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瑶忙着收拾行李,装作不经意的答了句,“喔,现在府里已经请了不少大夫了,见天儿的去给阿母请脉。阿姐若有什么不舒服的,去阿母那儿说一声,自会派人为她医治。”

周嬷嬷虽是从长公主府里出来的,但卖身契早就攥在了谢瑶的手里,现今她儿子媳妇都在谢瑶手底下做事,她又怎么会想不开去讨这个嫌?她跟谢瑶说一声,只不过是想让谢瑶知道,她的目的达成罢了。回头谢瑾院里的人再求周嬷嬷给请大夫的时候,周嬷嬷直接用元氏给顶了回去。

周嬷嬷看不惯芷萱这个被撵出去的丫头,芷萱再缠她,她就一脚踹开芷萱,冷冷道:“不是我们四姑娘不给大姑娘请大夫,是大夫都聚在太太那儿。要给大姑娘瞧病,就去找太太,别赖上我们家四姑娘。别以为我不知道你们打的什么歪主意,回头不管治好了赖了,不还都赖在我们四姑娘头上?!哼,做你的梦去吧!”

芷萱只好哭哭啼啼的去了元氏的院子,谁知就连元氏都不乐意管谢瑾。她还生着谢瑾的气呢,只当这丫头是不乐意学规矩,故意撒娇骗她。元氏才不上这个当,为了让女儿学好,硬下了心肠,愣是没理她。

转眼就是谢瑶出发去阳夏的日子了。这一回去阳夏之前,她细心的把府里的事都给常氏细细交待了一遍,又把下人们召集到一处,安定了人心,为常氏铺好了路,这才算完。女儿的用心,常氏全都看在眼中,此时又怎么会退缩?她很快就把后宅的事情攥在手中,倒是让原先对常氏管家并不期待的谢葭大吃了一惊。

出发前日,五姑娘谢玥照旧来谢瑶房中缠了一缠,求谢瑶带她同去。这几年谢瑶要风得风,要雨得雨,搞得谢玥还以为只要是谢瑶要的,那就是好的,只要跟着谢瑶就会有好前程。谢瑶本来不耐烦见她,听映雪说五姑娘在花厅等了一天了,只好道:“这个麻烦精,叫她进来吧。”

谢玥进了屋,照旧是哭哭啼啼了一番,把自己放在天底下最可怜的位置上,哭求谢瑶带她去。谢瑶安安静静的听她说完了,只说了一个字,“好。”

“啊?”谢玥懵了,显然没想到事情竟然进展的这样顺利。

“你不是说想回乡下照料年迈的祖母吗?我成全你啊。”谢瑶悠悠笑道:“只要你不会后悔今日的决定就好。”

“不会不会!”谢玥赶紧辩白,“阿玥一定会好好的,不给四姐姐丢脸。多谢四姐姐成全。”

谢瑶心道,你丢脸丢的也不是我的脸,我管你如何呢?别来烦我就好了。

等到了阳夏,谢瑶直接就把谢玥分配到高氏隔壁的一处小院子里住下。高氏瘫痪了之后行动不便,拉屎撒尿,喂饭擦嘴,这些都得由谢玥帮忙。谢玥才干了两天就后悔的要死,可想起当初自己答应谢瑶的话,又不敢去求谢瑶让她回去,只好一面偷偷哭,一面照顾瘫痪后愈发难伺候的高氏。

至于谢瑶呢,她只早上给高氏请个安,连坐都不坐就走了。她将时间大致分为两大块,上午带谢璋出去玩儿,下午在祖父面前刷好感度。

谢沛喜欢钓鱼,谢瑶就缠着谢沛教她钓鱼。谢沛喜欢下棋,谢瑶就陪着老人家下,还教谢沛简单好学的五子棋。谢沛喜欢练书法,谢瑶就写字给谢沛看,求谢沛指点。很快的,祖孙两个就打成一片。老爷子时不时就问上一句,“阿瑶呢?”

渐渐地,就连谢瑶分配给谢璋的上午时间,谢沛也要来找她。谢瑶不满和带弟弟的时间被占用,只好带着弟弟一起哄爷爷。时候久了,谢沛对这可怜的小孙儿愈发疼爱,倒算得上是意外之喜了。

这日,祖孙三个聚在一处读书。谢沛最喜欢读书,可惜年纪大了,眼睛花了看不清楚,只好叫人帮他读。谢瑶就当仁不让了。有时候谢瑶读累了,就叫谢璋帮着继续读。这一年多谢璋也有在读书,只是不能再去官学了,请了师傅在家教他,好歹没成个睁眼瞎。

谢沛脾气好,谢璋读得慢,有时候读错了,或者遇到不认识的字,谢沛也不怪他,反而十分耐心地教谢璋。有时候顺着教字,还教谢璋一些做人的道理和他多年总结出来的为官之道。

谢瑶在旁听着,不得不感慨,祖父真是个为国为民的好官。只可惜当年谢家已经有了一个西北大将军,出于平衡之道,谢家人不可能都手握实权,谢沛就从任上被调去了京中,在一个闲职上告老。倒是委屈了谢沛的一身才华。

谢瑶忽然想到,前世的父亲何尝不是如此?自打她六岁那年,谢葭被元氏骗去了平城起,他就一直在闲职上熬啊熬,熬了那么多年都没机会一展自己的抱负,哪有如今谢葭那种努力往上爬的精神气儿?

事情,似乎都在朝着好的地方发展。

谢瑶很乐意和这一大一小呆在一起,因为他们是世界上最亲的亲人。他们在一起的时候,不用勾心斗角,不用时时防备,只要相互陪伴,就是最美的时光。

谢瑶自打上辈子穿越以来,已经很久没过过这么悠闲的日子了。

到阳夏以来,谢瑶只有一件事不大满意,就是谢沛很爱下地干农活,时不时还要叫上谢瑶他们一起。谢瑶和谢璋都娇气惯了,哪里干得了这个?他们一次都不肯下地去,害的老爷子很是扫兴。

直到谢瑜的到来,改变了一切。

谢瑜来的时候,他们正好在地里。谢瑶坐在风凉的小棚子底下,给老爷子和谢璋做点心。谢瑶看见谢瑜,招手叫他过来乘乘凉。谁知道谢瑜只是笑笑,那么白净的一个少年,竟然弯下腰挽起裤腿,撸起袖子,下地干活去了。

谢瑶姐弟俩看的目瞪口呆。有了谢瑜做榜样,他俩也不好不下地了,只好苦着脸跟着一起干活,把老爷子开心的合不拢嘴,看着忙活成一片的姐弟三人,心中欣慰不已。

那晚日头落了山,天色刚刚擦黑,老爷子和谢瑶走在谢瑜他们后面,一老一小随□谈着今日种地的心得。

谢沛问她,“阿瑶,你今儿个辛苦了一日,有何感想?”

谢瑶浑身酸痛不已,但奇异的是,内心竟觉得很充实。她认真想了想,答道:“阿瑶觉得…很不易。”

谢沛满意地点点头,“是谁不易呢?”

“世人皆不易。”

这是谢瑶的真心话。她上辈子活得太惨,临死前的郁气太重了,导致今生重生而来,仍旧不自觉的带着浓浓的怨气。可事实上,人生就是一场修行,活得不容易的人又不是只有她一个,为何她要执着于痛苦的前世呢?

她深深地吸了口气乡下的新鲜空气,再重重吐出体内的浊气,好像把全身的郁气都清出去了一般。

谢沛颔首道:“这就是农耕的妙处。我们种的这点儿粮食,还不够平常人家吃上一个月。但并不能说我们做这些就是毫无意义的。今日你懂得了这个道理,这便是难能可贵的收获了。”

谢沛一直觉得谢瑶这个孙女乖巧是乖巧,只是早熟的过分了,有些心疼她。儿子的家事他不便过问,但谢沛也知道以元氏状告婆婆的那个性子,必然不会是个好相与的。谢瑶定然受过不少的苦,导致郁结于心,也是常理。

他只盼着他能在他还剩一口气的时候,多开导开导这个小孙女,让她未来的路能够走得更加顺利一些。

老人的心,其实就是这样简单。

在阳夏住了几个月的谢瑶,性格果然有了些转变。不说如当年一般天真无邪,但心里的怨毒之气渐渐消除,不得不说,对她来说也是一件好事。聪慧而不恶毒,隐忍但有底线,时时保持着一颗乐观向上的心。这样的性子,走到哪里都不会吃亏的。

等到谢葭派人来接谢瑶的时候,谢瑶看着年迈的祖父,早已忘记了当初的利用之心,只觉千般不愿,万分不舍,生怕此生再无相见之日。

谢沛只是和蔼一笑,拍了拍孙女的手,慈祥地道:“阿瑶,回去吧,洛阳才是你的天地。大父相信你会有大造化的。答应大父,要尽你所能造福百姓,做一个无愧于天地的人。”

谢瑶忍住直在眼眶里打转的眼泪,郑重答应道:“大父尽管放心。阿瑶不在您身边,您一定要照顾好自己。回头有机会,阿瑶就回来看您!”

谢沛点头笑道:“去吧。好好儿的,照顾好自己。”

老人站在乡间的土路上,一直等到谢瑶的马车消失不见之后,才终于落下两行浊泪。

作者有话要说:本来结尾要把老人写死的,但想了想又觉得太惨了,没有忍心。

我估计会有求给男主加戏的小妖精,所以友情提示一句,这里还是存稿君←←作者是听不到的啦啦啦啦~

第 33 章

谢葭接谢瑶回去的原因很简单,他果然升了官。

前郡守齐文斌高升之后,想起南巡时谢葭给他的帮助,临行前向上面举荐了他。京里派人下来,对谢葭考评了一番,无一不妥之处。没过多久,任命下来,谢葭便正式走马上任。

从今以后,他就是陈郡的郡守,一郡百姓的父母官。

谢葭急着叫谢瑶回来,思念女儿是其一,更重要的是他们全家都要搬进郡守府,没有谢瑶把持着,谢葭担心常氏一个人忙不过来。谢瑶只好又顶了上来。

谢葭成了郡守之后,他们全家的地位又有了质的提高。不仅出入有更多的奴仆跟随,马车的规格提了一个档次,出门的时候,还有专人负责为他们清路。

谢瑶带着谢璋体验了一次这种“*”的感觉也就罢了,谢珩却玩上了瘾,经常扰民不说,还曾纵马在街上行凶。被谢葭知道后,把谢珩好一顿胖揍,又关了他一阵子。元氏好说歹说,才把谢珩给放了出来。

经过此事之后,元氏对谢珩这个不成器的儿子就放心不下。她思来想去,觉得儿子文不成武不就,想要一生不愁吃不愁穿,就得像谢葭这样,尚一位公主。

谢珩今年已经十四岁,是到了娶亲的年纪。谁知元氏和谢葭商量了一番,提起要尚公主,谢葭却不同意。

他自己当年便深受其害,又怎么会希望儿子再走自己的老路,娶一个祖宗回家供着?

元氏白了谢葭一眼,嗔道:“别以为我不知道你心里想的什么。放心罢,我都琢磨好了。二公主高平公主和阿瑾同岁,温柔貌美,只因为是个低微的才人所出,性子柔顺的跟汉人一样,断不会委屈了咱们儿子的。”

她这番话说得不中听,但却叫谢葭稍稍放了些心。女子柔顺便好,起码不会拖男人的后腿。谢葭便点了头。

元氏高兴极了,兴冲冲的写了折子托人送上京去。

几个月后,京中终于来了回信,允了这门亲事。只等明年开春,二公主满了十四岁,便由六殿下送嫁到洛阳来。

谢葭如今是一郡之主,妻子是长公主,儿子要尚一位公主,谢瑾再过几个月又要去选秀,一时之间,谢家真是千般的富贵,羡煞了旁人。

就连瘫痪了的高氏,都不停的从阳夏打发人来给谢葭送各种各样的土特产示好。不但如此,她还坐在轮椅上要人推着出门,四处炫耀郡守是自己养大的儿子。相比之下,老爷子谢沛倒一直都是淡淡的,只来了一封信,告诫儿子要好好当官,不可鱼肉百姓。听说就是因为这一封不冷不热的信,还害得高氏和谢沛吵了一架。

除此之外,还有些乱七八糟的不熟的亲戚,时不时的上门拜访一番,可真是叫人头疼。

不过这些都不算什么,最烦人的是那二房的谢菽两口子。原本十分看不起大房的袁氏,开始三天两头往大房跑。堵不着元氏,她就求见常氏,谁知常氏也不肯见她。袁氏退而求其次,要见几个姑娘,结果只有最小的五姑娘谢玥出面应付了她一次,就连非嫡非长的谢瑶都不肯露面!袁氏恨得牙根痒痒,见天的骂大房的人,第二天却还是照样死皮赖脸的上门拜访,连门房的大腿都要抱。

谢瑶听着,心想这袁氏自己不尊重,没得却害的谢瑜没脸。她想了一想,便见了袁氏一次,请她喝茶。

袁氏欣喜若狂地进了门儿,见不到大人,能和四姑娘这个管事儿的亲近亲近也好啊!袁氏正做好了打持久战的准备,谁知道谢瑶直接叫人拿了一红漆盘儿的银子出来,白花花的一片,刺痛了袁氏的眼。

袁氏不悦道:“四姑娘这是什么意思,这是打发叫花子不成?咱们可是正经亲戚,不兴这么个做派!”

谢瑶慢条斯理地道:“二婶不必心急,且听我说。如今阿瑜也长大了,无论从文还是习武,都需要银钱打点。这银子我不是打发您的,而是要借给阿瑜。如今二叔是怎么个情景,不必阿瑶多说。您就阿瑜这么一个儿子,不指望他还能指望谁呢?”

袁氏本来正要发火,见谢瑶句句为谢瑜打算,心里酸酸的,脸上就有些挂不住了。她高高的抬起了手,却只在自个儿脸上轻轻拍了一下,啐道:“我这老没良心的,倒不如四姑娘你明事理。不想你当真把阿瑜当成自家兄弟,那我便不客气了!以后阿瑜有出息了,定会记得你这个阿姐的!”

谢瑜将来待谢瑶如何,她并不需要袁氏来作保。她只淡淡一笑,道:“二婶,你若信我,我就说句实话。我们家太太实在不乐意见您,而且我们家里说的算的是阿父,您也见不着他。日后若无要紧事,还是不要总来郡守府了。不为旁的,您也多为阿瑜想想。”

袁氏忙道:“好好好,我都听四姑娘的。”

谢瑶满意道:“婶婶这样,我就放心了。您说的对,咱们是正经亲戚,逢年过节还是要走动的。我们郡守府该遵守的礼节,一样都不会少。”

袁氏感激道:“我都明白!明白!不过四姑娘既然已经把话说到了这个份儿上,不如再提点你二婶一句?你二叔这个半死不活的样子,仕途上是再难进益了。我们家的生意,这几年也渐渐被一个新兴起的‘姚氏’给抢了去,这日子过得实在是艰难。不是我天生厚脸皮,乐意到郡守府上打秋风,实在是…日子过得不易啊!”

谢瑶心中有数,袁氏过去风光的时候,的确是个最要脸面的人,看来如今的日子的确是不好过了些。不过袁氏这个忙是个无底洞,谢瑶没有义务也没有那个心思去帮。她只看在谢瑜的份上,点到即止地说:“大辽以孝治国,婶婶明白这个道理就好。旁的,阿瑶一个小孩子,也不便多言。”

袁氏将“以孝治国”四个字品了一品,感激地对谢瑶行了个半礼。谢瑶赶紧侧身避过了。袁氏见谢瑶站了起来,再无谈性,便知这是谢客的意思,只好讪讪的告退了。袁氏看着谢瑶那副气定神闲的样子,心想,你四姑娘若自称小孩子,我们便枉为大人了!

打发走了袁氏,后宅总算有了片刻的安宁。只可怜了谢葭,见天的被他那弟弟缠着抱大腿。高氏的信也跟雪花片似的,嗖嗖的送过来,无一不是为谢菽说好话。谢葭看的烦了,干脆将这些小事都交给他信任的佐吏处理。

眼看着谢瑾选秀在即,元氏却因为在操心着谢珩的婚事,无瑕顾忌谢瑾。谢瑾整日被嬷嬷们收拾的苦不堪言,哪里顾得上收拾行装?以至于她出发去平城的时候,只临时打包了几卷铺盖,和自个儿这些年攒下的首饰。谢葭顾不上管这些小事,常氏如今管着大半个家,在旁看着不妥,就来找谢瑶商量。

谢瑶道:“那些地契,就是给了她,她在宫里也收不了租子,倒是白费了,不如娘自个儿收好。她亲娘都不为她打算,你管她那么多作甚?左右秀女进宫也带不了太多东西,您就帮她打点一下路上的马车和干粮,从公中按份例支些银两给她,说得过去就得了。”

常氏这回没再包子,按照谢瑶说的办了。等谢瑾收到常氏送来的银子,才想起她还没问元氏要嫁妆。她兴冲冲的跑到元氏那里去,谁知元氏只是冷冷横了她一眼,打发要饭的似的,只拿出两套头面给她。

谢瑾哪里肯依,指着要元氏最好的那套点翠头面。元氏哼道:“那是给你未来嫂子的,你大兄娶亲的聘礼,你想都别想了。”

谢瑾跺脚道:“阿母偏心!原本说好了要给我的嫁妆,怎的又给哥哥做了聘礼!”

元氏瞪了瞪眼,呸道:“你这丫头,眼皮子怎么这么浅!你若有本事,进了宫什么好东西没有?还贪图你娘家这点东西!”元氏对这个女儿早已失去了耐心,她现在一门心思扑在儿子身上,哪里顾得上谢瑾?

谢瑾怎么闹都没用,只得灰溜溜地回去了。

但人要倒霉起来,真是喝凉水都塞牙缝。谢瑾这一路北上,简直是倒霉至极。

先是遇到陈郡百年不遇的大旱,天干物燥不说,又有流民四处逃窜,害的她这一路走得十分艰难,紧赶慢赶,好容易才赶上了秀女记名的最后期限。

谁知到了京城才知道,这次陈郡旱灾惊动了朝廷,皇帝揽罪于身,躬身自省,停了今年的选秀。谢瑾搁置在京城,留下也不是,回来也不是,当真不知如何是好。

她在京城焦虑不安地等了三个月,终于等来平城的信件,却是谢瑶手书:留京避难。

谢瑾看到家里的来信,不但没有稍感安慰,反而更加心慌。她也算个成年人了,从皇帝斋戒沐浴,多次祈雨,到停了选秀、京中人心惶惶都可以看出,陈郡那边的情势十分危急。就算谢瑾留在京城,她自己的生命不会受到威胁,但谢葭是陈郡郡守,很有可能因为处理不好这场天灾被上面追究,轻则以失职之罪被革职,重则…砍头不说,还有可能连累全家!那她也不必进宫当什么娘娘了,直接就被充为官婢,流放到荒蛮之地去了!

她看着谢瑶的那漂亮的字迹,怎么看怎么可疑。她开始怀疑自己是被谢瑶坑了。话说的好听,让她留在京中避难,可若谢家出了什么事,第一个被捉拿的人可不就是她?那谢瑶呢?指不定写完这封信,人早就跑了!

谢瑾身边只有芷萱等几个小丫头跟着,真是连个拿主意的人都没有。有好几次,她都想趁夜逃了,可都半途而废,无功而返。直到有一日,她终于下定决心,收拾好了行装,只带了芷萱一个丫头轻装简行地上路,谁知却在此时得知,京城的城门,竟然被封了!没有京兆尹的通行令,任何人不得进出平城。

这说明什么?可能会有流民逃窜到京城这里来了!京郊附近都不安全,别说封了城门,就是没封,她一个青年女子,也不可能安然无恙地逃走。

满心焦虑的谢瑾却不知,陈郡如今的情形比她所遭受的要严峻上百倍。

一向和风细雨的陈郡,不知是哪里触怒了老天爷,天公骤然翻脸,连续数日,滴雨未降。

为了防止流民逃窜出去,陈郡上下早已封锁。但城门把守得住流民,却封锁不了人心。不知何时起,陈郡流言四起,人们开始偷偷议论起这场天灾因何而起。有人说是巧合,有人说是鲜卑人压迫汉人,连老天爷也看不下去,还有人说…是新上任的郡守无德,惹恼了老天爷。

谢葭整日在官衙中忙得焦头烂额,再听到这种谣言,真是一头撞死的心都有。虽说朝廷现在还没摘下他的官帽子,可现在粮食颗粒无收,路有饿殍无数,流民四处流窜,城中人心惶惶…这样下去,他迟早要成为这场天灾的替罪羊。

可就在情势这么糟糕的时候,还有人雪上加霜。已经瘫痪了的高氏犹不安分,她托人写了一封信送到洛阳,说是要和谢葭断绝母子关系!她口口声声称谢葭不孝,不奉养嫡母,不友爱兄弟,为了一己之私打压家人,无德无能,不配为陈郡郡守!这封信流传出来之后,陈郡上下一片哗然,要谢葭辞官谢罪之声不绝于耳。

谢葭原本还亲自四处巡视灾情,可现在他连府衙都不敢出了!有一些不要命的老百姓,不知是受了谁的蛊惑,只要是看到谢葭,要么冲上去打骂,要么乱丢石子,害的谢葭灰头土脸,却不敢轻易还手,生怕在这个关键时刻惹起民怨。

就在谢葭束手无策的时候,郡丞龚圣杰进来通传,倒是郡守府来了人,求见郡守大人。

谢葭正心烦着呢,随口就说不见。龚圣杰应了一声,正要去回话,谁知谢葭忽然叫住了他,“且慢,是谁来了?”

郡丞答道:“是府上的二郎君和四姑娘。”

谢葭一听是谢瑶兄妹,想了一想,或许一向聪慧的女儿能有什么主意也说不定,就道:“请他们进来吧。”

谢琅和谢瑶并肩入内,还不及行礼,谢葭便急忙道:“不必多礼了,你们来找我所为何事?”

兄妹二人对视一眼,谢瑶上前一步,也不卖关子,直截了当地说:“自然是为阿父献策而来。”

谢葭闻言大喜过望,忙道:“快上前来,细说与我听!”

郡丞龚圣杰在旁看的啧啧称奇,郡守大人的四姑娘今年不过十一岁,可看郡守的样子,却似对她深信不疑,就不怕被一个小姑娘给耍了?

但他很快就意识到,自己的想法有多么愚蠢。因为这位四姑娘说话间有理有据,的确非寻常女子可及。等到谢瑶将计划全盘托出,龚圣杰情不自禁之下,竟忍不住抚掌赞叹!

“大善!”

谢葭大喜之下,也顾不得郡丞的失态。他连忙叫人过来,按照谢瑶所言一一施行。

自古遇到旱灾,无非通过封城门、轻徭薄赋、缓刑、开仓济民这几样方式解决。可谢葭非常倒霉的是,他刚刚升任郡守不久,官老爷的椅子还没坐热呢,就出了这档子事情,以至于原本顺利成章的封城门都搞得人心惶惶。

除此之外,赈灾需要大量的粮食储备和银钱,可两年前皇帝南巡,说是一切从简,还是花了不少白花花的银子。谢葭从齐文斌手中接过郡守一职之后才发现,官府早就穷的一穷二白,光剩个面子,里子早就空了。如果按照如今的施粥速度继续下去,不出半月,仓储就要空了。

虽说甫一发现受灾,谢葭就把灾情上报了朝廷,可一来平城气候严寒,本就无多少粮食储备,二来远水解不了近渴,从京中运粮过来少说也得一个月。中间这半个月的时间差,要谢葭如何喂饱陈郡数十万眼巴巴的等着官府赈济的老百姓?

谢葭本是抱着病急乱投医的心态听听女儿的主意,心想着或许会从中受到启发。却没想到谢瑶给他出的主意,不是单一的一个小点子,而是十分全面的一套计划。可以说只要谢葭按照她的计划施行下去,这场天灾不但可以妥善解决,谢葭还会就此名声大振,仕途也很有可能更进一步!

首先,目前陈郡最要紧的问题就是安定人心、减少伤亡。为了减少人们心中的恐慌,谢瑶认为,与其堵住城门,倒不如疏。但这个疏散也是有条件的。要出城门,可以,必须拿来户籍,并说出明确的目的地,和要投奔的亲戚。等拿来亲戚和他本人画押的信件证明,才可以出城。但若出了城,一经发现没有去往所批之处,成了流民,即会被充入奴籍,全家沦为官婢。不但如此,出城之前需要清点财产,房产地契充公不说,还要根据财产多少捐上一笔银子或者粮食,才能放行。

这政策虽严苛,但仍有当地的家族畏惧天灾,留下大半家财后匆忙离去。这笔钱财,自然又被投入到赈灾之中。

城门大开几日后,原本人心惶惶的洛阳城奇迹般了逐渐安定了下来。本来也是,那些整日抱怨的平头百姓,就算城门开着也不可能离开家乡,不过是粮食颗粒无收,日子过得苦,所以就以骂官老爷无德无能来发泄。等发现那些有钱有势的都跑了,就将火力转向了那些数典忘祖之人。

除了这种自行投奔亲戚的可以出城,还有一种由官府组织受灾民众到其他地区开荒的方式。谢瑶记得历史上曾经有过“移民就食”的旧例,只不过在大辽还未曾有过先例。

通过这两种方式,不但缓解了城内的粮食压力,还平息了众怒,可谓一举两得。

说起把守城门,只有官府出面是远远不够的。一旦在城中无事可做的闲人过多,闲人聚集起来,就容易聚众闹事,冲出城去。所以谢瑶提议请聂怀义从军中抽出一支队伍,和官衙的代表一起专门负责此事。

聂怀义手握军权,原本并非郡守的附庸之臣。但他心怀天下黎明百姓,又是谢葭至交好友,没有不帮忙的道理。只是笑骂了谢葭一句,说他总算不惦记着聂怀义那点儿军粮了。

谢葭嘿嘿一笑,倒也不怪他惦记着,全郡上下,粮食储备最丰盈的就属聂怀义的军队了。可是若不是到了万不得已的地步,军饷绝不可动,谢葭也只能瞅着眼馋,若不是谢瑶提起,倒没想到可以物尽其用,发挥那些士兵的作用。他们吃的最饱,不干点儿活说得过去吗?

在这个兵荒马乱的时代,武将拥有的权力极大。只要不出郡,郡守又支持,朝廷不会管军队内部做些什么。谢葭便如谢瑶所言,可着劲折腾这些士兵。除了留下必要的守备外,大部分士兵都投入到抗旱浇麦中去。

大辽的国土大部分位于北方,气候严寒,陈郡算是其中较为温暖的地域,粮食产量占据全国的四分之一左右。如果保证不了粮食的供给,耽误了朝廷兴兵南下的大计,谢葭的救灾就不算成功。

这个时候或许有人会问,要给农作物浇水,那水从何而来?

这就要说起谢瑶给谢葭出的第二个主意了。

谢瑶前生这个时候虽然不在洛阳,但当时京城的出入都受到了严格的限制。她隐约记得,当时陈郡发生了百年难得一遇的大旱。

所以今生,从她在谢葭手中拿到管家权开始,她就在暗中为这场大旱做准备。借着检查庄子里的收成,她老早便派人四处寻找水源地和适合凿井取水的地方。等到大旱真正来临之时,没有耽误一刻,在官府和军队的帮助下,在早已勘探好的地方挖井,从最近的水源地开拓引水,供给给灾民,尽量缓解灾情。

但真正令谢葭吃惊的,还是谢瑶的财力和对洛阳本地商业的影响力。她一个小姑娘,就算管了几年家,又怎么会有那么多银子和粮食,还有控制洛阳粮价的能力呢?

屏退闲杂人等后,谢葭终于从谢瑶兄妹中得到一个令他震惊不已的答案——洛阳近几年兴起的商行姚氏,竟是由谢瑶出资,谢琅出力,两个半大的孩子一手操办而成!

作者有话要说:作者智商实在捉急,查了好多资料,和几个智商略高(?)于默默的基友探讨了一下治理旱灾的办法,在友尽了好几个不靠谱的基友之后,终于…写完了这章大家或许不爱看的内容 。。。

QAQ不要吐槽人家苏。。穿越+重生不苏一把,简直对不起这岁数。。。

第 34 章

谢葭激动地从太师椅上站了起来,双手背在身后,快速地走来走去,晃花了谢瑶兄妹的眼睛。

好半天,谢葭才平复下心情,尽力平静地说道:“三年前,皇上南巡之前,阿瑶同我说,为了迎接圣驾,修缮府邸花了好多银两,所以想拿出些银子做点小生意补上府里的亏空。我怕外人欺负阿瑶年幼,就叫阿琅帮忙。这个‘姚氏’…”

说到这里,谢葭的嘴角禁不住微微一抽,“就是你们口中的‘小生意’?!”

兄妹二人面面相觑,知道现在他们说什么谢葭都听不进去,只好点了点头。

谢葭走到窗前,推开雕花窗子,背对着他们两个深深吸了口气,望天道:“阿父没想到,你们两个会把生意做得这么大…”

谢瑶看出来了,老爹被他俩刺激的不轻。她忍不住好笑道:“阿父,您不会以为我们两个是在玩儿小孩子过家家,糟蹋银子去了吧?难怪这么多年您也不问问盈利了多少,枉我还那么辛苦的整理了账本给您看。”

“盈利?账本?”谢葭扶额,“我只当你们早就赔光了…”

在父母眼中,孩子不管多能干,永远都是他们跟前的孩子。谢葭本以为谢瑶兄妹就是卖卖糖葫芦之类的,图个新鲜,没想到他们当真能做到这个地步。

谢瑶从小聪明能干,也就罢了。令他大为吃惊的是,一向寡言的次子竟然也有着这样惊人的才能。平时看谢琅只知一门心思读书习武,还当他是个呆头呆脑的,没想到心中竟然这样有主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