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汶估算着时间,对杜鹃说:“年关左右,太子那边就该有消息,他不见得会说出来。大概一个月,边关的消息也应到京城了。你让侯爷等到世面上一有消息,就马上放出要招募义兵的口风。”

杜鹃坏脾气地问:“你什么时候能办完事?我能跟着侯爷去抗击北戎吗?”

沈汶说:“不能。”

杜鹃咬牙:“你能不能找另外的人?”

沈汶笑:“不能。”

杜鹃生闷气,不啃声了,沈汶小声说:“你别急,这里也有仗打。”

杜鹃哼了一声,不屑一顾的语气。

沈汶跑回府中,在黑暗里对苏婉娘说:“北戎发动了,我二哥和二嫂去挡东边的一路北戎,那该是火罗,有十几万人。”

苏婉娘手发抖,知道到了最后的关头,拉了沈汶的手说:“二……哥他们会没事的,对吧?”

沈汶也心虚,颤着音儿说:“应……应该吧……我也怕……怕……”纸上谈兵是一回事,真的做出来,现实中情形千变万化,防不胜防,谁知道会出什么事?

两个人紧拉着手,坐在黑夜里,想象着远方的恶战。

次日,她们去吃早饭时,自然都有些神色萎靡。

杨氏惊讶地问:“你们这是怎么了?”

沈汶打了个哈欠,“婉娘姐姐说她帮着办年货,我对她讲我要什么……”

今年的年关是柳氏打点,苏婉娘说要帮忙,杨氏就让苏婉娘打下手。

苏婉娘勉强笑着:“小姐说了好多吃食,年糕就好几样,什么桂花的,红豆的,果子更是十几种……”大家都笑了,可以想象沈汶一定是絮絮叨叨地讲自己要吃的东西,这个二小姐都这么大了,还是这么馋。

老夫人说:“那就多买呗!这么多年饥荒,好容易有了个好年景,多买些吃的!”

杨氏也笑着对柳氏和苏婉娘说:“她要什么就买什么吧,只多不少。”

沈汶笑着说:“谢谢娘亲啦,哦,我可不是都为了自己呀,四弟快回来了吧?他也可以吃啦!”

老夫人早从沈汶那里得了示意,发了话说让沈强年关回来过年,沈强可是她带起了来的孩子,这么长时间没见,老夫人非常想念沈强。老夫人真心高兴,笑着说:“哎呦,要是算上他,可更得多买些!一样加两倍吧!钱不够……”

杨氏也心情很好,问老夫人:“您出银子?”

老夫人接着说:“……让你娘出!”大家又笑了。

杨氏又问:“二郎媳妇好久没回来了,让她也回来过年吧!”有人忙应了。沈湘说:“我去接二嫂!”

杨氏摆手:“年关近了,好多人想抢了钱回家呢,你别出城!”

结果沈卓被派去接沈强和严氏,过了几天,沈卓带着沈强回来了,说去了庙里,严氏躲在屋里不见人,只让丫鬟出来说她要在那里继续为夫君祈福,刚刚发愿要抄写经卷三百份,才开始动笔,不能回来。

杨氏听了脸上就带了不快,可一见沈强又笑了。沈强已经九岁半了,长得高大健壮,简直跟个成年男子一样高,至少两百斤重!沈汶知道后世有巨人症的人在这个岁数能长到一米八,沈强看着也就一米五,还不算那么异端,只是个发育极为迅速的孩子。相比之下,沈玮和沈瑜还是绝对的小孩子。

行礼后,几个男孩子就闹在了一起,沈玮和沈瑜就恨不能骑到沈强头上了,沈强背着一个,追着另一个满屋跑,老夫人看着他们笑啊笑,眼睛里都有了泪光。

年关宴上,杨氏让沈卓带着这些男孩子们另开了一席,以示男女有别了。可是沈强还是溜了进来,笑着对老夫人啊啊叫,给老夫人端上了一杯米酒。

老夫人笑得眯着眼睛,就着沈强的手喝了酒,笑着说:“多谢强儿,我现在就喜欢喝点儿酒,强儿竟是知道。”

沈强憨厚地啊啊点头,还在老夫人身边拿了一根筷子,替老夫人插了块年糕放在了碗里。

杨氏无奈地说:“这都多大?怎么还不会用筷子?”

老夫人正对杨氏不让沈强进来不满,马上说:“没事没事,强儿还不到十岁呢,是个孩子,慢慢学呗!强儿来,祖母给你喂口吃的!这都多长时间了?好久不喂强儿吃饭了……”说着,夹了块大肥肉,沈强马上大张嘴,老夫人笑着给他放在了嘴里,还拿出手绢给他擦了擦嘴。

杨氏皱眉对沈强说:“还不出去?!你的席又不在这里。”

沈强对着杨氏啊啊叫了几声,回身突然抱了下老夫人,亲了老夫人的脸一下,才跑了出去。

老夫人诶哟了一声,看着沈强出门的背影,面上笑意好久不减……

沈汶在一边看着,觉得有些恍惚。此时,北方燕城,北戎该已经兵临城下了。在这里,人们还过着正常的生活,丝毫不知道国破家亡也许只在几个月间。

年夜饭后,撤去了餐食,上了满桌的瓜果糕点。杨氏沈玮和沈瑜进来玩,可那两个孩子一定要跟沈强在一起,所以他们和沈卓就在外院玩,内院里,杨氏和老夫人都不打什么牌九,大家只好吃些瓜子等消磨时间。

苏婉娘记得沈汶说过她要在最关键时离开侯府,让自己多与杨氏和老夫人亲近,就一直坐在杨氏和老夫人身边,讲些笑话之类的。

沈湘最感无聊,问沈汶道:“你一向是去卖乖的,今天怎么坐在这里这么安静?”

沈汶才觉察到自己还是有不同于往的情状,忙笑着说:“我好陪着姐姐呀!”

沈湘白她一眼:“我才不信呢!”

沈汶现在脑子里思绪纷纭,只好低声说:“我方才吃多了些,胃有点儿疼。”

沈湘瞪她:“看你这出息!”见苏婉娘正与杨氏说话,自己起身去给沈汶要了一杯姜茶,逼着沈汶喝了,然后问:“好点了?”

沈汶感激地对沈湘笑:“谢谢……”

沈湘一扯嘴角:“谁要你谢!”

沈汶笑着腻在沈湘旁边,为了掩盖心中的不安,做出一副昏昏欲睡的样子,过了年关之夜。

平远侯府中的年夜宴很冷情,就平远侯夫妇和张允锦张允钊。张允钊在席上夸夸谈着自己在山上的种种,李氏笑眯眯地听着,平远侯有些心不在焉。

过了子夜,孩子们去睡了,李氏在卧室里才问道:“夫君有心事?”

平远侯知道这事不能拖到最后,若是像两个儿子所说,自己拉了义兵,李氏再卖东西,战乱之时,哪里能筹到钱?一定是浪费了许多财物,就低声对李氏说:“北戎攻进来了,我会起兵抗敌。”

李氏惊呼一声,双手一下抱住平远侯:“侯爷!”

平远侯也抱住李氏,安慰道:“无妨,这次我们有了准备……”

李氏疑惑:“这次?!”

平远侯深叹了一下,点头说:“是的,这次,如果不是有高人点拨,我家将遭灭门之祸……”

李氏含泪了:“是……是皇上?太子?……”除了这两个人,还能有谁?

平远侯紧抱了下李氏:“夫人不用担心了,明日起为我筹集军资吧,半月后,一有战火之信,恐世面就乱了。”

李氏浑身颤抖,可是头脑里却紧张地计算开了:若是战火来了,什么会卖得贵?

正月初一,李氏店铺的掌柜们入府,向东家拜年。李氏一方面回笼银子,一方面指示货物的买卖,整整忙了一天。

皇宫里的年夜宴比以往都热闹。

好不容易过了四年旱一年涝的灾年,这一年风调雨顺,收成良好,皇帝觉得要好好庆贺一番。太子又让户部给了重金,皇宫里办了各种宴饮和庆祝活动,杂戏相扑,歌舞欢唱,充满了喜庆的气氛。

太子亲自安排了许多事务,在皇宫中自然频繁走动。针对年夜宴的布置,他正大光明地去拜访了薛贵妃。

将太监遣出屋去,两个人在屋里就解衣宽带……过去全是在外面野战,这还是头一次在舒适的卧屋里。薛贵妃觉得少了以往的紧张,能更好地体会,太子却觉得少了许多乐趣。

等到激情过去,薛贵妃才警觉太子有些意兴阑珊,忙笑着低声说:“你给我的东西,放了大半了,我看皇上服了也没什么反应,那些有效吗?”边说,边为太子系上衣襟。

太子这才露出笑容,小声说:“自然是有的,玉蕊耐心等等。尽管用,用完了,本宫那里还有……”说着双手抱了她的腰肢,脸贴在她耳边说:“玉蕊花容月貌,真的是天下第一美人。”

薛贵妃脸红,依偎着太子说:“奴家哪里有那么美?只盼日后殿下莫忘此时恩爱。”

太子点头说:“当然,本宫会永记在心。”自然是忘不了的,但是并不等于不会杀了你。

薛贵妃却心安了。

年夜宴上,皇帝自己一桌,下席太子和三皇子各一桌。今年皇帝也没有召四皇子入宫,那意思算是把这个儿子忘在脑后了:谁让你给脸不要脸,叫你回来却不回来的?

席上,薛贵妃让自己的太监给皇帝献上了一碗养生粥,非常甜美,皇帝喝了几口。薛贵妃听了暗自惋惜——她可是用了一大勺东西呢。

大年初一,算是团拜,皇帝领着太子和太子妃,三皇子,去祖庙叩拜,然后再接受群臣的拜年。这一天充满繁文礼节,君臣其实都疲惫不堪。太子妃在典礼中几次捕捉到了容光胜人的薛贵妃偷偷投向太子的脉脉眼神,也注意到了祭祖荤腥从薛贵妃面前经过时,薛贵妃微蹙眉头。

王志在大年初五,风尘仆仆地进了城。他不回镇北侯府,直接去了皇宫外。他留了个心眼,换了身便服,只说有密情要报给东宫幕僚,没敢说自己是沈家军兵士。

作者有话要说:

☆、元宵

东宫的一个幕僚出宫见了王志,引他到了宫内的一个小间,收到了奏章,问明详情后,让他在房中等着,自己匆匆地去见太子。

王志打量着屋中的装饰,简直手足无措。这间房子在皇宫里近乎是个杂物间,连门房都比不上。可是在王志的眼中,却是高级得不得了。他是边关地区一个穷苦孩子,从死人堆里活下来,今天竟然站在了皇宫里,给未来的皇帝送了信!王志有种出人头地的自豪感,深觉从此就要飞黄腾达了。

太子虽然出身比王志高出许多,但此时的心境却与王志很相似。他读着季文昭写的求援奏章,激动得手都有些发抖了!奏章里说北戎公然犯境,燕城以北有四十余万众,另有一路十三四万,取道东北,目的该是内地沿海。沈家军派了近千将士前往抵挡,镇北侯次子受伤,其余将士誓死不退。可考虑到敌我力量悬殊,希望朝廷让东南地区早作准备。而且,沈家军兵力不足抵御北戎北方大军,粮草不济,武器短缺,望朝廷尽快增援!……

太子读了几次,心中舒畅:沈家军兵力不足!粮草不济!北戎总数已经过了五十万,沈家军必然全军覆没!镇北侯没几天了,三皇子也没几天了!

幕僚在一边低声说:“据那送信人说,他将沈二公子推入了北戎箭下,沈二公子已经身亡,只是季文昭怕镇北侯心情受影响,隐而不报。”

太子笑了:“好!好!沈家父子已经三去其一了。”

幕僚又指着奏章说:“北戎北路就四十万军,沈家军肯定不敌……”

太子终于仰头大笑起来:“好!本宫就等着他不敌!”

一个幕僚有些犹豫地问:“是不是该向皇上告急,让朝廷尽快派出援军?以防沈家军败落,北戎南下?”

太子长出口气:“派什么派?怎么派?有什么兵可派?这些年灾荒,军需裁剪,许多府军厢军早就散了。西北藩兵也长年没有过调动,此时派人过去联络,也要等上几月。只有皇上的御林军有几万人马,但是那是保护父皇的,怎可遣出京城?”

幕僚有些担心地说:“那,万一……”

太子呵呵一笑:“镇北侯总说要为百姓国家守边防什么的,现在就是他死拼的时候了!一个沈家军至少该拼掉两三个北戎吧?不然怎么对得起他们一贯英勇的称号呢?等他们全拼死了,北戎也没剩了几个!哈哈哈哈……”他极为兴奋。

等到太子停了笑,那个幕僚又问道:“这奏章该何时呈给皇上?”

太子说:“急什么?现在正过着年呢,先等等。这日子落的是半个多月前吧?再等上个十天半月也说得过去。是谁送来的信?”

幕僚又说:“是镇北侯次子沈坚的下属,这人听说了殿下以前说过的杀了沈家的子弟就能升官发财的话……”

太子甩手:“杀了他……”

那个幕僚忙说:“他说他还在镇北侯中军留下了日后向他通报消息的线人。”

太子哼了一声:“他不是想借此要挟吧?”

幕僚忙说:“他不像是个有心计的……”

太子斥道:“背主之人还没有心计?!先留着他,日后边关来的信儿让他确认一下,是不是他留下的人写的。但日后皇上问起,就说送信的人重伤死了!免得父皇要亲自见他。让他先住在你家,等北边的事儿完了,就除了他。”

那个幕僚忙答应了,告退出来,让王志跟着自己回家。因怕在京城里有人看见王志,认出他来,就让王志与自己同乘一辆驴车。

王志不知道自己刚刚逃过了杀身之祸,他一路奔忙,把信送到了,入了皇宫,心情松弛又兴奋。在车里问太子的幕僚:“我杀了镇北侯的次子,是不是算立了大功?”

幕僚屏住呼吸,不想闻王志身上的汗酸臭味,用鼻音回答:“自然是……大功一件。”

王志着急地追问:“太子殿下这么说了吗?奖励是什么?”

幕僚说:“太子说会重重有赏,等燕城陷落,就该给你了。”

王志充满向往:“是不是能有个院子?我能不能有个官位?”

幕僚含糊着:“莫急,肯定是该对得起你的。”

王志笑:“那就好,你帮我盯着点,我日后得了官,也会帮你一把。”

幕僚干笑着点头,扭脸对着车窗,以免自己吐出来。(让你这背主之人来帮我?我活腻味了吧?)

几乎就在同时,老道士和小道士也回到了城外的霄云观。这次,他们可算是衣锦还乡了,整整带了一车的东西。反正酒窖的人和物都要疏散,不能留给北戎,所以张允铮就让人给老道士带了许多。不仅有需要炼丹的那些材料,还有酒有肉,有粮食有布匹……

老道士到了门前,很大方地把一车东西都给了观里,这次自然没人给他白眼了,小道士也挺起了他的小腰板,来回跑着帮忙。老道士一点儿没有摆谱儿,还是与小道士住进了过去的斋房,只是要求用用丹房,炼些丹药。

霄云观的道士们没有反对,毕竟,这次老道士两个人没有像以往那样白吃白住,不那么让人鄙夷了。

太子非常亢奋,一连几天都神采飞扬。他等这一天等了那么久了,现在曙光就在前面了!他天天盼望着收到新的消息,终于,元宵节前一天,太子的传信网络送来了王志培养的内线张丁传出的第一封信。王志检查了暗记和笔迹,认可是张丁所书。此信证实了沈家军去阻拦北戎东北路军的人全都死了,东北路军该是一路向南而去。还说北边的北戎越境了,沈家军全线溃退,死伤无数,现在都在往燕城逃,北戎追来,大概就会围城了。

如此利好消息,让太子一夜不眠。他一点都不担心那十几万的东路北戎。沿海一带人口密集,有三四千万,十几万人算什么?他当然不知道前世就是这路北戎,在火罗的带领下,一路烧杀掠抢,虎入群羊,无人敢挡,顺利地到了京城,血洗了城池……

太子现在做的,是在心中反复推测何时沈家军该全军覆没。那信中时间是年关前,按照北戎的行动,此时该是已经围了燕城,燕城一定正打得天翻地覆……镇北侯如果死了,他真等不及看到三皇子的表情……

燕城这段时间真的就如太子想象的,正打得火热。

吐谷可汗自从分兵之后,就开始正式攻城。季文昭害怕如果给予吐谷可汗过重的打击,吐谷可汗会召回离开的西路军,合兵一处来消灭燕城。毕竟,西路军才离开了不久,又都是骑兵,往来迅速,不能不防。所以他就十分谨慎,以致守城变得更加艰难:既不能露出实力,更不能让敌人得逞。他只用次等的守城兵士在前沿交战,而让精兵在后边戒备,不许上前。所有的武器,也依然是过去的弓弩,外加石块。如果敌人攻到了城下,就泼下热油点燃,如果还有敌人上了城,城边的人只能用木棒大刀打下去,实在拦不住的,才有等在后边的兵士出面,暗影里亮出利刃……

只有那些被推着前进的攻城梯车或者投石器,季文昭不敢让他们靠近。张允铮那时留下了一种长弩,就是针对这种东西的。这种长弩被固定在地上,要两个人踩下踏板,以机械臂拉开,射程比投石器攻城梯都远,弩上有准星可以瞄准。季文昭让人专射那些操纵这些攻城器械的兵士,保证他们无法接近,再一次次射去带着油包的火箭,直到把木头点燃,将大型攻城器具一一烧毁。

于是北戎兵士只能靠着人海战术,扛着几十架云梯登城。一连十几日,城上日夜激战,虽然北戎的军兵怎么也攻不上去,可守城的力量总显得岌岌可危。有时甚至可以看见老弱民众在箭垛处拉开破弓射箭,让人感到沈家军已经是强弩之末……

燕城里,沈家军非但不是什么之末,反而像是初生的萌芽一样充满活力。每日被调动的兵士列队从街上走过,士气旺盛,整齐有序。百姓们成队地担着食品和水往城上送,医护兵领着百姓送下伤员。户籍的稽查员带着退伍的兵士梳理闲杂人等,可疑的人根本无法上城。当然,越是精锐的兵士,就越是没事,天天只能睡觉吃饭和操练。

施和霖穿得像只包子,每天轮流给这些兵士们讲解急救常识。

“孩子们呀,我可听说了,你们是沈家军里最优秀的,不是神射手就是好骑手……”

有兵士喊:“我可两个都是呀!”

还有的接茬:“那好的搏击手就不算了吗?”

施和霖已经习惯了这些人折腾,好脾气地说:“都算都算啦!……反正把你们培养出来可不容易呀!千万别因伤坏了身体呀,我给你们讲讲如果受伤了该怎么办……”

兵士们很无聊地望天:“郎中啊,你认识上面的人吗?”

施和霖特别骄傲:“我的孩儿段增,可领着医护兵呢!他和沈将军沈督事都是好朋友!”

有人马上说:“那你让他去问问,我们什么时候能上战场?”

另一个人说:“就是呀!与我原来在一起的歪嘴昨天见着我,说他都上城四次了,每次三个时辰,打退了北戎十几次进攻。他觉得自己可了不起了,还假惺惺地问我是不是负伤了。呸!我对他说我没伤,可他的嘴都歪到脑袋后面去了……”

有人打断:“喂,别说了!施郎中,你今天去见段郎中吗?”

施和霖虚着音儿说:“我……我好几天没见到他了……”

一个兵士突然一拍脑袋:“郎中!我想你起来了!那天我们进城,你是不是去接我们来着?结果有个人伤了膀子,他一下马,你就晕倒在地了?”

另一个人说:“对呀!段郎中还得把你背回去……

大家笑起来,施和霖生气:“我就受不了那个味道!怎么啦?!你们这帮孩子!快,好好听讲……”

有人匆忙跑来,喊道:“施郎中吗?段郎中倒在城上了……”

施和霖脸白了:“啊?!快带我去!”

他与来人一路跑,到了城墙处,路边放着一排伤员,等着人一架架抬走。浓烈的血腥味丈外就能闻到,施和霖只觉得天旋地转。可是他还是强忍着,一个个辨认,终于看到了段增。段增身上全是血污,施和霖眼前发黑,但是马上扑过去,拿起段增的手来号脉。号了片刻,他皱了眉,又仔细号了会儿,长出了口气,然后解开段增的衣服检查伤口。

一个医护兵走来说:“段郎中只是晕倒了,别叫醒他,他守了几天几夜了……”

施和霖点头:“就是就是,他只是神脱,睡一觉就好了……”接着,他一愣,然后哈哈笑起来。周围的人们脚步匆忙,城上一片叫嚷,大家都对施和霖侧目,觉得他有毛病。施和霖笑够了,对沉睡的段增说:“看!我不晕血了!”一个从他身边跑过的人回头喊:“那就快上城呀!”

施和霖犹豫了一下,点头说:“好吧,我去看看……”

他走上城,只见城墙外,大片北戎兵士喊杀着冲来,城上的军民们有人在前面射箭投石,有人在后面穿梭传递武器和石块,还有人往上送热油或者食水……大喊声,叫骂声,烧焦的糊味儿弥漫……

施和霖颤抖着,可是勉强笑着说:“这里……这么热闹啊……”

耳边有人喊:“他受伤了!”施和霖奔了过去……

原来被雪崩吓退的北戎东北路军,过了几日分崩离析。大多数人贪生怕死,回了草原。草原上到处有野兽,也许穷苦,可轻易饿不死。有的人还想试试去南边:也许吐谷可汗那边没有撤兵,早晚都会有人来支援,就能攻入南朝了。南朝一直是富庶之国,随便抢抢就能比在草原上辛苦一辈挣的都多,不干白不干。

于是三四千人从雪中穿过,翻过了无人把守的山脊。有人将火罗的头收了,往燕城来找吐谷可汗,有人继续往南前进。

吐谷可汗见这么长时间攻不下燕城,有些心烦。正到了月圆之时,就让兵士们休息几日,然后再战,于是燕城的军民们有了个没有战斗的元宵节。

守城的人们得了喘息之机,赶紧休息。镇北侯和季文昭带领将领们研究兵士的调配,沈毅再次梳理自己的卫队,沈坚和严氏在中军里彻夜“切磋”要务……

燕城的元宵节什么活动都没有,季严氏亲手糊了个灯笼,画了青山绿水,一行白鹭,高挂在门前,让回来见她的季文昭突然眼睛发热,差点流泪。

京城里的元宵节自然热闹多了。宫中到处张灯结彩,誓把新年过透。宫中有盛大的晚宴,往年皇帝会在宫里的灯街上走走,看看宫中各院嫔妃做的争奇斗艳的灯笼,今年该更不会例外。

太子这些年也不想出宫去京城里的灯市了,只在宫里过元宵。

晚宴后,三皇子就自己回府,一如以往的不随和。皇帝宴后到大殿里面的内室休息了一会儿,嫔妃们也得到偏殿里穿上厚衣服。等到皇帝再出来时,一群嫔妃已经等在了殿门内。

皇帝就着太监的帮助穿上了厚厚的翻毛外衣,薛贵妃微笑着站在皇帝的身边。接着有人传太子和太子妃也到了,来陪着皇上逛逛灯。

说道太子妃和皇帝嫔妃之间的行礼,略微有些复杂。太子妃是正妻,日后的国母,皇帝的嫔妃都是妾,按照礼数,妾应该向妻行礼。但是皇帝是君,就是他的小老婆相对于太子妃都算是长辈了,按辈数,晚辈要行礼。而若论品级,太子妃和薛贵妃正是同级,该互礼。其他嫔妃低于太子妃,该向她行礼……诸如此类,让人目不暇接,最后,一般是相互行半礼作罢。

太子和太子妃对皇帝行礼后,太子妃特意凑近了薛贵妃,对薛贵妃行半礼,薛贵妃忙回礼。太子妃外衣上有股浓郁的香味,其间隐隐地夹杂了种鱼腥气,薛贵妃一闻,突感恶心,险些呕吐,忙用手捂了嘴。

太子妃语气中带了些关心地问:“娘娘感觉可好?”

薛贵妃使劲咽下口水,有些羞涩地说:“无妨事,我刚才晚宴大概多吃了些,真不好意思。”

太子妃松口气说:“哦,我还以为娘娘是有喜了呢……”

这句话如一声响鼓,重打在了薛贵妃的心上。薛贵妃的脸瞬间变得惨白,勉强笑着说:“太子妃真会开玩笑……”

太子狠戾的目光扫到了太子妃的身上,太子妃却对着他微笑了一下,然后又对薛贵妃说:“娘娘还是让御医来诊一下脉吧,若是有了身孕,可要小心身子呀!”她的话字面上虽是关怀,可说出来,却有种阴险的感觉。

薛贵妃慌忙说:“不用了不用了,先陪皇上看灯吧。”

皇帝带着丝笑容说:“爱妃若是不适,岂可拖延?来,传御医。”

薛贵妃摇晃了一下,几乎站立不稳,太子妃好心地说:“娘娘坐一下吧,要真的是有喜了,可是要恭喜你了……”她脸上的笑容在薛贵妃眼中带着深深的恶意,薛贵妃吓得结巴了:“我怎么……没有……有喜……”

大殿里,众嫔妃相互交换眼神,皇帝走到桌前坐下,对她们说:“你们去看灯吧,朕一会儿就来。”

大家明白如果出什么事,皇帝可不愿都落在别人眼里,忙纷纷行礼,一起走出殿去。可是她们走远后,就三三两两,低声交谈起来,有的还忍不住笑了两声。

大殿里就剩下了皇帝薛贵妃和太子太子妃以及几个宫女太监,薛贵妃开始发抖,颤着声音对皇帝说:“臣妾真是不舒服了,能否先回宫歇息?让御医去臣妾宫中……”

皇帝说:“朕也想知道爱妃有何病症,不然岂不显得朕不知根底吗?”他脸上虽然带着笑,可语气里有股寒意。

薛贵妃脸上冒出豆大的汗珠,她的小日子晚了些,可这种事过去也有过,她也不知道自己是不是怀孕了。

太子妃却是稳稳地笑着,她用的腥味平常人闻了不过觉得香料的味儿不正,可若是怀了孕,就要作呕了。这些年来,她天天就是盯着谁可能怀孕了,薛贵妃怎么可能逃过她的眼?

太子面上没有表情,两手在袖中紧攥着。

不一会儿,一个御医匆匆地进来了,对皇帝和太子等人行礼,皇帝用下巴一点薛贵妃说:“给薛妃诊脉,看她是不是有喜了。”他多久没碰薛贵妃了?一年?两年?难道这个贱人做出事来了?

薛贵妃嘴唇哆嗦,眼里含泪地看御医:“没……没有……”

皇帝对外面说:“再去找一个御医来,别诊错了。”他严厉地看了那个御医一眼。

御医赶忙点头:“臣一定谨慎。”

他示意薛贵妃坐下,薛贵妃有些晃悠,太子妃上前笑着扶薛贵妃:“娘娘请坐,有喜是好事呀……”

薛贵妃又闻到了那种香味,差点要吐,又赶快捂嘴。皇帝的眼神变得冰冷,薛贵妃满脸虚汗,但还是怀着一线侥幸之心,在皇帝的注视下,伸出了手。

御医的手指搭在薛贵妃的手腕上时,薛贵妃浑身一抖,差点儿就跳起来。她身边的太子妃按住了她的胳膊,小声说:“娘娘稍安勿躁……”

薛贵妃不想闻身边太子妃的香气,只能使劲憋住气,她转眸间看到了太子妃眼中的讥讽,瞪大了眼睛恍然道:“你……你……”一张嘴,就又作呕……

御医说道:“恭喜皇上,娘娘有喜了!”

皇帝淡笑,对御医说:“你肯定?”

御医忙点头:“肯定。”

皇帝点头道:“你下去吧。”

御医刚想问是不是还要保胎的药,可发觉大殿里气氛不对,忙行礼告退了。

太子妃对薛贵妃轻声细语:“真的恭喜娘娘了。”

太子腮边显出骨节。

皇帝对太子和太子妃说:“你们去看灯吧!”

太子知道作为儿子不能待在这里看老爹怎么戴了绿帽子,可他真的是想在这里。但是在皇帝的逼视下,他还是默默地行了礼,太子妃也笑着对皇帝行礼,小声说:“恭喜皇上了!”然后和着太子的脚步退出了大殿。

薛贵妃余光里见太子走了,就开始泪如泉涌,她像打摆子一样颤抖,这时,大殿外有人说:“御医到!”这是请来的另一个御医。

皇帝说:“进来!”

第二个御医走了进来,见薛贵妃正哭着,皇帝脸色不对,就格外小心。皇帝让他也给薛贵妃诊了脉,结果自然还是一样:薛贵妃有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