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重生之军嫂奋斗史/重生之农家奋斗史上一章:第 136 章
  • 重生之军嫂奋斗史/重生之农家奋斗史下一章:第 138 章

“对。”陈彤回答得斩钉截铁。

“我们长福县这么多华侨巨商都没有利用起来吗?”

“长福县的侨胞是很多,也很热情,他们回来捐了不少钱,修祖坟、建祠堂、修路、捐教学楼,但是投资建厂的一个也没有。”陈彤顿了一下,“捐钱修路什么的,都有在旁边立碑的,他们的老家人会传扬他们乐善好施的美名,投资建厂只会让人觉得他们是回来赚乡亲的钱,他们在国外赚够了钱,愿意回国做慈善博美名,来赚钱是不愿意的。”

刘好好点点头,这是南省的共性问题,赵兰舟都在为这件事苦恼,何况是区区一个长福县。

“我们县的教学质量怎么样?”

陈彤望着刘好好,再次捺下了心里的古怪,她本来觉得长福县教学质量还行的,但是在高考状元面前,这话还真说不出口了。

“和市区不能比,但是在几个县里大概属于中游水平。”其实她了解得也不是很清楚,所谓教学质量只是根据县一中的高考录取率估计的。

刘好好知道这一块之前归苏三开分管,陈彤不可能知道得太清楚,也没有细问,转而问起了她分管工作的其他情况,又和陈彤聊了一会儿县里的情况,才递给她一张纸条,上面列明了她需要的资料文书。

“这些材料在明天上午上班前交给我,来得及吗?”刘好好的话很客气,但语气却带着不容置疑的坚决。

陈彤看着这张纸条,上面要求的材料虽然都是现成的,但是十分细致繁杂,需要花费精力去好几个部门里查找整理,想要在明天上班前把材料交给她,今晚就非要加班不可。

“来得及。”陈彤面不改色,毫不犹豫地应了下来。

刘好好面露欣赏之色,她有预感这个看起来很严肃的女子在工作上会和她十分合拍。

接下来这几天刘好好都在办公室里翻文书读资料,异常安静,低调得几乎让人忘记了她的存在,那些原本伸长了脖子看戏的人,什么都看不到,但又按捺不住对她的好奇,就有不少人去找陈彤八卦。

陈彤这个人为人严肃,不喜欢和人闲聊八卦,何况是八卦自己直属上司,一板一眼地拒人于千里之外,她为人刻板严肃,在县里的人缘一直都不是很好,那些八卦不到刘好好的人,就开始议论陈彤摆架子,耍脾气,攀上了刘好好就翻脸不认人。

有的人是在背后议论的,有的则是当面指桑骂槐,还有的甚至直接指着陈彤骂开了。

“怎么回事?”刘好好站在陈彤的办公室门口,看着闹哄哄的几个人,声音微冷。

第七百九十一章 教训

就算下面的人对刘好好这个年轻的副县长再不服气,她的职务摆在那里,他们敢在陈彤面前胡说八道让人难堪,却不敢当着她的面怎么样,刘好好一露面,办公室里立刻安静下来。

陈彤手足无措地站起来,极力掩饰微红的眼眶,其他几个外办公室的人纷纷找借口作鸟兽散,和陈彤一个办公室的几个人则装出一副忙碌的样子。

“通知外侨办,把这几年回乡的华侨名单和资料准备好,下周我过去调研。”刘好好并没有追问刚才发生了什么事,径自布置工作任务。

“好的。”陈彤立刻应了下来,迅速进入工作状态。

刘好好的目光落在她桌面的一滩茶水渍上,大概是刚才那些人情绪激动地指责陈彤时,打翻在她桌面上的,浸透了她摊在桌面上的一摞文件。

“清理一下。”刘好好指了指那块污渍提醒道,“通知到位后到我办公室一趟。”

陈彤的脸又红又白,有些慌乱地点点头。

“刘县长,这是你要的资料。”陈彤整理好情绪,将一摞文件放到刘好好的桌面上。

刘好好点点头,盖上手里的钢笔帽,将钢笔随意地放在一边,“坐吧,刚才是怎么回事?”

陈彤抿了抿嘴,模样有些尴尬,无论那些人是不是有意来找自己的茬,错到底是在谁身上,让自己的顶头上司看到这么一出闹剧,都是她处理不当。

“你在县里的人缘不算太好?”刘好好来这里的时间不长,但是陈彤平常比她还不苟言笑,可想而知人缘如何了。

陈彤低着头,无言以对。

“陈彤,你办事效率很高,从不推诿扯皮,这一点我很满意,但是做人也是一门学问,我知道你有自己的骄傲和原则,不愿意和那些你看不上的俗人打交道,但这是你的工作环境,那些人是你必须要打交道,好好对待的同事,你越是摆出一副清高的姿态,就离他们越远,你真能脱离他们吗?不能。你的工作需要他们的配合,甚至你的每一次进步都需要他们的支持,你如果不改进自己的态度,很难把工作做好,将来也很难更进一步。”

“我知道。”陈彤低声道,她自己身上的问题,她不可能不知道,虽然她没上正规的大学,但她读了夜校,文化水平不低,各项工作都完成得很好,领导也挺赏识她的,但是赏识归赏识,她就是无法更进一步,遇到好几次提拔的机会,最后都莫名其妙地溜走了,她心里也明白大概是和她的人缘有关,在关键时候被人拉下来了,“但是性格如此,很难改了。”

“没有什么难改的,我都能改,你怎么就不行?”刘好好微微一笑,“陈彤,我看着你,就像看到了多年前的我,不要总想着让这个世界为你改变,你该学着适应这个世界,我不是让人丢掉自己的原则和骄傲,正好相反,你应该妥善保存自己的原则和骄傲,而不是把它们撞得鲜血淋漓。”

当年的她长得漂亮,家世好,名校毕业,从小到大都被人捧在手心里,满腔雄心壮志来到基层工作,也想着做出轰轰烈烈的一番事业改变这个世界,结果发现一切都和自己想的不一样,她也曾清高过,别扭过,也像陈彤这样四处碰壁,碰得灰头土脸,心灰意冷。

但好在自己遇到了几个好同事,好领导,耐心地教她,指导她一点一点地融入那个环境,慢慢把她从误区里带出来,她的性格也是自那个时候起变得更加圆融。

因为曾经接受过别人给的善意,知道提点对一个年轻人的重要性,所以当她遇见和自己相似,或者正遭受着和当初的她相似困境的人时,总是忍不住想要提醒他们几句。

陈彤吃惊地看着刘好好,完全没有想到她会说出这么一番话,刘好好的文化程度要比她高得多,照理说她该是最骄傲清高的一个人,可是她没有。

在面对王大宇他们的时候,她的姿态放得很低,甚至努力学着带有长福腔的南省话,和他们开一些庸俗的玩笑,仿佛她就只是个长福县出来的普通人,没有光环,没有架子,之前她并不觉得如何,以为刘好好天性就是这么圆滑世故,原来她也曾经有过那么一段四处碰壁的过去吗?

“我会努力去适应的。”被年纪比自己还要小的刘好好教训,陈彤并不觉得难堪。

刘好好这段时间在长福县的归国华侨的名单上下了很大的功夫,但显然外侨办的工作做得很不细致,不仅名单错漏百出,资料也是牛头不对马嘴,她连翻了几页资料,随口问出的问题,没人能够答上来,都把刘好好给气乐了。

外侨办是新成立的部门,长福县外侨办的主任田牛是从镇里提拔上来的,文化程度很低,甚至连普通话都不会说,完全是填位子充数的。

而且他们这种小部门人手上,统共就两个人,刘好好捏着他们仅能提供的薄薄几页资料,忍住骂人的冲动,毕竟他们是苏三开分管的,她只是过来了解情况,不能越俎代庖。

“永海镇这个叫做苏运平的华侨,是什么时候回来的?”

“去年吧。”田牛一脸迷糊地说。

“好像是前年。”田牛的手下,那个叫林俊的年轻男人撞了撞他的上臂,示意他看资料上登记的时间。

“哦,前年,是前年。”田牛连连点头,理直气壮地解释道,“前年县里的外侨办还没成立,我又不在永海镇工作,不了解情况。”

这是明明白白的推诿了,刘好好忍气点头,别说是外侨办成立之前的资料记录了,就连成立之后的记录也是做得乱七八糟,要了解情况还是要去永海镇。

“刘副县长,这个叫做苏运平的华侨很特别吗?”陈彤好奇地问道,不明白刘好好为什么关注这个苏运平,“看资料上他的年纪不大啊,回来也就把他们家祖坟和祠堂给修了修,捐的钱也不多,和别的华侨没什么两样啊。”

第七百九十二章 蛰伏

“他不特别,他的父亲特别,他的父亲苏华年是东南亚最有影响力的富商之一。”刘好好目光渺远,“最重要的是这个苏华年是十七岁才离开永海镇的,对家乡感情很深,如果我没猜错的话,苏运平是来替他父亲打前站的,苏华年很快就会亲自回来。”

十七岁的少年已经懂事了,哪怕他离开故乡这么多年,他的观念和想法都深受故土影响,和那些自幼生长在国外的香蕉人是完全不同的。

所以她必须在苏华年回来之前,全面了解他那十七年的成长经历和整个长福县的现状,一定要用尽九牛二虎之力打动他,把他留下来投资,因为他就是长福县腾飞的金钥匙。

转眼间,刘好好来到长福县已经一年了,这一年间南省的官场波诡云谲,林明被雷明凡找茬从市长的位子上拉了下来,那时候赵兰舟自顾不暇,任由林明消沉了一段时间,后来才把他要到省里做了个高官助理,继续跟在赵兰舟身边。

因为有了雷明凡上蹿下跳,无论是赵兰舟还是林明都低调了许多,很多工作都是不求有功,但求无过。

刘好好没少在背后骂雷明凡这个穿越者搅局,照理说身为穿越者应该很有远见,更有推进社会进步的力量,可是雷明凡心不正,一门心思只想着为自己谋私利,完全不管南省的发展,如果再任由他胡搞下去,南省的发展要比她前世起码慢上十年。

雷家人因为有雷明凡的撑腰,动作频频,十分嚣张,雷平一跃成为了永乐县副县长,之前强硬地给了雷平处分的林长福已经退了休,现在的永乐县没有人敢和雷平正面交锋,刘祥被雷平人前人后地找茬,隐隐感觉到雷平对他们刘家的敌意,算是熄了更进一步的心思,每天都埋头在自己的镇上苦干,同时和刘美珍一起牢牢地约束大目村的刘氏族人,生怕再被雷平找茬。

雷明凡在南省的风头正健,但庄见明也不是毫无作为,他借来看望曾孙的机会也回来了几次,雷家人仗着雷明凡的势力为家族谋了不少私利,这些都并非无迹可察,刘好好把雷家的这些把柄交给庄见明,庄见明转手就递到京城去,弄得雷明凡十分被动,也震慑住不少蠢蠢欲动的宵小,才让赵兰舟和刘好好他们的处境不至于太过被动。

与其说这是雷明凡和刘好好之间的角力,不如说是他和庄见明之间的交锋,刘好好的层次毕竟还太低了,做不了雷明凡的对手,两家的争斗趋于白热化,她只能选择蛰伏。

相比雷平在永乐县的跋扈,刘好好在长福县低调得简直没有存在感了,在正式场合几乎没有听过她发表什么意见,开会永远都是唯大家的马首是瞻,一年多的时间什么成绩也没做出来,那个曾经惊艳了整个京大的南省状元,就像一颗熄灭了的星星毫无光彩。

也就在这一年,庄立军结束了M国的进修,回了国,申请调回南省。

只可惜一个在H市,一个在长福县,平时还是不得夫妻团聚,但是周末假期却是可以在一起的,闲来无事两人就逗儿子玩,日子过得十分闲适。

就在所有人都以为刘好好因为遭受雷明凡的打压,要就此沉寂下去的时候,她的机会来了,等了很久的东南亚巨商苏华年总算回乡了。

苏华年在东南亚声名鹊起,就连那些大人物都要对他客客气气的,但很明显他在国内并未引起大家的注意,这里头固然有他行事低调的原因,但更多的是南省人不知道怎么和他打交道,他们还没有办法做到放下架子去捧一个商人,就像之前的香江范家人来南省,也不过是由刘好好和他们打了几次交道,真正的大人物根本就不屑出来见他们。

苏华年已经六十几岁了,早就过了想要出风头讲排场的年纪,也没有多少衣锦还乡,让四邻惊羡的心思,无所谓会不会得到官方的重视,不过是想要落叶归根而已,他的祖坟在这里,他客死异乡的父母临死前还念叨着要葬回来,所以他毫不犹豫地回来了,将来他死了,也是要葬回来的。

这是每一个漂泊出海的南省人的夙愿。

他这次回来并没有带很多人,只是带了两个秘书助理和两个保镖,还有自己的三个儿子和一个女儿,就想回来看看祖坟修得怎么样了,找个时间将父母迁葬回来,官方要是肯行个方便最好,如果没有办法,他就另想办法。

他想得很简单,回来之前的一应事宜也由秘书和孩子们接洽联系妥当了,却没想到当他们一行人出现在火车站的时候,不仅专程有人来迎接他们,来的还是他家乡长福县的副县长。

“苏老先生,您好,我是长福县的副县长刘好好,欢迎你们回家!”刘好好带着苏华年村里的村长,笑眯眯地和苏华年握手问好后,才同苏华年的几个孩子、随从打招呼,笑意亲切的模样和他们接触的官员完全不同。

苏华年有些意外,不仅是因为刘好好热情的态度,更因为她的年龄,这姑娘看起来不过二十来岁的年纪,就当上副县长了?她身后那个笑得很殷勤的村长都可以做她阿爹了。

离开故乡四十多年,再次踏上故乡的土地,扑面而来的思念和感慨很快盖过了他的意外,刘好好那一口长福腔让他倍感亲切,“刘县长也是我们长福县人?”

“我老家是永乐县的。”

“同是南省话,永乐县和我们长福县的腔调可不一样啊。”苏华年乐呵呵地和刘好好用南省话交谈。

“我在长福县工作了一段时间,也学会了长福腔。”刘好好十分殷勤地给苏华年开车门,不仅十分健谈风趣,还时时处处执晚辈礼,让老先生心里十分舒坦,这里的官员态度好像和儿子苏运平说的不大一样啊。

第七百九十三章 华侨

苏运平也觉得十分奇怪,他上次回来的时候并没有见过这个刘好好,那些官员们一个个都摆着架子,爱答不理的,完全没把他当一回事,只有他们村的村长态度还算亲切,但后来发现他们只捐钱修祖坟和祠堂,没有捐钱修路之后,态度就变得生硬起来了。

这些人恐怕又打着让自己家捐钱的主意,苏运平暗自冷笑十分不屑,他出身豪富,压根就看不起这些穷亲戚。

苏运平能够想到的事情,苏华年又怎么想不到呢,可是他这次回来就是准备给家乡捐钱的,所以才特地带了两个秘书助理。

他的子女出生在海外,对家乡完全没有感情,而他则不同,十七岁之前的日子,他时时刻刻记在心上,记得留在老家的爷爷奶奶、外公外婆,还有那一大家子的叔伯婶娘,姨舅姑姑、族里的兄弟姐妹和同村的邻里乡亲,记得那段贫穷患难,却互相帮扶,同舟共济的日子。

他赚了几辈子都花不完的钱,如果不想着拉家乡的亲朋好友一把,别说他阿爹要从地下跳起来揍他,就是他自己的心里也过不去。

刘好好待苏华年一行人十分热情,这种热情不是浮于表面的虚伪,而是实打实的体贴,几乎是全程陪着他们,给他们大开绿灯,一应事宜都办得顺顺利利的,没有任何人来刁难他们。

而从H市到长福县一路上她妙语如珠,和苏运平他们几个可以用流利的英文交流,和苏华年说话的时候则操着一口地道的长福腔,三种语言切换得十分自如。

跟在刘好好身边的陈彤看得目瞪口呆,她待在她身边已经一年了,一直以为刘好好是那种沉稳低调的人,没想到她竟如此会说话,不仅把苏华年哄得眉开眼笑,就连他那几个眼高于顶的孩子们也和她相谈甚欢。

陈彤愈发佩服,这就是知识的力量,刘好好不仅能够说一口流利的英文,对外面的世界的了解也远胜过他们,就算是这些在国外留学过的少爷小姐们见识也未必比她强。

这一点苏运平兄妹几个自然也感觉到了,他们一直以为家乡的官员是守旧的,刻板的,没有想过竟然会出现刘好好这么个异类,难道现在长福县的官员素质都变得这么高了?

“刘副县长,我上次回国的时候怎么都没见到你?”苏运平一脸疑惑。

“那时候我大概还在京城读书吧。”

“咱们这位刘副县长可是当年的高考状元,是京大的高材生呢。”一直跟在刘好好身后的村长林贤良不失时机地逢迎道。

这话一出,不仅苏运平他们几个愣住了,就连苏华年也对她刮目相看,京大是百年名校,声名赫赫,就连他们在南洋也是久仰这所名校的大名,听说刘好好是从京大毕业的,都低低感慨起来。

“了不起,了不起,”苏华年没有正儿八经地读过书,对刘好好这种京大毕业的高材生特别佩服,同时也有着好奇,“刘副县长这样的高材生就算不出国,留在京城都大有机会吧?为什么会选择回到南省?”

“苏老先生在南洋生活优越,却愿意舟车劳顿不辞辛苦地回到故乡,在这一点上,我和您的想法算是不谋而合。”刘好好笑道。

“不一样,不一样的,我是落叶归根,你正值当年,应该在外面多闯闯多看看…”

刘好好不答反笑,“苏老先生先别着急,先在招待所休息一下,明天我们去永海镇,我想到时候我就能回答您的问题了。”

现在的长福县是南省最穷的县之一,整个县只有一个陈旧的招待所,就算再有钱也没有像样的地方可以住,所以苏华年一行只能住在这个散发着霉味的破招待所。

苏华年早年生活贫寒,是吃惯苦的人,并不觉得如何,他那自小养尊处优的四个儿女就受不了了,毫不掩饰脸上的嫌弃。

“什么破地方,早知道我就不回来了。”苏华年的小女儿苏静莹不满地踢掉脚上的高跟鞋,她今天没走什么路,几乎都在坐车,饶是如此也沾了一脚泥,可见这里有多脏了,而且从市区到县里的路也修得不好,颠得她骨头都快散架了。

“你说什么?什么叫破地方?”苏华年慈和的面容上浮出一抹厉色,“我就是从这里出来的,没有我就没有你,做人不要忘本!”

“爸爸,小妹年纪小,还不懂事…”一向和苏静莹要好的幺儿苏运文连忙打圆场。

“也不小了,爸爸像她这么大的时候,都已经在南洋打拼出自己的事业了。”苏运平悠然说道,“儿不嫌家贫,长福县虽然穷,但这毕竟是我们的家乡,不是什么破地方。”

这话说到苏华年心里去了,苏静莹气得咬牙,她这个四哥惯会说这种话讨好父亲,他明明私底下对长福县一点好感也没有,却在老爷子面前做出一副故土情深的样子来,真是个表里不一的伪君子。

苏华年有八个孩子,身处豪门,难免有权力之争,几个孩子都是各怀心思,他们知道苏华年对家乡的感情很深,在他们很小的时候,他就已经发家了,一直给家乡的亲戚寄钱,直到后来有亲戚偷偷打电话过去让他千万不要再寄钱回来,否则他们会被认为通敌而被劳改,他才停止寄钱。

现在恢复通信了,他又开始给那些远方亲戚寄钱,有不少是八竿子打不着边的亲戚,他也都未加查证,通通寄钱,苏运平他们并不理解自家父亲这近乎冤大头的行为,但他寄回去的钱相对他们的资产来说,不过是九牛一毛,只要他老人家开心,他们又怎么敢阻挠。

非但不会阻挠,还要为了讨好他,一本正经地表示支持,所以这次回乡,苏华年带了四个最支持他回馈家乡的儿女,没想到长福县太过穷苦,还没到他的村子,苏静莹就露馅了。

第七百九十四章 奇怪

“你要是不愿意回来,我也不强迫你,但既然你回来了,就不准胡说八道。”苏华年瞪了苏静莹一眼。

一向在父亲面前撒娇卖痴讨他喜欢的苏静莹连忙低下头,她这次回来算是偷鸡不成蚀把米,没有讨得父亲的欢心,反倒让他对她的印象更差了。

一路上舟车劳顿,众人都已经累极了,纷纷回房间休息,年纪最大的苏华年却睡不着,暌违了四十多年的故乡,连一草一木都是亲切的,他呼吸着这里的空气,看什么都充满了新奇和怀念,竟舍不得去休息。

“年哥?”秦阿姨看着捧着保温杯独自坐在招待所门口沉思的苏华年,试探性地唤了一声。

“你是?”苏华年看着眼前这个老妇人,完全认不出来她是谁。

“我是秦月兰啊,”秦阿姨神色激动地比划着,“小时候总喜欢跟在你后头跑,后来我被家里卖走当童养媳了…”

“你是阿兰!”苏华年也激动起来,秦阿姨被卖走的时候还不到十岁,他自然不可能把那个扎着羊角辫的小女孩和眼前这个老妇人联系在一起,但是他们村被卖去当童养媳的人很少,他印象最深的就是那个叫阿兰的小姑娘了,秦阿姨一提童养媳,他就想起来了。

“这些年你还好吗?你婆家待你好不好?”苏华年连忙起身,请她一块儿坐下,数十年的时光匆匆溜走,当初的垂髫小儿,如今都垂垂老矣,两人看着对方那沧桑的模样,心里都不无感慨。

“还算不错,也没怎么打骂我,反倒比在家里过得好,后来我丈夫被抓壮丁去了对岸,公婆没多久就走了,我也没有孩子,就出来做帮佣,我的东家就是长福县的副县长,你今天应该见过的…”年少时的朋友重逢,秦阿姨格外高兴。

“难道是那个刘好好?”苏华年惊讶道。

“对,她孩子小,我就在她家帮忙带孩子,听说今天是你回来了,我向她请了假来看看你,哎哟,真是认不出来了,要不是你这一身华侨的打扮,我怎么也认不出你来,…”

“是不认识了,我也没认出你,”苏华年连连摇头,比划了个手势,“你那时候才这么点儿大,现在咱们都老了,印象最深的就是你被卖掉的时候,哭得撕心裂肺的样子…”

秦阿姨也颇有感触,“是啊,当时怕得不行,实际上有什么可怕的呢?被卖掉以后的日子还比在家里好过得多…”

两人坐在招待所门口的椅子上,就如街上随处可见的老头儿老太太一样闲聊着,人到了老的时候,总是喜欢回忆过去的,苏华年是自十七岁离开故乡时彻底长大的,而秦阿姨则是从被卖走的那一天起告别天真的,在村子里共同生活的时光都成了他们内心里最宝贵的记忆。

“你后来有回村里看过吗?”

“没有,”秦阿姨摇摇头,“也没什么好看的,我阿爹还葬在村子里,我一回去就会想起他,倒不如永远不回去,反正我家里也没人了。”

苏华年的记忆中,秦阿姨的父亲曾经是个和气又有知识的人,村里人对他们一家人都是又敬又羡,可是自从他抽上了大烟,他们家就算毁了,那个男人变得阴晴不定,还十分暴戾,几乎天天打女儿,而且回回都是下了狠手的,也难怪秦阿姨这么恨他。

“我明天和刘好好一块儿回去,”苏华年顿了顿,到底还是难掩对刘好好的好奇,“你这个东家人怎么样?”

“特别好,又聪明又和气,她待我就和待自家老人似的,特别贴心,她一个人在长福县工作,还带着孩子,平时很辛苦,我没有孩子,也是拿她当自己的孩子看的。”说起刘好好,秦阿姨难掩慈爱,“她很看重你呢,你回来之前,她无意中知道我和你同乡,还问了我不少你小时候的事情。”

“她为什么这么关注我?”苏华年觉得很奇怪,“我还以为他们都看不起我们这些资本家…”

其实十几年前,苏华年就想过要给家乡捐钱的,辗转联系上相关人员,结果得到的却是冰冷的答复,“我们是不会要资本家的臭钱的!”

所以这次回来苏华年一直都挺忐忑的,都做好了经受刁难的准备,但刘好好出人意料的热情让他在熨帖之余,更觉得不安,不明白她葫芦里卖的是什么药。

“怎么可能?”秦阿姨笑了起来,“她工作上的事情我是不懂,但她不是那种会看不起人的人,这一点我能保证,她待人特别真诚。”

看得出秦阿姨和刘好好的关系真的很好,她提起刘好好的时候,眼里满是自豪,仿佛她是自己的女儿一样,和苏华年不住夸赞着她是如何如何的优秀。

苏华年更不明白了,这个刘好好这么优秀,为什么要对他这么个资本家如此恭敬,就算他在南洋算是一号人物,在这里可一向是官方更强硬的,她完全没有必要讨好他。

苏华年这些年给自己的亲人寄了不少钱,在这个年代万元户是非常了不得的有钱人了,而苏华年每次寄钱都是几千一万的寄,所以他的老家永海镇出了不少依靠海外亲戚富起来的万元户,尤其是他所在的清口村,放眼望去起了不少小楼房,还有不少人家也砌墙动工正在盖楼房。

苏华年的眼里浮起一丝笑意,清口村看起来比县城还要富裕,林贤良自豪地说,“我们村的楼房是县里最多的了…”

他们清口村几乎家家都有海外亲戚,这几年靠着海外亲戚的资助,穷得叮当响的村子大变样,楼房也起了,娶不起媳妇的也娶了,清口村成了县里有名的富县,外头的女孩子都愿意嫁到这儿来。

“我们这里的路是新修的。”林贤良得意地用力踩了两脚水泥路,“比县城的路还好,也是几个大华侨捐的钱。”

苏运平轻飘飘地瞥了林贤良一眼,这不是明摆着嘲讽自己前几年不肯捐钱修路的事吗?

第七百九十五章 建议

苏华年不明就里,完全没有听出林贤良的讽刺,径自点着头,为家乡的变化而喜悦。

“苏老先生,听说您回来,您的亲人们都等着您呢。”刘好好笑道。

“好,好…”苏华年十分激动,在众人的笑脸中走进了一户户亲人家里。

这些人虽然是他的远亲,但是对他都是真心感激的,几年前他列了名单让儿子回来给他们一一捐了钱,这些年每年也都有寄钱回来,是他的钱改变了他们的生活。

宗亲们的热情让他也十分激动,但是接连走了几户人家,他的笑容很快就淡了下来。

表面上富起来的村民依旧吃着地瓜饭,餐桌上唯一的菜是一点黑乎乎的咸菜,外表看起来体面的楼房,内里依旧穷得不堪一击。

“三婶,我寄回来的钱不够吗?”苏华年有些疑惑,坐在他面前的老妇人年逾七十,是他的堂婶,因为小时候受过她的恩惠,所以他一开始就给她寄了一万块钱,这些年陆陆续续也有寄钱,他知道这在农村绝对不是一笔小数目。

“怎么不够,足够了,多亏了你的钱,我们才能盖起这栋小楼。”三婶握着他的手十分感激,“还有你三叔,前年生了病,如果不是你的钱,他早就走了,后来他到医院治了一年多才走,临走时还一直叨念着你…”

“那你们怎么还在吃地瓜饭和咸菜?”苏华年十分不理解。

三婶有些不好意思,“盖了楼,给五个儿子娶了老婆,给你三叔看病送终,我自己也是一身病,这钱太不经花了,一下子都花得差不多了,家里是只出不进,能撑得了多久呢?”

三婶擦了擦眼泪,“家里五个儿子都娶了老婆,全家上下十几口人,结果分到手的也只有一亩地,一年涝上个五六回,哪里有多少米可以收,靠着你的钱,又种了地瓜才勉强吃得饱。”

长福县靠海,不仅土地比永乐县更贫瘠,而且可供耕种的土地也非常少,一家五个壮劳力也只能分到一亩地,一个人就能把地里的活全干了,其他人都闲在家里,闲在家里没事做的后果就是吃不起饭,沿海的渔村还能出海捕鱼,他们这些稍稍靠里一些的村子,就完全没辙了。

苏华年心头大震,除了那一栋栋小楼房之外,现在的清口村和他当初并没有任何区别,还是要靠下了南洋的人寄钱回来反哺,否则他们就过不下去。

他的心中有些悲凉,一时间说不出来什么话。

林贤良却不觉得有什么,反正整个村子人人都有海外亲戚,不种地还可以靠外面人寄回来的钱过日子嘛,总之饿不死的。

苏华年一路走一路看,心里越来越沉重,看着宗亲们因为穷苦而变得麻木的眼睛,他想为他们做些什么,却怎么也想不出来该怎么做。

“苏老先生,清口村的情况您也看到了,如果不靠着海外亲戚的接济,村民们的生活根本过不下去,但是依靠别人永远不可能是长久之计,您会念着亲戚情分给他们寄钱,到了您子孙那一代可就未必会认这些素未谋面毫无感情的远亲了,到时候他们怎么办?继续下南洋谋生吗?恐怕现在也没有你们那个年代的机遇了。”刘好好看着苏华年认真地说。

苏华年沉重地点了点头,“是啊,我原以为只要多寄一些钱,就能改变他们的生活,是我想错了,就算建了楼房又怎么样,看上去体面,其实还是一样挨穷受苦。”

“长福县的根本问题就在于地少,这不是一个适合发展农业的地方,如果它能从农业县转化为工业县,它的贫困问题就能得到彻底解决,说到底就是一个转型升级的问题。”

“哦?”苏华年猛地抬头望向刘好好,他终于知道的她的目的了。

“只有在长福县多建工厂,才能让这里摆脱贫困,”刘好好诚恳而坦率地看着他,“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长福县穷,是因为这里没有更多赚钱的营生,没能让大家有活干,有钱赚,海外华侨寄回来的钱只能让他们富裕一时,等情分耗光了,还是会继续穷下去。建工厂吸收这里的剩余劳动力,不仅人工成本低,投资者能够获利,而且也能解决就业问题,让那些闲在家里的人能够发挥出自己的价值。我们长福县的土地拿来耕种,没办法让大家吃饱饭,但是如果拿来建工厂,却能养活许多人,而且我们的海岸线长,拥有天然良港,只要加以建设,说不定能成为国际大港,到时候别说是工厂了,甚至可以建成一个工业区,长福县那样才能真正富裕起来。”

苏华年沉默了许久,才哑着声音开口,“让我想想,让我想想…”

苏家的三个儿子倒是挺赞同刘好好的提议,与其不停地捐钱去填长福县这个无底洞,倒不如把要捐出去的钱拿来办工厂,就算其他方面的条件还有限制,并没有刘好好说的这么好,便宜的人工这一点就足够他们赚到钱了,就算赚的钱不多,也总比只出不进地给长福县输血的好吧。

“爸爸,我觉得那个刘副县长说的挺有道理的,就算我们往家乡捐一个亿都改变不了这里的贫穷,还不如试着办工厂,说不定会有效果。”

“对啊,爸爸,我们试试看吧,你看村子里那么多年轻人都闲在家里,建工厂把他们吸纳进去,他们有活干能赚钱养家,我们也有钱赚。”

三个素来意见向左的儿子,这次出奇地意见统一。

苏华年知道他们说的有道理,但是他这样犹豫不决不是因为其他,而是——

“我不想被人戳着脊梁骨骂资本家,我不想赚乡亲们的钱。”苏华年皱眉,他在南洋的生意很大,根本不缺这些钱,如果来这里办工厂了,那他就不是一个回报家乡的慈善家,而成了一个剥削乡亲的资本家,这是他最不愿意看到的。

第七百九十六章 捐

“那咱们就不赚钱,工厂赚来的钱,咱们捐给村里修路修学校?”

苏华年的三个儿子不遗余力地劝道,他们都看出了苏华年对家乡的执念,生怕他像另一位大华侨一样将全部身家都无偿捐回家乡。

虽然不能说所有的南洋华侨都爱国爱乡,但有一部分华侨对祖国和家乡的热爱和执念,是他们这些后人完全无法理解的。

对苏华年的几个儿子来说,只要能保住在国外的产业,拿一部分钱回乡折腾,不管工厂的前景如何,都是划算的,就当是花钱哄老爷子开心好了。

苏华年十分挣扎,陷入了沉思,刘好好并没有来打扰他,她知道他需要时间思考,不会这么快就轻易允诺,她可以淡定地和那些重利的商人谈条件,却没有办法去利诱这位令人敬佩的老人。

她之所以一来长福县就把宝全压在他的身上,就是因为她了解他的人品和为人,长福县后来的国际大港就是这位老人一手投资建设的,他为了长福县的发展国内外地奔走,比他们这些本土的官员还要上心。

如果没有他,长福县只是一个完全依靠外汇,金玉其外,败絮其中的富县,可以说是他创造了长福工业区,让一个县从此摆脱贫困,走上富裕,这样的老人无疑是值得敬重的。

刘好好前世并没有和他打过交道,因为等她有资格和他打交道的时候,他已经驾鹤西去了,但是他为长福县所做的事已经成为了传说。

当初在长福县办工厂是后来苏华年回乡考察了十几次后,自己想出来的主意,刘好好的出现只是把时间提前了,所以她有把握他迟早会答应。

这一次,苏华年最终还是对刘好好的提议不置可否,只是在临走之前请村里组织建设电站,架设电线,并出资给每家每户安装电灯,请刘好好帮忙将县里自来水厂的水管接到村里,让村里每家每户都能喝上自来水,一应费用全部由他负责。

同时还购买了拖拉机、抽水机、电动打谷机给村里使用,因为国内的化肥、农药紧缺,又特地从海外购买了化肥、农药,分给村里的每一户农民。

还给村里的小学修了新的校舍和操场,给镇上的中学捐建了教学楼和图书馆。

这些零零碎碎的加起来总共捐了一千万出头,顿时震惊全县。

长福县的华侨很多,而且不乏把持南洋经济命脉的巨商,苏华年甚至不是最有钱的一个,却是迄今为止在长福县捐钱最多的一个。

这样的大手笔把清口村的村长林贤良都吓得说不出话来了,苏华年的儿子上次回国,不过只是捐钱修了祖坟和祠堂,他本以为苏华年是个普通华侨,不明白刘好好如此热情周到的用意何在,却没想到苏华年在临走前来了这么惊天动地的一手。

苏家为什么前后两次态度相差如此之大,众人觉得这一切都和刘好好有关,毕竟她从一开始就在苏华年身上给予了异乎寻常的关注,班子私下里也议论过,觉得她热情得有些夸张了,不过是一个普通的华侨,长福县每年这样的归侨也有几十个,也没见她这么上心过。

但因为她素来低调听话,他们也不好当面多说什么,只当她是因为之前指标任务没完成好,受到了刺激,卯足劲想要在华侨中招商引资。

没想到刘好好一出手,就让人捐出了千万家产,无论是谁都不得不说她有本事了。

“没想到小刘软磨硬泡还真抓住这么一尾大鱼。”苏三开有些羡慕地说,说起来他和苏华年还是同宗呢,当年他们的祖先到了长福县定居,其中有一支迁往清口村,如果非要攀亲论戚,祖宗十八代之前的关系他还真能和苏华年攀上,只不过他之前没把他当一回事,完全没想到他会一口气捐了这么多钱。

最可气的是外侨办的田牛,这么大的事情,他都听说了,田牛这个外侨办主任还是糊里糊涂的,一问三不知,这些工作明明是外侨办管理的,却从头到尾都是由刘好好接洽的,搞得他想要争功都没有立场。

“我看小刘的英文很好,接待外宾很有一套,以后外侨工作不如也交给小刘好了。”王大宇“嘿嘿”笑道。

苏三开的脸色阴沉了下来,他已经把教科文卫口的工作交给刘好好了,再把外侨工作交给她,他还管什么?

“老王说的有道理,我们得充分发挥小刘的特长,小刘是当时林市长从京城争取回来的,那时候很多单位都想要接收她,我们有这么好用的同志在,可不能浪费了,今后外侨工作也由她分管了,这块工作也该要整顿整顿了,这次写上来的报告是什么乱七八糟的。”林文昌不满地说,“外侨办那个叫什么来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