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重生后太子妃咸鱼了上一章:第 73 章
  • 重生后太子妃咸鱼了下一章:第 75 章

她顿了顿道:“若不是收到你们被困灵州的消息,他们恐怕到现在都不愿和我说话呢。”

两人一边说一边往邵泽房里走。

邵泽正睡着,戚七娘听到动静迎了出来,她和邵芸本是密友,见了面自然又有许多话要叙。

说了两句,戚七娘便用手肘捅捅她:“你和那个祁十二郎怎么样了?”

沈宜秋一怔:“祁十二?”

邵芸“啊呀”一声,对沈宜秋道:“对了,我在信里是不是忘了提?和我们同路从长安到洛阳的那个小郎君,就是祁家十二郎。”

沈宜秋越发不解,祁十二正是与何婉蕙定亲之人,听说他病得下不来床,怎么去了洛阳?上辈子似乎不曾有过这一节……

戚七娘道:“你们怎么样了?”

邵芸挑挑眉道:“没什么怎么样,他是他,我是我,没什么相干。”

戚七娘似乎有些遗憾。

这时房中传来邵泽的声音:“外头是阿芸么?”

邵芸对两人道:“我去瞧瞧阿兄。”说罢便往房中走去。

待她走后,沈宜秋蹙了蹙眉:“阿姊,若是我没记错,那位祁公子不是与何家定了亲么?”

戚七娘道:“你不曾听说?是了,那时候你已经离京了。过了正月,祁家便去何家退了亲事。那祁家小郎君病入膏肓,说是想去故乡看一眼,便与祁夫人去了洛阳,谁知在路上遇见个高僧,将他病医好了,倒是一段奇缘。”

她顿了顿道:“我离开京都时,这事正传得沸沸扬扬,说是何家见祁公子的病治好了,有意将断了的姻缘再续上,祁家却怎么也不愿意。我不关心这些,只知道个大概。”

这么说何婉蕙如今已没有婚约在身了。

上辈子尉迟越登基后才娶何婉蕙,是因为她有婚约在身,在祁公子过身后守孝,随后又遇上她母亲过世,如此才蹉跎了几年。

而这一世,两人之间的障碍已经没有了。

她说不上来心里是什么滋味,这些日子发生了太多事,她几乎已经忘了何婉蕙这个人,甚至忘了尉迟越的身份。

他是储君,日后还会成为君王,没有何婉蕙,也会有别人。

他们之间永远不可能像她阿耶阿娘,像舅父舅母,像邵泽和戚七娘那样简单。

她并非不明白,只是一时忘了。

沈宜秋目光动了动,点点头:“听说那祁家小郎君才学兼人,缠绵病榻甚是可惜,有此际遇实在是一桩幸事。”

戚七娘道:“我就是担心阿芸,先前她在信中常提到此人,可他病转好了,她却再也不说起了。”

沈宜秋道:“姊姊别担心,表姊有她自己的考量。”

第124章 告别

沈宜秋听说了祁十二郎的奇遇,想起他和邵芸一路同行,料想她或许知道些内情,便即向她询问。

邵芸果然点头:“你问我算问对了。我们路过蒲州时,无意进了一间小兰若,恰好遇见这胡僧正在给贫苦百姓治病,百姓都道他医术如神。

“祁公子便试着请他诊治,那胡僧给了他一瓶药水,每日服一滴,服了一个月,果然就好转了许多。”

沈宜秋双眼一亮:“当真如此神验?”

邵芸点点头:“他一见祁公子便说出他的症候,道他先前服的药并不对症,虽能拖延几日性命,却会将身子拖垮。你问这做什么?可是有谁要治病?”

沈宜秋道:“是皇后娘娘。”

邵芸“啊呀”一声,却皱起了眉头。

沈宜秋紧张道:“怎么了?”

邵芸有些为难:“这胡僧性子十分古怪,他替贫苦人治病,一文不取,可替富贵人家治病,却会百般刁难,提些叫人啼笑皆非的要求,听说有个大官请他替老父诊病,他便要那官员辞官,把那大孝子急得,还曾叫富商散尽万贯家财。”

她顿了顿,目光有些闪烁:“有时候他也会要一些稀奇古怪的东西,想到什么便是什么,全凭他乐意……”

沈宜秋若有所思地看向邵芸短短的头发。

邵芸叫她那透彻的目光看得心虚,不觉往后一缩,清了清嗓子道:“皇后娘娘身份这么尊贵,那胡僧提的条件还不知如何苛刻呢。”

沈宜秋点点头:“总要找到他试一试。表姊可知那胡僧如今的下落?”

邵芸道:“这倒不难找,他也去了东都,如今在景乐寺驻锡。”

沈宜秋见到尉迟越,便即将此事告诉他知晓,只是略去了祁十二不提,只道是邵芸在途中的见闻。

尉迟越遣人遍访名医,也找过西域的名医替张皇后诊治,都无功而返,听到这消息比沈宜秋冷静些,不过但凡有机会,他还是愿意试一试,当即命人去洛阳请那胡僧去长安。

自那日起,尉迟越便觉沈宜秋对他的态度有了些许不同。

她待他仍旧很好,他逗她时也会恼,他温存时她也会回应,可就是有些微妙的,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不同。

若是换了从前,他定然一无所觉,但如今他已不是用眼在看,而是用心。

他的心看见,生离死别后那几日的亲密无间,犹如午夜的昙花,还未等他嗅到芬芳便已经凋谢了。

虽然心里有些发堵,但他并不气馁,因他知道只要耐心等待,悉心呵护,那朵花早晚会再度开放。

五日后,五皇子率领着使团中的一众文官抵达灵州。

当日尉迟越带兵援救灵州,尉迟渊本想跟随,被他兄长勒令待在凉州招呼吐蕃使团。

浩劫当前,便是尉迟五郎这样的混不吝,也不敢在这时候造次,只得乖乖留在凉州,每日与吐蕃人扯来扯去,好容易等灵州解围的消息传来,便即将大燕和吐蕃两个使团一股脑儿全带到了灵州。

下了马,见到兄嫂都安然无恙,他心里的石头方才落地:“阿嫂,你没事可太好了。”

尉迟渊平素都是一副嬉皮笑脸的模样,可经过这回的事,连他也显得稳重了几分。

沈宜秋这一路上早已将她视为自己的亲弟弟,见他这泫然欲泣的模样,心里也是又酸又涩,正要说点什么安慰他,尉迟越便将她往身边一揽:“你身子还未复原,快回房歇着,别在外头吹冷风了。”

说罢将弟弟提溜起来:“孤先考考你,这些时日功课有没有进益。”

尉迟五郎傻了眼:“阿兄,出了那么大的事,你见到我就没有别的话么?”

尉迟越凉凉地道:“只要孤一天没死,就要考校你的功课。”

顿了顿道:“距今岁进士科举只剩下七个月了。”

沈宜秋在守城那段时日亏了身子,尉迟越担心她守不住舟车劳顿,让她在灵州安心休养。

他便在灵州与吐蕃大皇子艾雪勒继续议和。

艾雪勒已经叫这手狠心黑脸皮厚的燕国太子磋磨得没了脾气。

燕国的军队赶起路来简直不要命,倒把他们这些马背上长大的勇士累得够呛。

终于到了灵州城,那千刀万剐的古日勒早已经跑得没影了,他不想与突骑施人为敌,可都跟着来了,由不得他不打——他不打人家,人家见他与燕军在一起,也会来打他。

稀里糊涂地与突骑施人打了个昏天黑地,损兵折将不说,肯定被突骑施可汗记恨上了。

燕国太子这混账,趁机又坐地起价,他心里苦不堪言,恨不得扒下燕国太子这张细白皮子,回去做面鼓来敲——皮这么厚,一定怎么敲都敲不破。

然而他恨不得将燕国太子扒皮抽筋,还不能得罪他,否则他一甩袖子不谈了,他便是腹背受敌。

尉迟越却是气定神闲、游刃有余,一边与艾雪勒慢慢砍价,一边主持灵州城的重建。

凉州州府兵在灵州城解围之后并未立即离开,而是留在灵州帮百姓修补城墙,重挖壕渠——当年凉州被围,是沈刺史带着灵州州府兵前去救援,与凉州军民一同死守,直到援军抵达,而他自己却以身殉国。

虽是十年前的事,凉州的百姓却还念着。

约莫过了两旬,尉迟越终于心满意足,将艾雪勒和吐蕃使团送走,沈宜秋的身子也养得差不多了——要完全恢复元气恐怕还需一段时日,但她知道尉迟越还有许多事需要回京处理,而她也急着想让曹彬获得应有的下场,告慰英灵。

离开灵州前一日,尉迟越陪着沈宜秋去了趟贺兰山麓,祭拜她的父母。

这段时日下了几场雨,萦绕终日的血腥气终于淡了,原野上新草从焦土中探出头,茸茸地铺了一地,不知名的野花开得烂漫,如少女仰起笑脸。

两人同乘一匹马,在原野上慢慢地踱着。

沈宜秋道:“回了京,殿下能继续教妾习武么?”

尉迟越十分意外:“怎么突然又肯学了?”

以前他为了逼她起床习武,哪一日不是使尽浑身解数?

沈宜秋望了望团团的白云,轻轻道:“要是我早些用功,也许牛大叔他们……”

尉迟越将她搂紧:“你放心,回京之后,我便取薛鹤年项上人头。”

沈宜秋一怔:“殿下要动薛鹤年?”

按说朝政的事她不该过问,但她实在对此人深恶痛绝,不由自主便问了出来。

这回邠州援军去而复返,与他向皇帝进谗有莫大的关系,可说是罪魁祸首之一。

另一个罪魁祸首,沈宜秋也知是尉迟越杀不得,也不能杀的,能拔出薛鹤年一党,也算断了他一条臂膀,给他个教训。

然而她还是有些担心:“殿下可有万全之策?”

尉迟越在她耳边道:“放心,我手里有颗最要紧的棋子。”

沈宜秋思索片刻,恍然大悟:“阿史那弥真?”

薛鹤年在朝中党羽甚众,又有皇帝庇护,要扳倒他这样的重臣,也只有里通外国这样的大罪了。

尉迟越忍不住在她脸颊上吻了一下,他的小丸实在太聪慧,聪慧得他都没机会显摆一下,邀一邀功。

可转念一想,得妻如此,夫复何求。

有个才智、勇气与他比肩,甚至在许多地方比他更甚一筹的女子与他并肩前行,相互扶持,那点显摆的乐趣实在微不足道。

沈宜秋仍旧有些不放心,尉迟越毕竟还是储君,这时候动皇帝的心腹……

尉迟越仿佛能猜到她的心思,沉声道:“万不得已时,只能劳驾张太尉。”

沈宜秋心头一突,她和尉迟越两世夫妻,自然清楚他的为人,也明白他与皇帝之间还是有些父子情分的。

他是个明君,更是个仁君,若是动用北衙禁军逼迫皇帝禅位,免不了成为他一生的污点。

尉迟越道:“若非万不得已,也不会走到这一步。”

他顿了顿,语气变得低沉:“灵州的事不能再发生。”

沈宜秋默然点点头。

两人换了话题,有一搭没一搭地说了会儿话,终于到了贺兰山下。

沈刺史和夫人的坟茔周围遍植松柏,树下鲜花盛开,周围没有一根杂草,显是时常有人来清理洒扫。

沈宜秋将祭品摆好,在杯中斟上酒,轻声唤道:“阿耶,阿娘,小丸来看你们了。”

她看了眼尉迟越:“这位是太子殿下,你们以前见过的。”

尉迟越行了礼,不见外地道:“小婿拜见岳父岳母。”

沈宜秋想起自己昏睡不醒时的梦境,在心中道:“阿娘,那日在岸上唤我的便是此人了。”

又暗暗地叹了口气:“阿耶阿娘,你们放心,他是个很好的人,待女儿也很好,虽然女儿不能将他当作意中人,却可以相互扶持走到最后。

“求阿耶阿娘像庇佑女儿一样,保佑他身体康健。”

尉迟越也在心里道:“岳父岳母,小婿此生定不会辜负小丸,再不会让她受一丝委屈,落一滴泪……”

尉迟越心里的话还未说完,松林里忽然飞出一只山老鸹,呱呱叫着从他头顶飞过。

不等他回过神来,只听“啪嗒”一声,一团鸟粪落在他肩上。

尉迟越:“……”

岳父岳母对他这个女婿似乎不太满意。

……

翌日一早,太子一行从灵州启程,邵泽和周洵伤重,依旧留在刺史府养伤,待痊愈后再回长安。

出了城,沈宜秋坐在马上回望故乡,无声地与养育她的地方告别。

南风将僧侣超度魂的诵经声带到遥远的天边。

烧毁的家园在废墟中重建,就像伤口中长出新肉。

有的痛楚慢慢淡去,有的伤痕永远不会愈合,但新的生命终将孕育、繁衍,在这片丰饶的土地上生生不息。

第125章 安慰

回京这一路没再生出什么波澜。

六月末,太子一行终于抵达长安。

城中正是一年中最燠热的时候,夹道青槐上的蝉叫得炸了锅,像是热油里溅了滚水。

骄阳似利箭般穿透车帷,马车像是个密不透风的大蒸笼。

尉迟越用佩剑将车帷挑开一条缝,一股热浪扑进车里,没有凉快些许,反倒更热了。

沈宜秋恹恹地靠在车厢上,她一向苦夏,每年到了这时节都觉难捱,何况她身子还未复原,便要顶着毒日头赶路。

不过一个月功夫,她比在灵州时又消瘦了不少,脸颊上属于少女的丰润几乎都褪尽了。

尉迟越搂住她肩头:“累么?到宫里还有段路,靠着我睡会儿。”

沈宜秋无力地乜了男人一眼,她穿了单薄的夏衣还嫌热,偏偏这厮还要挨着她坐,浑不知自己像个火炉。

尉迟越又去握她手,将她手指攒在手心里:“回东宫好好养养,都瘦成什么样了。”

沈宜秋懒懒地“嗯”了一声。

尉迟越又道:“今日有接风宴,我怕是得晚点回去,你去西内给母后请个安,早些回去歇息,不必等我。对了,左右要进宫请安,正好传陶奉御请个脉。”

说罢脸上有些赧色,他本来并没有什么别样的心思,不过是担心沈宜秋在灵州亏了身子,想让经验老道的老医官替她号个平安脉。

可一提到陶奉御,不免就起了些别的念头,此地无银三百两地描补道:“孤只是担心半年前的方子不对症,叫陶奉御来诊视一下放心些,没别的意思。”

他如今在太子妃面前不称“孤”,每逢这“孤”字出现,不是闹别扭就是心虚。

不过说者有心,听者倒是无意,沈宜秋只是点点头:“多谢殿下。”

离长安日近,她的心也越来越重。

她一边盼着早日抵达,好快些给灵州百姓和血洒边城的将士们讨回公道,可一边她又暗暗渴望这段路能再长一些。

尉迟越总算发现太子妃被自己搂着更难受,便放开了她的肩头,往旁边挪动了寸许,但还是固执地扣着她的手不放。

沈宜秋垂下眼帘,目光落在他们交握的手上。

太子也消瘦了些,手背越发薄了,越发显得手指修长,骨节分明。

趁着他用另一只手够茶杯,她偏了偏头,悄悄地觑瞧他侧脸。

她的目光滑过他长而微挑的眉,落到他深长的眼角。

他的眼睛生得尤其好,不笑时凌厉如刀,私下里凝望她时却有如桃花春水,他的鼻梁高挺,却丝毫不突兀,他的双唇线条分明而薄削,却丝毫不显得薄情寡义。

还有他走势流畅的脸架子,每一寸都生得那样妥帖。下颌的棱角减一分便显女气,加一分又太生硬,那样恰到好处地过渡到修长的脖颈,没入雪白的中衣领子里。

沈宜秋的目光仿佛成了画笔,细细地将男人的侧脸勾勒了一遍,在心中感慨,造化在造他时,心怕是偏到了胳肢窝里。

他的相貌本就生得合她心意,如今更如火中淬炼过的锋刃,叫人一看便挪不开眼。

每当这时,隐秘的欢喜便像藤曼一样从她心中冒出尖来,她必须时时告诫自己,免得一时昏了头,忘了他们的身份,忘了他们之间真正的关系。

她至今也未提起何婉蕙退亲的事,亦不知尉迟越可曾从别人处获知,她甚至有些提心吊胆,生怕哪天他主动提起。

可是心中的藤曼越生越多,一边疯长一边往下扎根,她忙着拔除,每每撕扯出大片的血肉来。

而尉迟越一无所知,他不知道,每次搂着意中人,满心甜蜜地唤她“我的小丸”,只会在她心里留下一片狼藉。

沈宜秋不等太子发现,及时将目光收了回来。

尉迟越抬起眼,便看见沈宜秋靠在车厢上,神情淡淡的,有些疏冷,让人猜不透她在想什么。

比起半年前离京时,她似乎离他更远了。

他只好暗暗安慰自己,一定是气候太炎热,她身子不舒服,哪里还有心思搭理他。

又不免反省,莫非是自己太啰嗦,惹得她心烦了?

的确,碎嘴的男子确实很不讨喜,他选黄门都偏爱来遇喜这般稳重话少的,怎么到自己这儿就忘了这茬!好在及时醒悟,亡羊补牢为时未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