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号称天下第一的宣府大校场上看过好几次校阅,又在跟随北征时见过几十万大军的规模空前的大阅,再加上曾经在电视里看过国庆阅兵式,此时此刻站在高台上俯视这一场阅兵,张越已经没了多少惊叹的心情,只是习惯性地估算战力兵器等等数据。

虽说比起精锐的宣府三卫少了几分真正的血气杀气,但府军前卫的素质看上去还不错。至少此次拉出来大阅的这一千人绝对是质素一流。毕竟,京师不像宣府,能够拥有长十几里的教场,如果真把府军前卫所有人都拉出来,这小小的校场只怕就要撑爆了。

大阅之后,朱瞻基很是满意,遂招来所有军官嘉奖勉励了一番,各赐钞币若干。见这些人个个面露喜色,他便指了指张越说:“刚刚尚未对各位说,这是原兵部武库司郎中张越,想必大家都听过他的名字。如今他是我的赞读,奉旨侍兵事。府军前卫既然是专为我训练的习技幼军,好几年没动却不行,从今天开始,每半月我会亲自校阅一次。”

既然是宿卫皇宫的带刀侍卫,这府军前卫上上下下的军官自然最是消息灵通不过,哪里会不认识张越。然而,听到最后一句话,领头的几位指挥使还是吓了一大跳,其中一个连忙开口说道:“殿下,若无皇上旨意……”

“若无皇上旨意,我也不会来此。”朱瞻基面色一冷,随即站起身来,又淡淡地问道,“我倒是忘了问你们,镇抚房陵哪里去了?今天别人都来,何至于他这个出身东宫的竟是不来?回头记得告诉他,这府军前卫若是不成,他便没地方可去了!”

张越也已经许久没见过房陵,此时立时回想了起来。然而,这个场合不适合他多说什么,因此一路陪着朱瞻基回到了皇太孙宫,他方才开口询问,结果朱瞻基的脸色很不好看。

“我原本觉着他踏实稳重,谁知道竟是被母亲无意中瞧见他和一位宫人拉拉扯扯……元节,这世上什么都可以错,就是不能错交了朋友,你可得留心一些。孙翰倒还是个实诚人,只不过他父亲这一次随北征乏善可陈,骑射功夫更是低劣,皇爷爷很生气,要不是孙翰值宿卫从无差错,恐怕连他也要受牵累。皇爷爷最讨厌的就是勋贵后代不争气,孙亨太不像话了。”

应城伯孙亨之前骑射比赛失利,被解了兵权,张越是亲眼看到亲耳听到的,并不觉得奇怪。然而,朱瞻基字里行间的意思竟是说房陵和宫人有私,这却让他极其吃惊。然而,面对正在恼怒上头的皇太孙,他还是把到了嘴边的话吞了回去。

只是,知人知面不知心固然不假,但自从房陵入了东宫后,也曾见过他好几次,并未露出丝毫轻浮自大,怎么可能是那种不知轻重的人?如今还不是时候,等过了祖母丧期,他一定得去寻着人仔细问一问。

第五百八十一章 其情可悯,其人可交

尽管如今还在顾氏百日丧期之中,但孙辈们除了尚未出仕的张赳和张赹张赴两个小孩子,都已经除服前往衙门当值,张辅也奉旨前往五军都督府视事,这灵棚之中顿时安静了许多。这天不是整日子,张信张倬兄弟俩上午轮流接待了三三两两登门吊祭的宾客,下午因宾客渐少,张信就吩咐再有宾客前来由张赳接着,自己叫上张倬到了书房说话。

他回来尚不满一年,这新收拾的书房中尽管已经摆上了他当初最喜欢的那些书,而且一应陈设都由从前打理书房的仆人收拾成了当初那模样,但坐在其中,他却总觉得有一种难以名状的陌生感。此时,见张倬坐下,他不自然地看了一眼墙上挂着的写有“静心”二字的条幅,这才在榆木书桌后头坐了下来。

“三弟,老太太死前留有遗书,你应该都知道了。”

张倬尽管回来不过十天,但已经听张辅提过此话,这会儿不由得怔了一怔,随即便抬起头来,爽快地说:“此事辅大哥和我提过。大哥,我不妨说一句实在话,老太太确实是一番好意,但这些东西我受之有愧。金银首饰玩物之类的倒也罢了,毕竟也是老太太留给我的一片念想,可田地店铺却万万不可。越儿和我出仕之后都曾经分了家里的田产,开销尽够了,所以这些还是请大哥一并收着。若是您觉得不能违了老太太遗命,年终留我一份收成就行。”

想当初科举上头不成,在家里也被人瞧不起,因此张倬与其说对于钱财有一种异乎寻常的渴望,还不如说是希望别人认同。如今儿子有出息,生意上头也是心想事成,他对于这些身外之物已经看得不那么重了。倘若不是自己那些产业除了袁方之外,还连着成国公朱勇襄城伯李隆等等勋贵,他倒是想不再占家中公用开销的便宜,只有些事情不那么好说道。

而听了张倬这番话,张信不禁仔仔细细打量了一番对方。他年少得志,二十八岁便一举摘得乡试解元,步入官场一路平步青云,倘若不是之前那个跟斗载得大了,他根本不会留意两个弟弟。张攸至少还是自小习武因军功封爵,可张倬入仕之后不过四年就已经超迁五品,他一直认为是凭借一个好儿子的缘故。然而,如今看来,是他小觑了人。

“三弟想到哪儿去了,公中大小田庄还有不少,母亲留下的那些东西本就是给大家的,哪里有我替你们收着的道理?只不过,母亲留下这些的意思,无非就是维持着咱们这一个家不要散了,我自然更是希望如此。母亲已经预先置下的临近两块宅地,我想赳儿没那么快入仕,西边那片大些的给你……”

“大哥,如今别说这些,就是母亲置好了地,难道我们还能在丁忧守制期间另盖房子院落搬出去?这让别人看见岂不是笑话!大哥,母亲不在,你如今这个长兄就是主心骨,我瞧着二嫂眼下那模样,应该是真正明白了,决不会像从前那般斤斤计较。只要你说一句话,大伙儿都会听着。家和万事兴,这是母亲最后的愿望了。”

张倬一字一句地说完这些,便站起身来,冲张信一躬身便径直出了屋子。等到重新站在太阳底下,他方才感到身上多了几分热气,又深深叹了一口气。很多话张辅都已经对他说过了,如今张信偏还要试探,自然还是担心顶着阳武伯爵位的张攸归来。可张信也不想一想,张攸是那么肤浅短视的人么?

“三老爷,三老爷!”

才刚刚出了书房前头的那扇门,张倬就听到了迎面而来的这个叫声,认出是前院的一个小厮,他不禁皱了皱眉:“是哪家要紧的宾客?”

“不是什么太要紧的宾客……哎,小的不是那个意思。”那小厮毕竟年轻,话一出口便慌忙弥补,旋即又解释道,“是神策卫千户王瑜,吊祭了之后还打算找三少爷说话,听说三少爷不在,他就打算把随行的一个人留下,说是三少爷之前曾经说过要见的。高管家做不了主,四少爷也不知道如何应对,所以让小的来问问三老爷,该如何处置。”

神策卫千户王瑜?

听到这突兀的名字和官职,张倬老半天都没回过神来,在脑海里搜了老半天,总算是想到在哪里听到过这个名字,于是陡然一凛。对于这个在两年前赵王涉嫌谋反案中扮演了重要角色的人物,他谈不上什么好感恶感,但张越既然与其有些交情,人家又亲自登门吊祭,他自然得去见一见。想到这里,他便吩咐了那小厮,整理了一下身上的麻衣孝带就匆匆赶去。

坐在张府花厅中的王瑜此时虽坐着,但心中却极其不安。而他背后的石亨更是不济,来来回回走了好一会儿,忽然凑上前来讪讪地说道:“表姐夫,如今事情还没个准,你之前毕竟是立过大功的,不会有事的。再说了,就算兵部那儿传来的消息不太好,我就不信自己就不能闯出一条道来。实在不行,我去考武举,何必留在这儿求人?”

“那是指挥佥事的世职,你知道你爹出生入死立了多少功劳方才得到的这军职?”王瑜板着脸瞪过去一眼,随即又叹了一口气,“我不过是小小一个千户,之前更算不得什么大功,如今自身难保,这种事情上更帮不得你。张大人是好心人,再说在兵部任过职……”

在外头廊下驻足片刻的张倬大略听清楚了两人的谈话,心里有了些数目,随即便放重了脚步,进门前又咳嗽了一声。果然,这惊动了里头的两个人,跨进门槛的一刹那,他就看到那个坐在杉木交椅上的男子站起了身。

两相厮见之后就是一番客套话,他原以为王瑜第一次来见,必然会拐弯抹角试探些口气,却不料对方却是实在人,很快就把今日上门的缘由和盘托出,这顿时令他踌躇了起来。

神策卫由于后运颇有延迟,就连指挥使张輗都待罪在身,其他上下军官都战战兢兢,所以王瑜之前才会说自身难保,但今天却并非为此事而来。他自己这边已经没了什么亲人,舅舅家的子女虽因他勉强逃过一劫,可有了那样的勾当,自是再也亲近不起来。因为这缘故,对于岳母托他照应的石亨,他一心想多尽尽心力。只没想到兵部武选司传出消息,说是军职继承要比从前严格许多,武考之外还有文考,他只能寻张越来打探打探,生怕耽误了石亨。

这虽说还是个半大孩子,但是那志气那勤勉,却实在是让他为之惊诧佩服!

倘若是其他事情,张倬倒是不怕替张越答应下来,但人家求的是公事,他和王瑜又不太熟,因此算了算时辰,他又沉吟了片刻,就诚恳地说:“这事情我不好替他做主。他如今已经假满了,在家的机会也不多,看天色大约再过会就能回来了,王千户若是没什么要事,不妨在此多等片刻。只如今乃是亡母丧期,只有粗茶相待,还请见谅。”

能够得到这样的话,王瑜已经是觉着意外之喜,当下连忙谢过。张倬陪他坐了一会,就因为又有客人而歉然离去,他少不得耐心等着,又吩咐石亨坐了下来。他是多年不得志练出的好性子,而石亨毕竟年轻,哪里坐得住,等了两刻钟就又站了起来。

“表姐夫,万一人不回来呢?咱们还是走吧……”

“连这么点耐心都没有,以后若是上阵打仗,岂不是更莽撞?”王瑜很少对石亨摆脸色,这会儿却沉下脸训斥道,“你武艺好,军略也不差,就是这急如烈火不容人的脾气一定得改!石亨,你要当大将,这为人处事也得好好学学!”

被王瑜一番话说得面红耳赤,尽管仍有些不服气,石亨却只好怏怏地又坐了下来。被张倬派过来看动静的连生在门外头略站了一站,听清楚这些就不再进去,蹑手蹑脚原路返回,正打算去禀报,他就听到外头传来了一阵嚷嚷声。听清楚是张越回来了,他连忙一阵风似的冲了出去,恰好看到了从西角门进来的张越。

“三少爷,您可回来得正好,花厅里头那两位客人等您多时了!”

张越已经从门房那里听说了王瑜带着石亨来找自己,此时便点了点头。尽管回家便应该换上孝服,但思忖起了那个石亨,他便决定先见客再说。跟着连生一路往里走,听这家伙原原本本地说起内中两人的谈话,他少不得没好气地瞪过去一眼,心里却觉得王瑜此人可交。

若王瑜不是这样务实的性子,骤然从不入流的总旗成了五品千户,也不至于这么快得到任用。

进了花厅,他就看到了左手交椅上坐着的两个人。王瑜一身半旧不新的天青色潞绸袍子,而那个人高马大的石亨则是灰布袍黑布鞋,收拾得利落精神,腰间俱是扎着进门吊祭时主人家奉上的孝带。见着两人同时站起身来,他便快步上前拱手见礼。等到坐下,听王瑜亲口道出了此来原委,他忍不住心中感慨。

今天刚刚陪朱瞻基去了一趟府军前卫,这石亨就送上了门来,倒真的是巧得很。

第五百八十二章 金童玉女

由于之前只是一面之缘,如今再次见到石亨,张越自然是少不得仔仔细细地审视着面前的少年。只不过,名垂千古的于谦都已经打过交道,而且还吃过某人的弹劾,对于此石亨是否彼石亨,他并不感兴趣,他感兴趣的只是那异常魁梧的身材,尚不满二十的年纪,还有就是王瑜口中的天生悍勇。

打量了一会,见那个魁梧少年也在大胆地看着自己,他便微微一笑,随即转头对王瑜说:“军粮的事情你且放宽心,摊到你们这些军官头上,顶多就是罚俸记过之类的处置,决不至于太重。皇上如今还在气头上,等到这一阵过去就好。至于石亨,如果真是兵部武选司定出的新章程,我恐怕无能为力,但如果他真是武艺超群,我可以举荐他去府军前卫。”

府军前卫?

起初听到张越说无能为力,石亨自是大为失望,可听到最后那句话,他立时精神大振,连忙抢在前头说:“我当然愿意!张大人,那不是什么兵部武选司定出的新章程,分明是有人故意为难!我那天去后军都督府的时候,正好见着爹爹当年的一个同僚,他说如今承袭军职的人太多,兵部安排的时候便全凭亲疏远近,这文考更是专门应付那些没门路的……”

他说得起劲,王瑜听着却大皱眉头,再发觉张越脸色渐沉,他当即一口喝止了他,随即才讪讪地说:“小孩子实在太不懂事,都是被人惯坏了。您若是为难就算了,毕竟他的父亲当日在军中人缘不错,只要有同僚作保,等到他正式成年,这世袭军职就算不能实授,一份俸禄总是少不了的。”

“谁要闲职俸禄!”尽管之前已经受过一番教训,刚刚又被喝止,但一听到少不了俸禄这几个字,石亨顿时感到心里被刺痛了,顿时不管不顾地低吼道,“咱们石家已经好几代从军了,爹爹虽去得早,但我还记得他当初对我说的话!要是不能凭着军功封一个将军搏一个爵位,我怎么对得起他!”

“有志不在年高,但年少也该知分寸!你表姐夫并不是瞧不起你,而是教导你为人处世的道理。每年承继军职的人没有一百也有八十,兵部武选司这些遴选继承的章程也都是仰承圣意安排,因为道听途说而肆意诋毁,传扬出去就是大罪,你年纪不小了,也该晓事,这祸从口出的道理若是还不明白,那你就算武艺再好,也只是莽夫而已!”

见石亨刚刚说话时,两眼通红捏紧了拳头,张越干脆站起身来,没好气地撂下了一番话。说完这些,因外头有人叫唤,他也不去理会那个呆愣着的少年,径直对王瑜点了点头打了个招呼,随即就出了屋子。等到往左边穿廊走了几步,还不及问连虎究竟什么事,他就听见身后有急匆匆的脚步声,于是便转过了身来。

“你不用说了。你不为自己,却为了别人的事情上门求我,我论理不该回绝你。只是,这样一个冒冒失失的小子,若不能磨练一下心性,就是从军也会惹出大乱子。不管有什么怨言,也不该初见就急不可耐。你在军中多年,应该知道规矩,兵部虽说有年少袭职的,但往往出自特旨,所以他如今才十六七,即便不能承袭军职,也说不上有人故意难为他。你把人带回去,若是他能够约束自己的性子,那么等年后再把人带来,到时候我自会设法。”

张越已经把话说到了这个份上,王瑜自然无话可说。他虽说是绵软平和的人,可却通情理知分寸,觉着自己受了岳母托付却没好好管束教导石亨,他更是心里惭愧,当下便谢过张越,深深一揖之后便掉头返回了花厅,旋即带着人离开了。

等到他离去,张越从连虎那里得知是二妹妹张怡来了,心里不禁惦记上了房陵的事,少不得又去见了,结果却没问出个子丑寅卯来,只能心里暗自着急。

说是奉旨给皇太孙赞读,但既然没有定功课,文官大臣更无人考较,因此每两日去皇太孙宫的时候,张越索性带上了自己这两年在兵部搜罗的北地图册,和自幼受朱棣调教的朱瞻基谈论些边防军事,闲时也陪着谈文说理。府军前卫他虽说三天两头前去,却也只是了解一些情况,并不多嘴,久而久之,自指挥使以下的军官也就习惯了。

对于从来都是一整天排得满满的朱瞻基来说,这每两日的一个半时辰实在是悠闲时光;而对于从前被人撵得忙忙碌碌的张越来说,如今的宽裕正好能够让他有时间多多顾及祖母的丧事,自然也没什么不合意的。而孙氏也赶在五七前头抵达了北京,除却仍然出镇在外的张攸,张家上下基本上齐全了,接下来的五七六七和七七自然是料理得妥妥当当。

等到做完七七,接下来便是预备百日,但丧事前半程总算是告一段落。由于顾氏早有话留下,仍是回开封原籍祖茔与早就过世的丈夫合葬,因此依照古礼卜算出的吉日,出殡定在了十二月初八。除却张信张倬兄弟丁忧之外,其余侄辈孙辈都算好了时间向各自衙门请假。官员要回籍安葬长辈,给假乃是取自上裁,朱棣自然是一一允了,张家上下便开始打点准备了起来。然而,七七之日才过去几天,家中便传来了一桩喜事。

十一月初五,杜绾平安产下一女。尽管她此次怀胎期间多有波折,但分娩却很是顺当。张越大清早出门时还没有任何征兆,等傍晚从衙门回来,他却惊愕地得知自己已经多了一个女儿。小心翼翼地接过那个襁褓裹着的孩子,他忍不住轻轻用手指按了按那脸颊,心里仍有一种不够真实的感觉。

“三三。”

轻轻叫着自己这个当初备下却没能用上的小名,张越只觉得心中欢喜得很,这些天来一直沉甸甸压在心头的悲伤也被冲淡了许多。尽管小家伙的脸小小的,此时已经是闭着眼睛睡着了,压根看不到他,也听不到他,他还是忍不住抱着她在屋子里兴奋地转了半圈,直到听见身后有一阵嚷嚷声,他这才停下了步子,转头一瞧却是张菁。拗不过妹妹的软磨硬泡,他只好蹲下身来,却是严词拒绝了小丫头要抱侄女的要求,只许她就这么看。

开什么玩笑,六岁多的小丫头能有多大力气,要是磕着碰着,他岂不是要后悔一辈子?

没能抱上小侄女,张菁虽然有些失望,但仍是目不转睛地盯着那张脸瞧了许久,然后才抬起头来:“她的小名叫做三三?”见张越点头,她更是不高兴地撅起了嘴,“大家都排行第三,凭什么我就没有小名,我不干!还有,大家都说以后就再也看不见祖母了,连叫我三丫头的人都没了,呜呜呜呜……”

原本只以为张菁是使小性子,可张越听到最后一句就愣住了。见张菁哭得脸上一塌糊涂,他便用一只手轻轻摩挲着妹妹的脑袋,低声说道:“就算祖母不在,你也永远都是大伙儿的三丫头。而且,祖母只是在你看不到的地方而已,她会一直注视着你长大。菁儿已经是姑姑了,你看,你如今有多少侄儿侄女?”

听张越这么说,张菁忍不住掰着手指头计算了起来,当发现自己确实是有好几个侄儿侄女的长辈,她这才挺起了胸膛,随即使劲擦了擦脸,郑重其事地说:“三哥,我知道了!我以后一定会好好照顾小静官,还有三三,当一个最好的长辈,祖母一定会看见的!”

由于家中这清脆的婴啼,继之前那场婚事之后,一个多月来常常笼罩在一片悲声和吹打声念经声中的张府更多了几分生气。根据已经定下的黄道吉日和发引日子等等筹备好了出殡下葬事宜,男人女人们全都簇拥了过来瞧这个哭声异常响亮的小家伙。

添了个女儿的张越很高兴,而朱瞻基也是一样。因为张越喜得爱女的这一天,东宫中正在庆贺他头一个女儿的满月礼。尽管朱棣和朱高炽父子都很懊恼这不是男孩,但他却不在乎,因为这毕竟是他心爱女人给他生下的孩子。

只不过,宫中的规矩不比外头,他即使再欢喜再高兴,却连抱一抱孩子都做不到,于是只好费尽心思操办满月礼。但由于是女儿,朱棣又下令群臣免贺,因此这贺礼不是朱棣朱高炽和张氏赏赐的那些,就是几个兄弟所赠,唯一的例外便是张越的一幅画。

那是一幅憨态可掬的龙女图,尽管算不上什么丹青妙笔,但却极其应景,因此收到礼物之后,朱瞻基立刻就吩咐挂了起来。等到晚间得知张越亦是喜得一女,他眼珠子一转,便索性也绘了一幅画,又命黄润连夜拿去司礼监裱了。次日张越一进来,他便笑吟吟地让近身内侍陈芜展开了画卷,笔法浓淡却是比张越出色多了,恰是一幅金童玉女图。

“你可比我有福气,如今金童玉女都齐全,就是你家祖母在天有灵看见了,也必定会高兴得不得了!你如今居丧,金玉之类的俗物我不送了,这幅画留着,以后给小孩子做个纪念!要真是有缘分,赶明儿咱们说不定还能做个儿女亲家!”

第五百八十三章 辞旧迎新,除旧布新

十二月初八乃是张家发引的日子,因是隆冬,之前几天又是满城飘雪,如今城中还是一片银装素裹。扶灵而行的子弟晚辈虽人人在麻衣内加了棉衣絮袍,却仍冻得面色青紫。这天送殡路祭的宾客极多,沿西四牌楼直至宣武门大街,一路都是路祭棚子。自成国公朱家以下,保定侯孟家、安远侯柳家、永康侯徐家……各公侯伯家的勋贵以及诰命来了无数,再加上张越的师长同僚亲朋同年,场面自是大得无以复加。

由于如今天寒地冻,送殡的官家多半都备了大轿官车,少说也有三四十辆,加上发引的前后执事陈设,一行浩浩荡荡绵延老远。等到出了城,早有家人带着预备好的车子等着,自是接到城外一座早就安排好的小寺暂时停灵。又住了一个晚上,张信张倬兄弟方才带着几个子侄辈再次启程。至于还有职司的张超张起张越三人,则是因为假日的缘故,得等到清明入葬前再赶回开封,这个春节也只有他们三家人留在京师。自然,英国公张辅也是一样。

一转眼便到了年三十,由于全家上下都还在孝中,人又不齐全,比起从前的大年夜,这一年的除夕自然显得寥落冷清。下午祭了祖,又遥望南边上了供,一家人便分了男女各摆席,桌上一色都是素菜。张越和张超张起相对而坐,见两人都只不作声,他便咳嗽了一声。

“按照先前大伯父和爹爹计算的日子,祖母的灵柩大概已经抵达开封了。”

张起从前是比张超还大大咧咧的性子,可经历了这么一场丧事,他却变得沉默寡言了许多。见张超只是低着头不吭声,他迟疑片刻就开口说道:“大伯父和三叔都是再细密不过的性子,年前应该能赶到。大冷天扶柩上路,也不知道大伙儿是否挺得住。咱们都已经几年未曾回过老宅了,恐怕收拾也是一番功夫。弟弟妹妹都还小,大伯父他们的年纪却大了。”

这时节黄河以及沿路多条河流已经封冻,一行人扶柩回开封只能走陆路,自然是极其辛苦,因此,张起说到这个,张越和张超登时都露出了忧色。想到如今是年三十,好歹算一年到头最大的节日之一,张越连忙出言岔开。只是如今毕竟非比平日,兄弟三人谁也没心思如往日那般谈笑,等到吃完饭便各自回了屋子里守岁。

若是往日,各处早就布置了各色花灯,如今却只是挂着白灯笼,就连屋子里也收起了玉石屏风等等扎眼的奢华摆设。张越进了自家院子,就看到只有正房亮着灯,东西厢房皆是乌黑一片,忙紧赶两步进了屋子。果然,大大小小十几个人这会儿全都挤在暖阁里,丫头们都只是穿着青色素衣,静官戴着青色绒帽,正在乳母怀里安静地玩着两个核桃。

张越平素是最喜热闹最不爱礼数的,但见屋子里这般静悄悄的模样,他也觉得无话可说,坐上炕之后就呆呆愣愣地一动不动,仿若泥雕木塑一般。杜绾看到他如此模样,不禁也无话可说。秋痕和琥珀在旁边悄悄咬了一会耳朵,琥珀便示意乳母把静官抱上炕,又上前扶着小家伙在炕上站直了。眼见他摇摇晃晃向张越走过去,她方才眯了眯眼睛,心想这当口还是这位小祖宗出马最好。

“爹……爹爹……爹爹……”

尽管不止一次听到过儿子叫爹,但此时心绪不宁的时候乍然听到这奶声奶气的呼唤,张越只觉得心里空空落落的那一大块骤然之间被填得满满的。瞧见儿子跌跌撞撞走过来,手中还向自己扬着那两个核桃,他不由得一把将其抱了起来,又使劲顶了顶那额头。让他吃惊的是,静官竟是咯吱咯吱笑了起来,又拱了两下脑袋,那种憨态可掬的模样异常可爱。

屋子里的众人好些都是头一次瞧见张越这般孩子气的举动,当下不禁面面相觑,直到小家伙许是因为脑袋疼了而忽然哇哇大哭,之前还满心别扭的人们方才一个激灵惊醒了,在这清脆的哭声中,屋子里反而第一次有了一丝过年的喜庆。

尽管家中逢丧,长辈都不在,但丧期百日既满,过年的人情往来却不能稍有疏忽。从正月初一开始,杜绾还能因孩子略偷些闲,李芸赵芬妯娌俩却得接待前来走动的各家诰命,忙得不可开交。张越兄弟三个也是脚不沾地,他们需得一家家拜见京里的亲朋,过节竟是比在衙门当值更累。

正月初五这天,因为孟瑛再三让人相请,张越便去了一趟保定侯府。尽管皇帝先头雷霆大怒时,督北征后运军粮事的保定侯孟瑛并没有遭到怪罪,但分功赐宴时却不过是功过相抵受中食,这几个月来一直都小心翼翼,生恐惹怒了皇帝。当初的事情已经过去了两年,他心里唯一的那丝疙瘩也早就没了,因此亲自见了张越说了一会话,他方才打算说正事。

按照礼法,张晴当为祖母顾氏服丧期年,而孟俊则无服,作为长辈的孟瑛更不用忌讳。只是,如今见张越时,他仍是特意换上了石青色的衣裳,身上别无配饰。因孟俊如今已经积功升授宣府左卫指挥佥事,他心中颇为欣慰,此时语气中也就带了出来。

“你大姐夫如今在宣府也还算是稳当,虽说他比你还大几岁,但那些日子来信时却常常说从你这里得了不少启示。他是我的嫡长子,我一贯觉着他什么都好,就是性子太过懒散,如今瞧着却是大大改观了,这也多亏了你。从前大哥的事情……唉,我其实一早就知道非但怪不得你,而且还多亏了你处断及时,可人老了,这心里却过不去,所以竟是别扭了这两年,说来还是我这个长辈气量太小。”

张越从前逢年过节时也曾被祖母差来孟家,只这两年确实很少见孟瑛,此时听这位保定侯这么说,他倒是颇为意外。略一沉吟,他便索性直说道:“孟伯父千万别这么说,大姐夫原本就是心思缜密的人,以往只是没在那上头用心而已,如今积功升迁,却是和我没什么关联,我哪敢居功?至于先头的事……过去的已经过去了,何必再提?”

“确实过去了,若不是皇上天高地厚之恩,你又发现得早,未曾铸成大错,恐怕连保定侯府上下也未必能保全。”

直到如今,孟瑛还常常做噩梦,半夜梦醒冷汗淋漓的情形绝不罕见。心有余悸地吸了一口气,他便不再拐弯抹角,“我今天请你来,是为了昂哥儿的事。你之前对你大姐提过,要让各家的孩子聚在一块,也好有个照应,我还听说你的五弟就是在你家族学里头念的书。只不过,你家族学这两年名头不小,人却太多了。”

原本重设族学,是想让家中附学的子弟能够求上进,不要像当初在开封那样名声在外,其实却恶名在内,倒并不是为了自己的兄弟子侄辈考虑。要知道,对于自己家的这些孩子,他更倾向的是弄一个类似幼儿园的地方,让小孩子从小就能真正打成一片,培养彼此之间的信赖感。因此,孟瑛今天竟然主动提出此事,他不禁笑了起来。

“孟伯父说得不错,这族学原本是为了激励族中子弟上进的,也是为了提资助一些能够用心苦读的贫家少年。至于昂哥儿和天赐,还有我家五弟六弟和静官之类的,我倒是有意在族学旁边别设一馆,好好挑选一个学问通达人品好的先生。”

“那敢情好!”

孟瑛这才放下心来,暗想若是英国公也放心把唯一的嫡子送过去,他也不用担心长孙。从小和一般年纪的贵胄子弟一同长大,总比在家里养于妇人之手惯坏了强。因张越如今还在服期年丧,又坐着说了一会便起身告辞,就在这时候,孟瑛忽地想起另外一件要紧事。

“再过两个月我那侄儿侄女就要除服了,因他们的父亲之前获罪流放时不曾追回诰命,两个侄儿倒是不必从头做起,我之前想过,别的卫所不甚起眼,倒是进府军前卫历练两年,以后可以设法求得一官半职。府军前卫不隶五军都督府,直属于上直卫亲军指挥使司,我也照应不到他们。我听说你如今侍皇太孙殿下,府军前卫也常常去,若是可能,还请看顾一二。别的倒也罢了,就怕有人胡言乱语,他们万一受不得激,怕是要闯祸的。”

对于孟韬孟繁兄弟,张越当初很是亲近,对他们俩也颇有好感,只没想到后来孟家会出了那样的大事。此时孟瑛说得恳切,他沉吟良久,又问了几句,心里便有了些想法。等到出了厅堂,就有人引领他到了孟府后院。他先是去拜会了吕夫人,然后才去见大姐张晴。

嫡亲祖母过世,丈夫又远在宣府,不知道什么时候才能归来,向来爽利大方的张晴也掩不住戚容,消瘦的脸上顶着两只红肿的眼睛。即便如此,她终究改不了长姊本色,只听了张越几句安慰,便少不得关切起了他,末了却又郑重其事的说出了另一番话。

“前一阵子我带人去潭柘寺上香的时候,不合撞见永平公主一行。永平公主在潭柘寺替儿子很是做了一番法事,而且对寺中僧人说的话很是激狂,看到我的时候也是柳眉倒竖咬牙切齿。富阳侯李茂芳那时候不是你亲自抓的么?她对我如此,对你恐怕就忌恨更深了。三弟,你千万要小心,这等金枝玉叶报复起来恐怕是了不得的。”

闻听此言,想到陆丰之前透露过的鸡鸣驿遇刺内情,张越忍不住皱了皱眉。他和永平公主之间是不可能有什么转圜了,而且被满心仇恨的女人惦记实在是一件再糟糕不过的事,等得了闲,他是得想个一劳永逸的法子了。

辞旧迎新,也得除旧布新才对。

第十三卷 山陵崩

一个时代的结束,另一个时代的开始。

第五百八十四章 旧地重游忆往昔,大相国寺听纷争

顾氏灵柩下葬的这一天,恰是二月二十七。

张家的祖茔位于开封城西的五里坡,当初选的就是风水双全的福地,如今顾氏自然与早年故世的丈夫合葬。从祭祀开山到祭祀墓穴,一应规程完毕,等到真正灵柩安葬入土的时候,太阳也正好落山。一家人各自在灵柩上添了土,眼看着一层层薄土逐渐盖了上去,众人心中都是别有一番滋味。安葬事毕之后几天便是三虞祭祀,少不得又是一番痛哭祭拜。

明初制度,勋贵官员可立家庙祠堂,祭祀四代先人,士庶不得立家庙,只能祭祀两代先人。整个开封除却皇族宗室,豪门大族多半都是官宦世家,因此祠堂家庙也是众多。张氏乃开封名门,宗族人口一代代繁衍,少说也有数百人。只是由于元朝天下大乱,宗子嫡支断了承继,因此合族商议之后,便决定遴选贤能出任族长,掌宗族事。

如今的族长乃是张信的本家堂伯,已经是白发苍苍。由于家里只是殷实,儿子多年读书也不过中了秀才,因此往日多靠顾氏掌理族中事。换言之,倘若不是张信一直在外出仕,凭借这一支的名望财势,族长是万万轮不到他当的。因此,此次顾氏入葬,他忙前忙后也出力不少,等到丧事差不多都料理完了,他又再次登门寻张信商量事情。

只不过,这等宗族大事却是与张越毫不相干。阔别开封六年,如今安葬事已毕,他旧地重游,自是感概不已。昔日的开封张氏族学如今仍在,由于经过了整修,青砖红瓦的房子焕然一新,只在大门外就听到一阵琅琅读书声迎面而来。当知道这是顾氏年前特意命人捎带了银钱回来监督重修的,他更是觉得祖母看得长远。

自打张玉举家迁到北平,和开封本家的联系就少了,而祖母听从英国公张辅的劝说举家北迁,这开封张氏自然更加寥落,兴许还会有人心生不满。既然每年只能派人回来参加祠堂大祭,重修学堂便是莫大善举。毕竟,开封这边若是能多出几个俊杰,对于宗族总是好的。

见旁边的杜绾正打起车帘瞧着那学堂看,他便指了指旁边的一间小屋子,轻声解释道:“那就是当初先生午休的地方。那时候族学中顽童多,他在上头却总是自顾自地讲课,从来不在乎下头如何。可每月月考的卷子往往都是他出的题最难,也不知道有多少学生恨他恨得牙痒痒的,常常思量捉弄他,却在这屋子前头每每碰壁。他们决计想不到,要说顽童手段,我可比他们精通多了!对了,先生当初住过的地方就在前头,要不要去看一看?”

对于父亲在外游历的那十几年,杜绾心里始终记挂着,此时听张越说这些,她既觉得新鲜有趣,又觉得怅惘莫名,于是几乎不假思索地点了点头。她从来没有来过开封,今日被张越拉出来这一路上,听他絮絮叨叨说了无数昔日情形,不知不觉间,她渐渐更多地了解了那个冷若冰山的父亲。

约摸走了一刻钟工夫,马车就停了下来。杜绾挑开车帘一看,不禁愣住了。眼前赫然是一座整整齐齐的院落,黑漆大门,一人高的围墙,抬起头就能看见院子中的清水起脊大瓦房,屋子后头还掩映着绿树,只仿佛没人住。见张越先跳下了车敲开了门,又回转身扶他下车,她不禁奇怪地问道:“这屋子难道就一直空着?”

“这里的屋子是咱们家特意为先生整修好的,虽说他最后搬走了,但祖母说地方留着也是一个纪念,于是便派了专人看房子打扫收拾。

那一次开封发大水,我冒冒失失跑了出来,还自以为很有心地赶到这里,踢开大门硬是拉着先生去逃难,结果被他狠狠教训了我一顿。果然,咱们一路出去,路上有不少趁火打劫的。要不是先生更老到,让老彭用马车载着咱们到了大相国寺,那里地势高,避难了十几日,否则非出大乱子不可。咱们家兄弟几个都是急性子,大哥二哥四弟竟是悄悄从船上溜了出来,愣是到了大相国寺和咱们会合……”

想起当年的旧事,张越忍不住苦笑起了当年莽撞。那时候全凭本能,也没来得及细想,如今回想起来,若不是他担心杜桢多跑了一趟,说不定和那些暴民冲突起来,早就没有他了,连带张晴张怡也得一起遭殃。要说真正有一家人的感觉,大概也是从那个时候开始的。而要说真正认同杜桢这个恩师,也是从那时候开始的。

转眼就是十一年,到处都是物是人非,只记忆却仍是一成不变。

屋子中的书架上一尘不染,只是却没有书。家具一色都是桐木清漆,因为勤于拂拭,因此仍旧光亮。杜绾跟着张越一间间屋子看过去,见他完全沉浸在昔日的回忆之中,面上还不时流露出孩子气的笑容,倏忽间,她竟是想起了父亲从前提到开封旧事时的那种表情。

怪不得,直到现在,张越还是常常改不了口,动不动就迸出先生两个字。这两个人当初还是师生的时候,不知道是怎样有趣的光景。

今日出来却不是为了逛街,而是为了去大相国寺,夫妻俩不好在这里停留太久,因此兜兜转转小半个时辰,两人便出门上了马车。临行前,张越命连生取了两串钱给那留守看屋子的老仆,又嘱咐其今后继续好好打理这座宅子,随即方才放下车帘示意起行。

大相国寺乃是开封第一名刹,这天恰逢初一,往来的香客本应不少,但马车拐进相国大街的时候,张越却发现这里已经是五步一岗十步一哨,一色都是身穿青袢袄的王府护卫。向周围人一打听,得知今日乃是周王亲自到大相国寺,要做七七四十九天水陆法会,于是官民一律回避,他顿时为难了起来。

他们只是到大相国寺替顾氏向大相国寺布施白米一千石,了结老人最后的心愿,虽说和周王也算熟识,可这时候进去仿佛不太合适,难道还得改天再来?问题是,明日祠堂祭祖,后日便要赶回京师,实在是没多少时间留在开封。

和杜绾商议了两句,张越便跳下车,寻了一个周王府卫士说明了来历。那卫士也是机警人,忖度片刻就连忙前往通禀,很快,张越就见到了那位曾经在京师周王公馆有过数面之缘的老总管。不过一年多,当初那个健朗的老者就显出了十分老态,只瞧着张越却是欢喜,又赶忙到了车前向杜绾见礼,旋即亲自把夫妻俩带进了寺中。

“先前贵府老夫人故去的事已经传到了王府里头,因为郡主如今有孝在身,还得调停世子和汝南王,实在是不好往贵府里头去,就是周王殿下也是心力交瘁,所以只让长史送去了赙赠。一会儿还请张大人和杜宜人多留片刻,周王殿下和郡主好些时候没见着你们了,心里都惦记着。对了,听说杜大人复直文渊阁,如今可还好么?”

对方既然开口留人,张越和杜绾自然不会拒绝,等问起杜桢的时候,夫妻俩不禁交换了一个眼色,随即张越便点点头道:“岳父在家里休养了大半年,如今身体健朗得很,多谢周王和郡主惦记。”他此话说完,杜绾也接口问了问周王朱橚的情形,待得知这一位如今常常精神恍惚不济,她不禁暗自为朱宁担起了心。

穿过五间三门的天王殿,迎面就是一个大花园,内中百花盛开春意盎然,但无论是沿两处墙根站着两排合十低头的僧人,还是寺中深处法坛传来的悠扬念经声,都平添了几分佛门肃穆和庄严。过了前头的月亮门,方才是正殿大雄宝殿,只见四处都是身披袈裟的僧人,张越和杜绾随那老总管往边上一条曲径通幽的青石小径而行,不多时就看到了当初曾经住过的竹林精舍。就在这时候,一个大嗓门的声音便远远传了过来。

“到这个时候了,你居然还挑挑拣拣,你都多大的人了!别以为你有人倚靠,父王已经年纪一大把了,皇上更不用说了,膝下有好几个女儿,过几年还能记着你这个侄女?趁着还有人要赶紧嫁了,别成天帮着大哥,要知道,我才是你的嫡亲五哥,我不会害了你!”

“大哥是世子,为人温厚孝悌,和你一样是我的嫡亲兄长。至于我的婚事,自然有父亲做主,若是父亲不能,也自然有王府长史请婚,五哥不用费心了。长幼有序,尊卑有别,到了哪儿都是不变的礼法。”

“什么长幼有序的礼法,只要有手段,任什么礼法越不过去,难道你忘了皇上的江山怎么来的?比起大哥那个温吞水来,二哥岂不是好无数倍?二哥可是比汉王聪明多了……敬酒不吃吃罚酒,你如今不听我的话,将来万一变天,有的是你的苦头吃!”

听到这番话的时候,老总管就慌忙提醒张越杜绾往一旁的竹林深处躲。三人才刚掩去了身形,就只见一个三十出头的人出现在小径那一头,随即气急败坏的过去了。等此人完全消失在视野中,老总管方才如释重负地舒了一口气,扭过头说:“幸好新安王没看见咱们,张大人,杜宜人,郡主就在里头,咱们走吧!”

张越口中答应,心中却是大生警惕。朱棣得位不正,上梁不正下梁歪,如今除了汉王赵王之外,下头的皇族竟也生出了夺嫡心思,看这模样,周王府哪里能消停得下来?

第五百八十五章 无悔无憾

大相国寺年代久远,也不知道经历过多少次战火多少次重修,自然少不了来自权贵的大笔香火钱。张越曾经认为自己笃信佛教的祖母算是大相国寺的头号大善人,但实质上,整个开封没有人能比得上周王朱橚的乐善好施。城里上至各式各样的佛寺道观,下至信奉人较少的清真寺,都收到过来自周王府的香火钱,其中犹以大相国寺为最。

因此,如今既然是周王府为已故的王妃冯氏做水陆法会,即便不冲着王府的名头,就冲着往日布施的香火钱,大相国寺的主持觉海也毫不犹豫地接受了封寺这一举措,寺中精舍全都腾了出来专供王府中人居住。由于陈留郡主朱宁乃是朱橚唯一的未嫁女,竹林中专供富贵人家女眷居住的精舍如今完全由她做主,随行的次妃穆氏和次妃杨氏都是最本份不过的,在刚刚那样吵吵嚷嚷的情形下亦是压根没出来瞧看动静。

用强硬的态度打发走新安王,朱宁便缓缓坐在了冰冷的石凳上,用手指轻轻揉了揉两边的太阳穴。在京师逗留多年,只听说家里兄弟闹得不可开交,可此次回来,她才真正醒悟到情形已经到了怎样的地步,不禁深为后悔。思来想去,身穿粗制生麻布孝服的她不禁站起身来,预备回到屋子里去念诵经文。

“郡主!”

听到外头传来的这个声音,朱宁不禁回过头去,见精舍院子外的月亮门站着深深弯腰的老总管,不禁讶异了起来。这位是太祖皇帝在世时挑选到周王府服侍的老太监了,后来因其忠心,父亲朱橚便把人留在了京师,此次念其年老就带了回来,今天应该随侍左右,怎么忽然到了这里来?满心疑惑的她便令侍女把人唤上前,结果那侍女才一过去就叫出了声。

“郡主,您看是谁来了!”

朱宁心中一动,看清老总管背后闪出了张越和杜绾,她不禁又惊又喜。见杜绾已经进了院子,张越只是站在月亮门外躬身致意,她略一思忖便点了点头,又对那老总管吩咐道:“你陪张越去见一见父王,我留下绾儿说话。虽说除了大哥四哥之外,其他哥哥们恐怕不愿意在这清规戒律重重的寺里呆着,但你带路的时候还是小心些,别又撞上了他们。”

等到老总管把人带走,她便上前拉起杜绾的手,不由分说地把人拽到了自己的那间精舍内。打量着杜绾身上的齐衰孝服,又低头瞧了瞧自己那斩衰,她不由得深深叹了一口气:“你们家没了镇宅的老夫人,而我们兄弟姊妹则是没了嫡母,去年真不是什么好年头!”

“老太太虽说故去了,可临终前还是惦记着一大家子人,各种后事都预备得妥妥当当,几乎就没有什么是她不曾想到的,她就算不在,也仍然是家里的定海神针。有了她这一片苦心,再加上英国公和夫人竭力帮衬,咱们家倒是不碍事。”

忆及顾氏拉手说话的慈爱模样,杜绾忍不住心中一酸,随即便竭力眯了眯眼睛,忍住了那眼睛酸涩的感觉,这才说道:“倒是你们王府仿佛不那么消停,刚刚我们在外头的时候,恰好听见了你和你兄长的争吵。宁姐姐,你也该为自己打算打算了。”

“你们都听见了?”朱宁眉头一挑,见杜绾目不转睛地盯着自己,知道自己瞒不过这个密友,于是便淡淡地说,“不碍事,我那个嫡亲哥哥手段有限,不过是想跟在我二哥后头得些好处罢了。我这辈子有父王这样的父亲,已经无悔无憾了。王府确实比不得张家的和睦,但只要父王在一日,他们就翻不了天。只不过,父王如今身体大不如从前,不能再任由他们妄为。绾儿,帮我个忙好么?”

看到朱宁那幅郑重其事的模样,杜绾不禁心中纳闷。无论冲着多年的交情,还是朱宁曾经帮的那些忙,她都不可能拒绝,当下便点了点头:“宁姐姐有事尽管说。”

大相国寺虽是大寺,但若不是权贵人家出资,一年也难得做两次水陆法会,此次周王朱橚助寺田两百亩白金二百两,又是虔诚礼请,因此这么一场七七四十九天的法会,寺中从主持到监寺,所有高僧都是全力以赴。

内外法坛都是早早就布置好的。内坛正中悬挂毗卢遮那佛、释迦牟尼佛、阿弥陀佛这过去现在未来三大佛,供桌上则是罗列着香花灯烛和八色果品,前头的四张长方台上则是铜磬、斗鼓、铙钹等等。内坛三间由布幕隔开,上堂下堂水陆画像各十。外坛则是六大坛场,大坛、诸经坛、法华坛……从内坛到外坛,整个水陆法会需要的僧人足足有上百位,从这天清早三更天便开始忙碌,如今只听诵念声不断,仿佛能把人心也荡涤得平静下来。

张越见到朱橚的时候,这位鬓发苍苍的老亲王正在禅室中合着念经声喃喃祷祝。因他专心致志,老总管不敢打扰,张越也就在一旁等候。也不知道过了多久,他方才看见朱橚睁开了眼睛,连忙上前下拜行礼。

“原来是你。”朱橚认出张越,便欣然点了点头,“我当初还怕那传言害了杜宜山,差点打算亲自去向皇上求情,幸好忍住了。张越,你很不错,该忍的时候能忍,该出手的时候却敢出手,杜宜山挑了个好弟子,选了个好女婿!杨士奇两次入狱旬日即出,蹇义这一回也只是关了五个月就复任,可他们毕竟是跟了皇上十几年的人了,杜宜山毕竟资格还浅,能这么快出来也有你的功劳。你们师生翁婿俩合在一起,以后有的是做大事的时候。对了,他如今复直文渊阁,肯定辛劳得很,可还撑得住?”

“多谢周王殿下关心,岳父不是弱不禁风的文人,早睡早起,早上还会打太极,打熬得好筋骨。”张越想起自家岳父,忍不住微微一笑,“至于您那些夸奖,我实在承受不起。若不是岳父大人为人豁达坦然,在皇上质询时亦不矫饰,单单靠我,绝不可能那么快得脱囹圄。他虽然入朝不过数年,但品行德操谁都看得见,皇上气头过了,又怎会信不过?”

“我才夸你两句,你就夸起了他来,你们两个真是……”

朱橚自个生在尔虞我诈的皇家,仅有的一丝兄弟情也被君臣猜忌和其他磨灭得差不多了,因此分外喜欢和寻常人相处时的那种轻松。想到自己回来之后众子相争的情形,他忍不住暗自叹气,随即又问了张越几句家中情形,得知张信张倬将在祖茔旁建庐守制三年,他更点了点头:“到底是以礼传家,名不虚传。对了,杜丫头今天来了么?我好久没痛痛快快下一盘棋了。我那王妃也是好棋之人,若是能以一盘名局祭奠她在天之灵,她必定会高兴的。”

堂堂周王自然不可能连个棋友都没有,只是朱橚不喜欢别人故意下和甚至于下输,再加上他棋力不弱,倘若别人不是摒弃心思全力以赴,压根别想赢过他,朱宁的棋力也还不够,因此他回到开封之后竟是没下过几盘棋。此时,他眼巴巴瞧着张越,见他犹豫片刻就点了点头,说是杜绾在朱宁那里,他立刻站起身来,面上的颓废消解了不少。

张越的棋艺不过是凑合,与杜绾下棋十盘之中得输七八盘,完全不是对手,但有道是旁观者清,在竹林精舍中眼看朱橚和杜绾一盘棋下到最后烽烟四起,他也渐渐看得入了神。及至一局过后,朱橚郑而重之地捧着朱宁亲手记下的棋谱,满脸欣慰地说回头烧给已故冯王妃,他不禁感到这位亲王与他见过的汉王赵王大不相同。

“阿宁的生身母亲,还有王妃她们,都是跟了我多年的,不少甚至还陪着我在云南呆了许多年。她们都是娇贵出身,却都心甘情愿吃了那么多苦……我这辈子有她们,有阿宁这么个知心知意的女儿,亦是无悔无憾了。”

对于足足有数百名僧人的大相国寺来说,一千石白米远远比宝钞来得实用,更何况去年河南又发过大水,春耕前仍然有不少流民滞留城中,少不得要舍粥舍饭,因此抽空过来的监寺得知这是张家已故太夫人临终前的心愿,更是合十念了一声佛,很是感谢了一番那善心。端详着张越,他又想起了十一年前大水时大相国寺舍粥的往事,忍不住又深深行礼。

“老夫人去京师多年,每年却仍然有诸多善举惠及开封百姓,如今虽故去仍不忘行善,必当往升极乐,子孙深受福荫,老衲代大相国寺上下谢过!”

昔日在大相国寺避了一回难,其后几年又见大相国寺常常饥荒年间舍饭舍粥舍衣,张越自然对这座名寺颇有好感,此时听这监寺大和尚说得诚恳,他连忙还礼谢过。又盘桓了一会,他和杜绾就向周王父女告了辞。等出了寺庙上车,他正想着周王朱橚如今六十有二,忽然感到旁边的妻子拽了拽自己的袖子。

“宁姐姐之前求了我一件事。”

闻听是陈留郡主朱宁所求之事,张越立时上了心。这些年来,他不知道承了对方多少恩惠,早就颇觉得过意不去。然而,等到杜绾说完,他却沉吟了起来。

据朱宁所说,汝南王新安王因儿时和汉王赵王曾一起在南京呆过,脾性相投,彼此颇有交情。周王上交朝廷的三护卫,其中有不少人都是经汝南王新安王之手补入其中的。若是三护卫此后直隶京卫,一定得小心安置。所谓的帮忙,只是朱宁希望他能够留神一二,不要让周王府卷入那漩涡之中。皇家之中能有朱橚朱宁这样的父女,真真是万分难得。

第五百八十六章 这家里的天轮到你们扛了

张家的开封老宅这几年只住着几房老家人,即便是再忠心的仆人,在没有主人的情况下也不会那么一丝不苟,因此从内到外就有几分倾颓气象。往日雕梁画栋的院子早就失去了往日的光彩,那些瓦兽屋脊也都蒙上了一层灰。尽管损坏的瓦片门窗之类一直有人修缮,但好几年没有人住的院子里显得阴森森的,就连青石缝中也长出了青翠的杂草。

然而,由于顾氏的辞世,这座空旷已久的大宅门终于又再次迎回了它的主人。随同张信张倬兄弟回来的就有十几房家人和大小丫头小厮,而当张超张起张越三家人也在下葬前赶回来时,长房二房三房如从前一般各占一个小院,那屋子竟是有些分派不过来。

好在这种挤得满满当当的情形没有持续多少天,因为各自的假都有限,祠堂祭祖之后,张越他们就已经开始预备次日启程事宜,同时打算启程的还有张辅和王夫人。灵犀和彭十三也都跟着张辅回来参加下葬,这会儿彭十三到衙门去索取官报,灵犀则是被孙氏叫到了西院,一挑帘进门就看到了那张梨木方几上放着一个玉色绸面的包袱。

“太太,少奶奶!”

看到灵犀上前行礼,孙氏点头示意她起来,便指了指那个包袱说:“你出嫁那时候我还来不及赶回来,这些东西虽然送得迟了,但也是我一片心意。我听英国公夫人说,英国公打算把你家那位借给越儿,我都不知道该怎么感激他们才好。越儿看似前途好,可这些年来也不知道经历过多少凶险,我实在是怕得了不得,有你家那位,我才能放心些,只要辛苦你了。”

灵犀也已经听说了此事,她本就希望嫁了之后还能够为这家里尽尽心力,英国公既然如此说了,彭十三也愿意,她就更不会说什么反对的话。她虽已经嫁了他,可她却没打算去扭转那个男人风风火火的犟脾气,因为那本就是他豪爽之外的最大优点。因此,见孙氏颇有些过意不去,她连忙宽慰了几句。

杜绾正在旁边和琥珀秋痕翻箱子,最后便捧出来好些东西。尽管张倬夫妇守孝三年都得穿着孝服,但天冷天热里头总有不同的衣服。她这两年针线功夫大有长进,之前也给公公婆婆做了好几套衣裳,此次一并带了过来。所幸想的是结实耐穿,于是这些都是素淡颜色,料子大多是松江细棉布,最是贴身。而秋痕琥珀准备的则是总共八双千层底青面布鞋,这些衣裳鞋袜一整理出来,回程的行李也就没剩下多少了。

灵犀在旁边帮着整理,见孙氏又高兴又叹息的模样,哪里不知道这位素来最疼儿子的三太太是因为此次一别又得一年多而难过。只这是母子天性,她也不好多劝什么,反倒是想起了陪着顾氏的最后一段时日。看着老太太计算自己生命中最后的日子,一桩桩一件件冷静地计算着所有要考虑的事,她那时候还不是感到又悲伤又感动?

孙氏夸奖了杜绾那几套衣裳的细密针脚,又说几双鞋子朴拙,正适合服孝时穿。可看着看着,她忽然瞧了瞧窗外,皱了皱眉头道:“大老爷叫了越儿过去已经大半个时辰了,什么事情要吩咐这么久?明天就要起程了,也不让我们娘俩多说说话。老爷也是的,祠堂祭祖之后就没了踪影,这会儿回来了还在前头和大老爷说话,就不知道嘱咐几句!”

话一出口,孙氏便发现众人的目光都往自己脸上瞧,当即便有些不自在,咳嗽了两声就混过去了。好在无论杜绾还是灵犀琥珀秋痕都明白她这性子素来如此,也不以为意。谁都知道,哪怕是以后七老八十了,她们这位太太也绝不可能像从前的老太太一般面面俱到,恐怕会是一位极其嘴碎唠叨的老人。

被张信叫去的不单单是一个张越,还有张超张起和张赳。书房之中,年纪相仿的兄弟四人在书案前头站成了一排,各自心里都有些纳罕。书桌后头坐着的张信目不转睛地盯着桌上的黄杨木笔筒,半晌才抬起头来。他旁边站着的张倬则是一言不发,眼神有些异样。

“今天让你们一块过来,是有些话要嘱咐你们。之前已经商量好了,我和三弟会留在开封为老太太守制,你们四个回京师。虽说你们都是大人了,但从前身边总是有长辈看着,这次却不一样,就连你们大堂伯也没功夫照应。刚刚彭十三从衙门带回来了官报,北边阿鲁台又在蠢蠢欲动,英国回京之后就要立刻率大宁三卫驻大宁故城,所以你们回去,不管有什么事都只能靠你们自己处断,哪怕你们闯出什么祸,也休想有别人帮你们!”

张信一口气说完这些,这才打量了一番面前四人。张越眉头紧皱,张赳大吃一惊,张超张起哥俩则是看不出什么端倪来。他和旁边的张倬交换了一个眼色,又点了点头。

“我也没什么好说的,你们兄弟四个,三个都已经是入仕多年,就是赳哥儿也在国子监读了那么久的书,都不是孩子了。只有一条,不要堕了家里的名声,不要辜负了老太太的希望,不要放纵了自己。”

尽管往日顾氏多有教训,但至少还从不曾直截了当说从今以后让他们扛大梁,无论是张超张起还是张赳,都还认为这家里上头还有长辈在,并没有想到过自己当家作主这种问题。张赳瞧了一眼张越,便上前一步说:“爹爹,三叔,我是长房长孙,应该也留下守孝……”

“你别忘了,你今年还要参加顺天府乡试!”张信冷冷撂下了一句话,见儿子那脸上异常惊诧,他便缓和了语气说,“齐衰之孝不比斩衰,科举本就是不禁的,更何况你祖母在遗表中对皇上陈明,你要守孝道,便不要拘泥小处,该当完成她的心愿!”

张赳被这么一说,顿时怏怏不乐地退了下去。见此情景,张超张起更是不敢说什么话,但他们不说,张信却开了口:“超哥儿起哥儿也听着,这回你们的母亲要留在开封一并守制,算是完了你们父亲的份。虽说你们的父亲出镇在外无法完孝道,但也已经在军中祭拜过了。如今交阯那头用兵顺利,但要完全平息下来,恐怕还得再过两年,那时候阳武伯爵位应该就能变成世袭。先头的前车之鉴好好记住,不要辜负了你们父亲血战沙场得来的功勋!”

张信一个个教训下来的时候,张越却正在心里琢磨着刚刚的那个信息。他实在是闹不明白,鞑靼的阿鲁台是不是疯了,连番重挫下竟还是不死心,一再招惹大明,难道就不怕瓦剌趁虚而入?原本的阿鲁台算得上一代枭雄,打着黄金家族大汗的旗号发展自己的势力,如今这般不明智算怎么一回事,难道鞑靼本部反对他的人太多,想要靠进攻大明来重竖人望?

要真是那样,那可是饮鸩止渴自寻死路!

“越哥儿!”

还在攒眉苦思的张越一个激灵回过神,看到张信正盯着自己的脸上瞧,他连忙上前了半步。原以为张信必然有什么其他交待,谁知道对方竟是在沉默了老半天之后,指了指张超张起和张赳,一字一句地说:“若是有关系重大却又不得不当机立断的事,就由你做主。虽说长幼有序,但他们三个加在一块也不比你经历得多。想必就算你二伯父在此,也一定会赞同这一点,老太太若活着就更不用说了。”

“大哥,越儿虽然确实有些见识,但真有什么大事,总还是他们一起计议妥当!”

看到张倬从旁插话,张越心底自是有数。他那爹爹背地里什么托付什么期望都说了,哪里是不想让自己背负太大的责任,而分明是不想让张超他们兄弟三个生出什么想法。他沉吟片刻,正打算开口说话,旁边的张超却抢了先。

“大伯父放心,若是遇上大事,我一定听三弟的!”

“我也一定听……”张起连忙接在了后头,又赶紧补充了一句,“如今还在祖母的孝期,要是我们还那么不懂事,对不起祖母,也对不起还在外头的爹爹。您就放心好了,吃一堑长一智,咱们做什么事都会倍加谨慎小心。”

张赳斜睨了一眼张越,也垂下了头:“爹爹放心,我一定好好温习功课,不掺和外头的事,一切都由三哥做主就是。”

没想到三兄弟都答应得这么快,张越倒是有些措手不及。这当口他也不想再说什么推托的话,上前深深行礼道:“既然大伯父这么信赖我,大哥二哥和四弟也都说了这话,我便揽了这责任。咱们四个这次回京,不论遇到什么事,都一定会齐心协力共同应对!”

“好,答得好!”张信将那个黄杨木笔筒中的笔都倒了出来,随即信手递给了张越,“这个笔筒你带回去做个纪念。这是昔日元朝皇帝御前的东西,如今外头的包金嵌玉都没了,只剩下这一根光秃秃的木头。所以你们要记住,宗族给你们的荣华富贵不能保一世,该靠自己的就得靠自己!将来是你们这一辈的天下,这家里的天,从今天开始就轮到你们来扛!”

第五百八十七章 意料之外的相遇

因开封毗邻黄河,虽说夏季常有黄河泛滥水灾的危险,但平日风平浪静的时候,水路就成了沟通南北的最好选择。张越等人此次便是选择坐船沿黄河北上,然后再从会通河到通州。而身负要务的张辅则是耽搁不起,早在下葬和三虞祭祀之后便快马赶回了京师。

如今已经是春暖花开的季节,张越等人一路自然是走得顺顺当当,只不过,从黄河改道运河乃是走安山湖一线,就只见运河沿线都是络绎不绝的粮船商船,行程不免慢了下来。

张越之前去山东上任的时候曾经在这里下船改陆路,如今重回故地,发现当年的小村庄比从前何止热闹了一倍,而且仿佛有些小镇的雏形,他心中大是感慨。此地已经是山东地界,趁着靠岸停泊过夜,他便索性带着牛敢等四个护卫和几个置办饮食的小厮一同下了船。

一路穿过码头,身穿青布袍子的他看上去并不起眼。他有心瞧一瞧这个新鲜出炉的小镇,便打发那几个小厮自去采办,自己则带着牛敢张布四人四下里逛了起来。就在他随便走进一家小客栈的时候,却发现靠墙的一张桌子旁坐着一个他这辈子都不会忘记的女人。

不但是他,坐在那儿的唐赛儿也没有料到会在这里遇见张越。此时此刻,她只有一个人,一直不离左右的唐青霜并不在,青布包头蓝布交领衫子黑色布履,不施粉黛的她瞧上去不过是一个再普通不过的民家少妇。刚刚打发了几个上来搭讪的无聊客商,这会儿她正一手拿着盛着酒的小瓷碗,目不转睛地盯着张越看了片刻,她便露出了一个浅浅的笑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