持晋王是完全不同的两码事,喜爱晋王,是看在晋王还是个孩子的份上,但若论支持晋王当太子则不然,没有任何朝臣愿意将一国太子的位置轻易托付在一个孩子身上,尤其是…”

李义府犹豫了一下,还是接着道:“尤其是,晋王其人性情略显软弱温吞,素无主见,而朝臣们大多也不会想到未来大唐需要守成之君才更适合国情,是以,就算晋王主动折节拉拢朝臣,独立阵营,只怕愿意支持他的人也不多,咱们若欲辅佐晋王当太子,拉拢朝臣的手段恐怕收效甚微,此次陛下下旨令皇子出京,原本可以联络朝中大臣上疏为晋王求情,毕竟晋王是嫡子,与其他的皇子不同,众口同声之下,有三成的机会陛下可能会顺势应了群臣所请,但是朝臣大多将晋王当孩子,此次又是陛下刻意做出一视同仁的表象,朝中诸臣愿意为晋王求情的人只怕很少,此路…可绝矣。”

李素揉了揉鼻子。

李义府说的这些,李素早就想到过,结论和李义府一样,制造舆论联络朝臣为晋王求情不妥,李世民不仅不会答应,反而会暴露出晋王欲争东宫的意图,从而心生反感,绝对是弊大于利的。

李素笑道:“李兄高见,与我不谋而合,欲解决此事,从朝堂上入手恐怕是行不通的。”

李义府笑了,笑容忽然变得有些狡黠。

“李公爷,朝堂入手确实行不通,咱们可以换条路走呀…”

“换哪条路?”

李义府悠悠道:“事情的表象其实很简单,归结起来只有一句话,——陛下要把所有的成年皇子遣离长安,赴地方上任都督或刺史,授予实职,所以,目前朝堂里的这潭水其实是很清澈的,清可见底…水太清了也不好,没有内情,只有表象,藏不住秘密,想做点隐秘的事都无法遮掩,所以,若欲让陛下收回成命,留晋王在长安,只有把这潭水搅浑了,陛下心生疑窦,继而再生顾虑,晋王说不定就会被留下了…”

李素一呆,接着脑中似有一道灵光闪过,纠结数日的烦恼瞬间有种豁然开朗之感。

是啊,为什么自己的眼睛总盯着朝堂和皇帝?令出固然是宫闱,但解决麻烦却不一定非要从宫闱入手,一条路走不通可以换另一条路呀。

不得不佩服李义府,连李素都没想通的关节,他居然想到了,果然是八面玲珑的聪明人,刚刚投奔过来,立马便开始体现他自己的价值了。

“李兄不妨详细说说。”李素脸色微动。

李义府呵呵笑了两声,捋了捋稀疏的长须,缓缓道:“所谓皇子出京,据说是一个名叫冯渡的监察御史首先上疏,后来许多御史跟风附议,陛下推搪不过,这才下了旨意,这个冯渡究竟是什么来头,下官并不清楚,不过可以肯定,此事绝非冯渡一人所为,一个小小的御史,还不至于有胆子冒着得罪所有皇子的风险,上这道吃力不讨好的奏疏,他的背后必有人指使,至于这个指使之人是谁…呵呵,或许是留在长安的皇子,也或许是有别的庶出皇子故布疑阵,假旁人之手一步一步除掉嫡出皇子,任何可能都不能排除。”

李素愈发惊讶,这一点上,李义府比他想得更深远,原本李素只锁定了魏王李泰和长孙无忌两人,但李义府却提出第二种可能。

确实不能排除这种可能,尽管可能性极小。

庶出的皇子若欲争储,最大的敌人自然是嫡出的李泰和李治,首先分而击之,将李治支离长安,让别人怀疑是李泰布的局,嫡子之间互相猜疑,互相敌对,最后得益的是谁?

这里面可以作的文章实在太多了。

李义府接着道:“总之,长安朝堂这潭水看似清澈,实则浑浊不堪,只不过那浑浊的地方藏在暗处,寻常人无法发现,既然如此,我等欲保晋王殿下留在长安,只能选择将这潭水搅浑,越浑越乱越好,晋王已然身陷危局,若不能置之死地而后生,恐难破此危局。”

李素沉吟半晌,缓缓道:“李兄刚才说,欲破此局,须换条路走,又说把这潭水彻底搅浑,请教计从何出?”

李义府直视李素,道:“制造事端,祸水东引。”

李素一怔,然后陷入深深的思索。

太极宫。

常涂跪在李世民面前,面无表情地禀奏着手下刚刚查到的消息。

“据查,监察御史冯渡,河南贫寒农户出身,家贫好学,贞观元年河南大旱,冯渡携家小逃难关中,落户蓝田县,朝廷抚恤难民,分予冯家良田六亩,免其赋税三年,冯家由此得到喘息,遂一心读书求取功名,贞观八年,冯渡以乡贡而进明经科,后来投行卷入蜀王殿下府上,蜀王荐于朝廷,遂录用为礼部主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