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府书房中,翁婿两人原本是隔着一张几案坐着,但这时候,张越已经是忍不住站起身来。面对面色淡然,就好似只说了一桩微不足道之事的老岳父,他在极度的震惊之后,不禁脱口而出道:“先生,这么大的事,你怎么不先和我说一声!我那里也有一份类似的题奏,只是几易其稿也没有下决心呈上去。这事情实在是关系太大!”

在杜桢回来之前,张越在兵部衙门已经是草拟了几稿亲藩更袭令,可却迟迟没有定稿,更没有轻易和人商量。不论后世如何流传过明朝毁于天灾的说法,但可以说,官绅不纳粮、藩王宗室多、军户无战力这三条都是最先就压在骆驼身上的稻草。

所以,他不得不反复斟酌反复考量。他不是没有考虑过辗转通过他人之手呈递,也不是没有耿直敢言的人选。可不是他小看天下士人,那些在大部分时候肯慷慨激昂指斥权贵弹劾重臣的人,在这种真正的时弊上,却多半会缄口不言。而肯做这事必是真汉子,他从前敬服其风骨,可是,纵使他自忖绝非好人,却终究不愿意做这种毁人前途的事,况且,若上书的人分量不够,那也是枉然。思来想去,他最后发现,除了自己,还真指望不了别人。

可没想到老岳父又抢在了前头!

杜桢却仍是一副淡然的模样:“你也知道,我这人虽说独,但要说强项敢言,满朝上下却轮不到我。但这样的事并非强项敢言四个字就足够的,所以,可以说满朝文武,哪怕知道这关节重大,也没人敢提这一茬,单凭祖制两个字,就能让无数人噤声。”

他示意张越重新坐下,这才继续说道:“太祖皇帝分封亲藩,如今五六十年过去,有的亲藩已经绝封,有的亲藩下头却已经是支系众多,相差不知凡几。那些已经太过繁杂的支系,怎么也不会找不出几个犯罪的,这些自然容易削,非如此不足以震慑。虽然藩王降封乃是唐宋以来的定例,但如今要动用这一条不是那么容易的,所以,得定下严规,除禄米之外不得请赐庄田,单单两万石的岁禄,他们还敢左一个右一个的生?”

张越原本以为杜桢是要动藩王降等,等听到这细细的两条,眼睛顿时一亮。先动支系,继而再限制王府的庄田,这确实是权宜之计,毕竟,如今皇帝正在清查天下田亩。要说祖制,王府只有禄没有庄田也是太宗皇帝的制度。当杜桢把那一份厚厚的题奏副本给他看时,他立刻站起身到了烛光下,仔仔细细地读了起来。

第一,不在名册之宫人侍儿,所出子女不计入宗谱;第二,支系若获罪,责藩王管教不严,爵降一等;第三,藩王请禄不请田,请田不请禄;第四,将军以下,其庶子不许袭爵……从头到尾通读了一遍,他一会儿皱眉,一会儿展眉,最后方才把这份厚厚的题奏放了下来。

“先生,若并非宗谱上的诸王妃妾,所出子女不计入宗谱,这对藩王来说不算什么,但对于那些人来说,恐怕有些……不过,这条镇国将军以下,准出仕科举,准自行农桑,这一条却是好。我之前倒是想连工商一块加上去的。”

“非宗谱所认的庶出不可袭爵,我自然知道确实严苛,但这却是没办法的。朝廷对宗藩的妃夫人都是有定例的,偏他们一再沾惹女色,一生百多人全都让朝廷来养,如何养得起?”杜桢对于无节制的纵欲自是深恶痛绝,此时摇了摇头便斩钉截铁地说,“如今朝廷每年支出的宗藩禄米就已经够多了,更何况以后?而且,给他们优厚的禄米,不是为了让他们心怀不轨的!须知宣德初,皇上赐给梁王的钱钞禄米,就是其他诸王的两倍!”

张越此前在朱瞻基面前已经暗示过,而他准备的那份条陈就是准备秘密呈递给皇上看的,只没想到给岳父抢先一步,而且还变成了光明正大。只是,既然那奏折已经送了通政司,此事就已经成了不可挽回。于是,他赶紧把眉头倒竖的杜桢请着坐了下来,又把杜桢那条陈一条条剖开了仔细审视,以面对兴许明天就会到来的攻击。

两人说着说着就已经到了晚上,到了最后,张越就轻声说道:“还有一条,我辗转通过别人向皇上暗示过,宗藩胜于帝室本支,绝不是什么好事。”

所谓宗藩胜过帝室本支,指的就是太祖皇帝分封的二十多个亲藩,永乐皇帝朱棣三子之中,汉藩已经绝封,赵藩亦是只得一个弱子承袭,至于仁宗皇帝朱高炽这一支看着儿子不少,如今一下子又要牵连一个,而剩下的人几乎就没几个有儿子的,哪怕皇帝也是一样才一个儿子两个女儿,此外再加上一个有孕在身的吴嫔,这何尝不是最大的隐忧?

杜桢见张越说着这绝非正道的勾当,脸上却是一片坦然,倒没什么排斥。平心而论,他从来就不是执着于忠于正统的儒生,凡事最看重的也是自己的本心。只不过,他仍是郑重其事地说道:“元节,你做事往往不拘偏正,有时候大开大阖,有时候却剑走偏锋。偏锋用得好未必不能奏效,只要你不忘记目的就行了。至于你之前所说陈汝静的事,按理陈汝静既然都要致仕了,追究他做的事也没有多大意义,但是,他使人放出流言我可以不究,但若是士奇兄家长公子的事是他所为,那便是歪路走多直接走下悬崖了,你可明白?”

张越知道,这会儿陈山请求致仕的文书必定已经到了皇帝的案头。哪怕当初让陈山退出内阁,但朱瞻基的香火情分仍在,想来不会重处,杨士奇是退一步海阔天空的性子,杨溥又不管事,金幼孜连日赶路又病了,这边三人自然就不会有任何反对意见。可杜桢已经把话说到了这个份上,自是极其痛恨这种卑劣的人品,因此,他苦笑一声之后,便点了点头。

“先生教诲,我记下了。”

咚咚咚——

门外终于传来了轻轻的敲门声,张越情知应该不会是专在杜府书房伺候的鸣镝和墨玉,忙站起身拉起门帘去开门,一看到是岳母裘氏和杜绾,他慌忙伸手接过了裘氏手中沉甸甸的托盘,又扭过头向里头叫道:“是岳母和绾妹来了。”

杜桢和裘氏多年老夫老妻了,轻轻吸了一口气就闻到了空气中的那股甜香,因笑道:“必定是桂花小汤圆,我猜的可对?”

“对对对,给你做夜宵这么多年了,你要是猜错那才是怪事!”裘氏对杜桢一瞪眼,见张越已是把东西搁在了角落中的小圆桌上,又去搬了锦墩,就嗔着杜桢起身,又拉着杜绾一块过去坐了,随即没好气地说,“你们翁婿俩一见面就没完没了,也不看看眼下什么时辰了!一个常在内阁昏天黑地,一个常在兵部夜不归家,在家里也是这样!赶紧的吃完东西,洗把脸去睡了,这都子初三刻了!”

这年头不比后世夜生活丰富的时节,杜桢和张越全都是苦命得要早起上朝的人,这么晚睡就意味着囫囵睡不到一个时辰就要起来预备了。张越不得不暗叹铜壶滴漏在外间,一个不留神就忘了,看来没有手表还真是不便。于是,瞧见杜绾也剜人似的投过来嗔怒的一眼,立时意识到自己也该想到身怀六甲的妻子,于是赶紧露出了歉意的笑容。

喝下了大半碗桂花小圆子,张越突然想起一件事,忍不住问道:“小五呢?”

“那丫头最是贪睡不过,哪里熬得住,做着梦都过通州了。”杜绾想起刚刚去小五房中瞧看,她犹如小猫似的蜷缩在一团睡得正香的情景,不觉又笑了笑,“睡觉也不老成,还在做梦呢,又是埋怨你,又是惦记她家里那位的,回头你可少派妹夫的外差。”

这是我派的么?

张越唯有苦笑,被杜绾眼睛一瞪,只得举双手答应了下来。吃完了夜宵,杜桢也没有继续留张越长谈下去,嘱咐了两句就和裘氏一块离去了,张越自也是和杜绾一同回房。这座宅子虽是新赐,但也预先留着杜绾和小五的闺房,所以,夫妻俩进了那间屋子,他轻轻关上了门,随即就懒洋洋地伸了个大大的懒腰,刚刚一直使劲摁住的呵欠一个接一个打了出来。

“你虽没学着爹的清冷,可这干事情的认真劲头还真和他一个样,就是人后惫懒。”

张越见杜绾正眼睛闪闪地看着他,便笑着挽着妻子往里走。此时夜色已深,次间里头虽有丫头,可也已经打起了瞌睡,张越见杜绾要叫人,就冲她摇了摇头,放轻了脚步到了里间。扶着人坐下。刚刚进来之前,早有婆子送了热水在外头,他又回身去取了水来洗脸烫脚。等夫妻两人拥被坐在床上,他才舒舒服服地吁了一口气,又侧头看着杜绾。

“看我做什么?”

“原本以为几个老大人们回来了,我这担子总算能轻些,谁知道先生一大把年纪了却依旧生猛,明天……不对,应该说是今天的朝会了必定少不了一番闹腾。相形之下,我早就习惯了瞻前顾后,确实少了一往无前的勇气。”

杜绾没有去问所谓的生猛究竟是什么意思,张越伸手揽过来,她也没什么抗拒。只是仰头望着顶上的帐子,随即扑哧笑了一声:“你在外头的绰号那么多,还有人叫你张大胆,可归根结底,你放不下的东西太多了,哪里能和爹爹比?别说如今我嫁了你,他没了后顾之忧,就是从前,他什么时候真正怕过?就连我,小时候不知有多埋怨爹爹,可这么多年过去了,却是真心敬重真心孺慕,他这个人,远了不觉着,可只要一近就能体会出来……所以,哪怕是你,也劝不回爹爹来。”

“我哪敢劝他?”张越苦笑一声,心想从小到大,无论做学问或是做大事,这位恩师兼岳父都是执拗人,八头牛都别想拉回来,当初在山东如此,回朝之后稍好了些,可上的题奏常常有涉及时弊牵连众多的。所以,他不知不觉把杜绾揽得紧了些,一字一句地说,“我今日也有一份武举的题奏要送上去,再加上岳父的,到时候人家肯定要说咱们翁婿就爱折腾。”

“外头冲锋陷阵,那是你们男人的职责所在,家里的事情你不用操心,我会料理好。只是……”杜绾想起小年夜那天最终还是保持了缄默,思量了这么几天,终究还是决定说出来给张越提个醒,“太后的病虽说好了些,但是给太后治病的那位何大夫是之前在京城突然崛起的,此前只在江南一带行医,名声倒是不小,确实在心疾上头最是拿手。”

张越沉吟一番,便记在了心里,再没有就此事多说什么,只是又嘱着杜绾在家里多养着,毕竟怀胎最初最是要紧。临到熄灯之前,他才突然想起自己往家里送的那口箱子,因笑道:“八珍坊的盐渍梅味道如何?”

话音刚落,他就感到自己腰上软肉被人狠狠掐了一下,再一看,他就发现了妻子的脸上红得发烧,瞧着异常可爱,不禁低头吻了一记,又笑道:“这可是上回衙门里头正好有人光顾过的,不但有孕妇爱吃的盐渍梅,还有对孕妇极有好处的花生板栗红枣瓜子等等,做法和别家炒货都不一样,所以我寻思过年,不知不觉就买了一箱子。”

“你还敢说,让我在大伯娘面前丢了老大的脸!”

“这和大伯娘有什么关系?难道给媳妇买东西也不行?”

看着张越那张无辜的脸,杜绾顿时恨得牙痒痒的,可手偏生被张越抓得紧紧的,只能眼看着他含笑吹了灯,随即在耳边低声呢喃着让她赶紧睡,她这才习惯地躺在他怀抱中,缓缓闭上了眼睛。许是身边总算是有了人,这一觉她睡得极其安稳,等到再次一睁开眼睛的时候,她却发现身边已经是空荡荡了,隔着窗格上的高丽纸,自能察觉到那已经大放光亮的天。

那朝会……应该已经开始了吧?

第八百八十二章 不是火药桶,胜似火药桶

腊月三十这天的朝会并不像人们想象中是一个仿佛随时会炸开的火药桶,恰恰相反,原本只是口耳相传尚未证实的几个消息在朝堂上正式宣布了出来,让上上下下的心情为之一振。无论是鞑靼太师阿鲁台麾下几个小部族的归附,还是南边的麓川形势转好,广东布政司的广州府和琼州府等数个州县,一年三熟,稻米产粮比从前增加了一倍……总而言之,仿佛除却京师,整个天下正是好一个太平盛世。

然而,原本就只差一个火星的火药桶终究是火药桶,当那个火星真正迸发出来的时候,朝廷一下子就炸开了。其一是来自南直隶的于谦上书,上头详详细细罗列了南直隶几个最大州县的田亩数目;其二是杜桢请定宗藩更替新法;其三是张越上的武举法。一时间,朝中为之大哗。本以为置身事外的文官们在得知了那本新制鱼鳞册上头的细目时,作壁上观潇洒看虎斗的心思全都化作冷汗出了。

震惊既然过了头,这一日的朝会便草草结束了。腊月三十的朝会素来不议事,只是将各部院以及天下各处的题奏拣要紧的在朝会上宣读出来,同时也会宣布各大诏令,也就是变成了一个会发声的布告板。于是,当静鞭鸣响散朝之后,众人鱼贯走过金水桥,又出了午门,这才按照彼此的派系三三两两聚在一块窃窃私语,不时有人神态复杂地往回看去。

今天,又要开廷议了。

相比前时预备迎驾的那一次廷议,今日的廷议自然是人头济济异常齐全,却没有了之前从权出场的武臣,清一色都是大红官服的文官,前头的补子不是仙鹤锦鸡就是孔雀。内阁以杨士奇领衔坐在东头,六部以蹇义坐在西头,而居中的位子上则赫然坐着皇帝。只是,相比朝会上的面无表情,此时的朱瞻基明显露出了不加掩饰的疲惫之色。显然,年三十还要议事,再加上仁寿宫张太后正在养病,他的心情很不好。

所以,当廷议未久,座上部阁众人须臾就争执不下的时候,他的眉头就皱得更紧了。杜桢所言宗藩之事,有人认为不合祖制,有人认为太过严苛,有人认为操之过急……可以说就连杨士奇蹇义,也不敢轻言赞同。张越所言武举和文举一样,设乡试会试,悉如文科例,罢巡按御史监考,以兵部及都督府并试武略技勇,自然又有人指斥武举制度乃是太祖皇帝所定,怎可轻言更改,更不可让武人参与其中。

然而,大多数人真正在意的,却是于谦所呈的鱼鳞册,那上头的斑斑新墨在点着烛火却依旧幽暗的精一堂中显得格外刺眼,几个大员频频往皇帝身边捧着那本鱼鳞册的王瑾扫去,想说什么却又有些忧心忡忡。

十几个人中,有张越这样出身豪富的,有夏原吉这样朴素贫寒的,有像杨士奇这样重振家业的,有像杜桢这样只是小康的,但大多数人都有田产,不过是多少而已。于谦的题奏当中,松江府昆山一富户拥田五百顷,多半是邻近平民投献,只因为他有一个考中了举人的儿子;太仓州一区区致仕县令,就用种种手段霸占富民田地数千亩;松江知府,在任三年,累计收受众人孝敬田地三千亩……也不知道于谦是用什么法子打探得这般清楚,但既是写在题奏当中,谁敢不信这个以刚正闻名的都察院巡按御史?

“于侍御所奏触目惊心,扬州府一府便是如此,更何况天下其他地方?”于谦算得上是杨士奇的学生,人也是他荐给顾佐的,可他此时暗叹其人风骨,却也不得不忧心他这样锐意下去未必有好下场,但很快便打起精神说,“天下田亩厘定势在必行,但单单南直隶这一个地方,恐怕就需要众多人手。”

“此事宜缓不宜急,于廷益这样的铁骨御史毕竟是少数,需得防着有人急功近利祸害地方,那才是最糟糕的。”一直没吭声的礼部尚书胡濙终究是开了腔,随即才不紧不慢地说,“这事情要查,但谁揽总,谁担纲,这都得分个清楚。这事情当初皇上就定过章程,并非一朝一夕能定。依我看,还是先放放,下旨褒奖于廷益就是了。”

这褒奖两个字引来了其他人的颔首称是,张越见一个个人纷纷点头,心中不禁冷笑,心想在座的都不是年轻气盛满怀抱负的青年了,官场几十年沉浮的老油子,哪怕自己干净,也得为了交好的同僚亲戚朋友着想。因而,他瞟了一眼座上的天子,见朱瞻基只是皱眉,却没有什么异议,就知道皇帝眼下的心思也不在这上头。

然而,就当他以为接下来必定便是杜桢所提藩王之事的时候,朱瞻基却突然轻轻咳嗽了一声,继而正色道:“这几件事情暂时搁一搁。吏部蹇卿和户部夏卿此次北巡之前便解了府务,朕拟由吏部左侍郎郭琎接任尚书,由礼部尚书胡濙兼户部,等黄福来京之后,由其掌户部。此前兵部尚书张本已经请辞,朕已经准了,兵部由左侍郎张越暂署,工部还是吴中,至于刑部尚书金纯……朕给了他假休养,结果他倒是有心赴宴和人喝酒,真是好兴致!”

如今部阁并重,内阁甚至有高于六部的架势,朱瞻基但凡大事都下部阁廷议,在这样重要的人事上已经很少有乾纲独断的时候,因而这一番话一出,众人全都是大吃一惊。然而,细细一思量这番人事安排,就连张越也诧异地发现,所有升降黜落都是有迹可循,并没有什么出人意料的地方,好在他这个侍郎没有因此再进一步,也不算显眼。

张本请辞在情理之中,毕竟武选司之前都是他打理,只老尚书这一下台却是有些黯然,但比起倒霉的金纯就算不得什么了。明知道皇帝是迁怒,但他随眼一扫堂上众人,竟没有一个人开口为其说话。显然,在这当口捅出这种事,没人不认为金纯是咎由自取。

“宗藩之事,等正旦日鲁王世子、祥符王、安化王朝谒过后再议,毕竟是皇族大事,朕亦要问过太后的意思。至于武举,张越,你先别顾着这个,先把武选司职方司缺的人荐上来再说。兵部侍郎冯近既然说是病势沉重,先让他将养吧,在座诸卿推一个人选出来,元宵后把人选定下。”

朱瞻基说着就站起身,踩着脚踏下来就徐徐说道:“今年元宵,京官一律赐假五日,夜禁解除五日,期间满城燃放花灯,天下城镇则各依惯例。三位宗藩进京的事情,让太常寺多用心。太平盛世,不能让百姓失了过节的兴致。”

元宵节也就是上元节取消夜禁是前头各朝各代都有的,宋朝的东京城更是全年完全没有宵禁,街上的酒楼饭庄各色铺子从早到晚热闹非凡,那一张清明上河图更是道不尽的盛世繁华。相形之下,如今的大明自是要相差许多,但在信奉程朱理学的士大夫看来,上元节不分贵贱在外厮混,方才是失了体统。但皇帝一个太平盛世,就把所有可能的反对都噎了回去。

“另外,今年户部进项如何?”

这话是看着所有人问的,但谁都知道,这话问的只可能是两个人——一个是兼理户部的胡濙,一个是刚刚解了部务的夏原吉。然而,两个人都是刚刚从北边那天寒地冻的地方回来,彼此对视了一眼,胡濙就低头沉思了起来,而夏原吉则是若有所思地掐了掐手指头计算了一番,随即抬起头说:“回禀皇上,比往年的岁收应该能多两成。”

“那此次随行北巡的将士,多赏一个月粮米。之前上番轮值宫中的将士多赏了一个月,也不能亏了他们。”朱瞻基不容置疑地吩咐了这么一句,随即看着众人说,“今天是大年三十除夕夜,朕就不多留各位爱卿了,早些回家吧。只衙门留人轮值不要忘了……对了,朕险些忘了,原谨身殿大学士陈山的致仕照准,再赐白金百两,绢二十匹,米一百石。”

说完了这些话,朱瞻基就看了看旁边的王瑾,王瑾连忙用征询的目光扫了一眼站起身的众人,见大家并没有要奏的,自是轻轻一甩拂尘。等到众人下拜起身之后,皇帝一行人早已从角门离去。这时候,十几个大佬你眼看我眼,自然而然就分成了几拨。

新任吏部尚书的郭琎满脸恭敬地听着蹇义说话,不时点点头;礼部尚书胡濙一面和工部尚书吴中交谈,一面已经走出了精一堂;夏原吉正在对杨溥分说些什么,没顾得上别人;杨溥一如既往悄悄走了,没留下任何声息;杨士奇杜桢张越三人则是一路,等到下台阶到了外头之后,呼吸了一口冷冰冰的空气,杨士奇就扭头看了看后头的翁婿俩。

“你们两个真是……这么大的事情也不和我预先通个气!宜山,元节年轻气盛就算了,而且他也正管着兵部,你怎么非得捅这个马蜂窝?要知道,如今京里还有三位宗藩在,一个是晋藩一个是周藩一个是鲁藩,可说得上是支系最多的三个宗藩,你怎么就不把此事先往后延一延?就事论事,你的步子也迈得太大了。”

“步子迈得小了,毒瘤就会越来越大,以后再想让皇上下决心就难了。”

这句话却是张越代替杜桢说的,见老岳父会心一笑,他又轻声补充道:“岳父上这题奏也没和我打过招呼,直接就扔通政司了。要不是岳父先上书,我那里也有这么一份东西,只是瞻前顾后不曾送上去……”

“你别跟着宜山胡闹,你的武举法就已经够麻烦了!”杨士奇吓了一跳,皱了皱眉就冲着张越提醒道,“皇上之所以今日不议,也就是为了明日的正旦大朝,且过了这几天再说。”

腊月三十的早朝并没有砰的炸开,但傍晚时分,随着渐渐零星炸响的爆竹,不少原本就提心吊胆的人也为之一下子炸开了。这其中,尤以十王府的三座公馆为最。鲁王世子朱泰堪也就罢了,他是世子,再加上鲁藩与曲阜孔家毗邻,在民间颇有贤名;祥符王朱有爝也还能保持着作壁上观的势头,他这个郡王的名声很好,再加上周藩还有朱宁这么一个郡主在,料想有什么影响也会在最后;最最惶恐难安的就是宁化王朱济焕了。

他此次是冒险离开封地,急急忙忙赶来京城告变,抵达之后朝廷倒是不曾怪罪,可也没人肯见他!他固然是在封地被自己那个该死的哥哥欺压得忍无可忍了,甚至被人借口有罪关了起来,要是再不逃兴许连命都没了。可是,他心里何尝没有那么一丝期盼,须知美圭父子都是有罪,若是万一……这晋藩的承继落到了他的头上呢?

“殿下。”

朱济焕永乐初年就奉诏来京城朝谒过,这个太监便是那时候赐的,此时见人唯唯诺诺满脸苦色,他不禁更是气不打一处来:“你究竟有没有去活动过!”

狠狠瞪着面前那个腰弯成了一张大弓似的心腹太监,他又厉声说道,“你不是和王瑾范弘他们几个一样,都是英国公从安南带回来的,怎的就没有门路去见他们?送礼都送不出去,你这个蠢货!”

“小的该死,小的该死!”

看到人竟是扑通一下跪了下来,旋即如捣蒜似的磕头不止,朱济焕怒上心头,也懒得再看这张没用的脸,回转身就打起帘子入了里间。这大年夜出门在外,孤寂寥落更是难以名状,他反反复复琢磨了一会,最后决定想个法子探探旁边鲁藩和周藩那两家的口气。

太祖封藩时,诸多亲藩何等风光,公侯大臣伏而拜谒无敢钧礼,可如今又是削护卫又是不得擅离封地,简直和坐牢差不多。若是真的像传言中那样严限庄田,甚至还要降封,这个藩王当起来还有什么意思?

第八百八十三章 虎父无犬子

年三十这天的夜禁之前,东城西城都是爆竹烟花不断。

这是宣德三年的最后一天,却不是太平盛世的最后一天。如今的天子曾经是皇太孙,曾经是皇太子,当他坐上皇位之后,亦是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平定汉藩之乱,继而天下承平富庶,因而在小民百姓的心中,无疑大多深信皇帝的归来能让动荡了好一阵子的京师平定下去。

眼下的京师也证明了这一点,入耳的都是除旧布新的欢笑,眼见的全都是家家户户的喜气。北征的将士们在往日的赐钞之外得了粮米,百官们在往日的假期之外得了赐假,工匠们虽不是所有都得了好处,却有几个杰出的得了褒奖和实实在在的粮米赏赐,农人们的收成大多优于去年,就连商人们,也从南北货的畅通中得到了实实在在的好处,更何况还有不少机灵人在海外贸易中赚得盆满钵满。

所以,这京城或许有不高兴的人,但却为数极少,而且绝对不包括张越。年三十,张家长房二房三房聚在武安侯胡同最东边那座宅子中很是热闹了一番,张越更是被张赳和张起联手灌得酩酊大醉,据说一时兴起还唱了一首不知名的歌。好在家里备的醒酒汤管用,初一一大早,他还是打起精神地穿着礼服去参加正旦大朝会,直到傍晚才回来。

“中午是光禄寺赐宴,明天还得往各家去拜,这哪是过年,简直是比在衙门管事还累。好在元宵节能够消停几天,否则还不如呆在广东不回来,那里没这么冷,也没这么多事!”

斜倚在炕上,张越见杜绾只是逗弄着三三,秋痕拉着静官正在说话,琥珀莞尔一笑却也没安慰自己两句,他不禁无趣地叹了一口气:“我知道你们要说什么,不就是说我是个劳碌命吗?我也想撒手不管做个富贵闲人,可这世上终究没有两全的事……”

他正说着,就感到袖子被人拉了两下,低头一看,却见是静官不知道什么时候跑了过来,正眨巴眼睛瞧着他,随即又张嘴问道:“爹,娘都对我们说过,爹是为了家里头的人,所以才打起精神在外头做官。不如爹你把做官的本事也教我一些,我以后也好帮你。”

尽管是还带着孩童稚气的话,但张越却不会当成玩笑话听了,一下子坐直了身子,端详了静官好一会儿,这才笑道:“好小子,记着你说的话,爹爹要是有什么要你做的事,你可不许推脱偷懒。对了,前天我看了你的窗课本子,那手字倒是写得不错,竟是和我的字有些神似,显然是花了功夫的。小小年纪就能这样用心,很好!”

“少爷,那还用说,静官的字原本就是照着您的字临的!”

被秋痕这么一提醒,又看到杜绾似笑非笑睨着自己,张越哪里不明白这是在说自个只忙着外头的事,儿子完全是丢给家里人照管。他自是不在乎这戏谑,咳嗽了一声,就把静官抱到了炕上,认认真真地说:“既然你写得字不错,那我问你,今晚可有空,爹爹要用你帮忙。”

“有空,当然有空!”静官眼睛一亮,忙不迭地连连点头,“爹是要我干什么?”

“放心,让你做的事自然是你不但能做,而且能做好的。”

这话说得没头没脑,不但是秋痕琥珀都糊涂了,就连杜绾也是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眼见张越跳下了炕牵着儿子往外走,到了门边上还笑吟吟回过头挥了挥手,等到门帘一落下,杜绾不禁莫名其妙地看着底下的另两个女人,结果她们也是神情古怪地看着她。

琥珀更是轻声问道:“静官虽说聪明,可终究才七岁,少奶奶真不知道少爷预备让他干什么?”

“看他那样子多半是临时起意,可我们刚刚都说什么了……”杜绾绞尽脑汁思量了一会,突然感觉有人从背后抱着了自己,回头一瞧是女儿,少不得把人抱下来放在膝盖上。左思右想好一会儿,她最后觉得还是秋痕所说静官一直临的是沈氏兄弟的字帖,年纪虽小,字却已经很像样子,她便若有所思地点了点头,随即岔开话题道,“不要紧,随他胡闹去。儿子也是他的,再折腾也不能拉着人去杀人放火。今晚是初一,明天虽拜客,总不用那么早起,待会我们亲自去小厨房做些夜宵,预备着他们爷俩熬夜。”

张越自然不知道,杜绾已经是猜中了几分自己的心思。拉着静官一路到了自己的书房自省斋,早有在旁边厢房当值的小厮迎了出来,却是连虎过年前新挑出来的两个伺候笔墨的书童。张越却摆摆手示意用不着他们,进门之后放下门帘,见里头炭火烧着还旺,屋子里也极其暖和,他满意地点了点头,到了书桌前,就示意静官坐上椅子去。

别看刚刚说得起劲,这会儿静官就有些发怵了,仰着头看了父亲好一会儿,确定那绝不是在开玩笑,他这才老老实实走过去坐上了椅子。可是,当看到父亲拿过一叠小笺纸,又递给了他一支狼毫,继而则亲自倒水磨墨,他不禁小眼睛瞪得老大,竟是不知道该上去帮忙,还是该问这究竟怎么回事。直到父亲示意他提笔蘸墨,他才不安地问了一句。

“爹,你究竟要我干什么?”

“你不是说要帮爹的忙吗?既然你平日有仿着我的笔迹练字,今天正好帮我写几封信。”

写……写信?静官差点没把小眼珠子瞪出来,结结巴巴再确认了一遍,得到了一个肯定的回答,他这才信了今晚上的任务正是写信。可临字帖是一回事,写字又是一回事,况且他认字早习字早固然没错,问题是笔力终究还稚嫩,腕力也还不够。可是,当看到父亲笑吟吟地看着他时,小家伙忍不住一咬牙,随即把袖子高高挽起,点了点头表示自己做好了准备。

“云翰尚书台鉴,南京一别,至今已数年。早闻老尚书身体欠佳,吾曾于广东荐名医名药,不知近期可有好转……”

短短两百字的一封信,张越一个字一个字念得极慢,静官一个字一个字认认真真地写,也快不到哪儿去,时而还抬起头重复一遍确认。好容易写完了,他连忙吹了吹两张小笺纸上墨迹淋漓的字,又上前去捧给父亲瞧,脸上很有些忐忑。然而,让他大为诧异的是,张越从头到尾看了一遍之后,竟是赞许地冲着他点了点头。

“不错,至少也有五分神似了。”

看到小家伙被自己一夸,脸上那又惊又喜的模样,张越顿时笑得更深了,轻轻把写好的信笺放在一旁高几上晾着,又示意静官坐回去,随即又口授了另外一封信。和前头那封给南京刑部尚书赵羾的信一样,这封信是给南京兵部尚书李庆的。紧跟着,他又口授了一封给南京守备沐昕的信,眼瞅着高几上已经是晾了六张小笺纸,他这才停下了,又上前轻轻帮儿子揉着手腕,最后拍了拍那小脑袋。

“干得好。”

静官听得心花怒放,但好在他是饱经母亲杜绾鞭策的人,得意忘形倒还不至于,相反却有些好奇:“爹,平时不是常常娘和二姨娘代你写回信么?还有,你这信里前头说话那么直白,后头却是隐晦得很,究竟什么意思?”

“没什么意思,眼下你还小,不会明白,等过两年爹详细解释给你听。记着,今晚的事情不许到外头说,你娘她们除外。”

张越见静官皱着小脸,最终点了点头,却仍是没有解释,而是径直上前去,把第一封写给赵羾的信笺装入信封封好,不多时又是第二封第三封。等到全部密封后盖上自己的私章,他把信收入了匣子里锁好,随即就转身过去拉着儿子往外走。才出了书房,他正要叫小厮送了静官回内院,就看见院门那边亮起了两盏灯笼,下一刻,他就看到了被人簇拥在当中的杜绾和琥珀秋痕,连忙带着静官迎了上去。

杜绾抿着嘴笑道:“哟,爷俩这是事情干完了?”

“娘,我都快累死了!”

静官挣脱张越的手,上前自然而然地扑进了杜绾怀里。等一看到后头人手中捧着的托盘和铜锅,他就露出了馋涎欲滴的表情,连忙又用期盼的眼神去瞧着琥珀和秋痕。果然,杜绾没说话,秋痕就挤了挤眼睛说:“放心,今儿个是过节,这夜宵你也有份,是现包的韭黄云吞,家里暖棚里头种出来的新鲜菜蔬,待会火锅烧起来,放在骨头高汤里头现下,保管鲜得你不肯放。”

如今这时节睡觉早,张越白天随忙,晚上却向来尽量能不熬夜就不熬夜,夜宵更是吃得极少——毕竟,他还记着一些现代的养生习惯,那就是夜宵少吃。他自己都如此,儿子身上就更是如此了。只不过,今天是正月初一,早睡的静官都被他带挈得破了例,想吃一顿夜宵这种朴素请求他自然不会再泼冷水。

于是,几个人进了书斋,在正中的厅里摆了张小方桌,支好了炭火和铜火锅之后,他就说不要服侍,让几个丫头先退了下去,只自己几个人慢慢涮着吃。静官胃口小,张越盯得紧不说,杜绾也看得严,吃了几筷子蔬菜几个云吞,羊肉还不曾下锅就被喝令不许吃了。于是,秋痕索性说先把人送回去,起身拉着静官先走了。

秋痕带着静官一走,杜绾就似笑非笑地看着张越说:“现在你可以说了吧,今天晚上拉着静官帮你做事,是不是看上了他那一手极像你的字?”

张越见琥珀毫不奇怪的模样,知道这丫头必定也猜中了七八分,就摊手故作轻松地笑了笑:“没错,除了我的亲笔之外,如今外头都知道,我家里还有代笔写信的贤内助。你们两个的笔迹真正常接着我信的人必定都熟了,如今换一个静官,要是他们收着,自然都会留心,要不是他们……前些天的动荡是明里的,接下来的不安便是暗地的。如今于谦还在江南,他是我荐的,兴许有人会把我算在内。所以送往南京的信,我不得不多长几个心眼。”

南京六部五府齐备,可真正意义却不过是养老院,然而,这养老院中的人都有起复的可能性,比如说如今要调回来掌户部的黄福。再加上好几个都是张越的老上级,于是往年通信并不在少数。值此风起云涌之际,有人想站对了风头借机回朝,更有人想捏着人把柄好好谋算。因此,杜绾不禁眉头一皱,踌躇片刻就开口问道:“是你听到了什么风声?”

“等听到风声就迟了。”张越摇了摇头,见琥珀一直没吭声,他就叹了口气说,“其他地方的信你们还是照原样回,大概意思很简单,京城的事情不用提,只安抚安抚他们。亲朋故旧那儿点到为止,至于以前的同僚就更不用说了,他们是外官,把自己的事情做好就够了。对了,听说郡主病了,绾妹你抽空去看看他,琥珀你回去对秋痕说说,让她帮着菁妹妹多管管家事,这丫头过了年又大了一岁,留不了两年了,毕竟小方也是老大不小。”

琥珀只是沉默地点了点头,杜绾仔细想了想,还是没问父亲杜桢究竟和张越怎么商量的。三人在桌旁说着些闲话,直到小火锅空了一半,秋痕才风风火火地跑了回来,搓着双手在桌旁坐下,这才笑嘻嘻地说:“大约是累坏了,小静官一沾着床就睡着了,不一会儿还打起了呼噜,少爷你可真舍得,这么小的孩子就让他这般熬着。”

“谁让他在我面前拍着胸脯说了那话?”

张越想起静官那昂首挺胸的样子,脸上不知不觉露出了一丝欣慰。虽说教导这个儿子多半不是他的功劳,可是,还有什么比儿子能够主动担责任更让一个父亲觉得骄傲的吗?今晚写了那么六张小笺纸的信,又两张是写错了笔划重新写的,小家伙愣是没吭一声就趴在桌子上重写。不得不说,虎父无犬子,他的儿子很好,非常好!

第八百八十四章 终是兄弟

仁宣以来,大明朝的官员总算能在每年少之又少的假期之外得到赐假,这些假期大多是集中在冬至元宵这样的大节,尤其元宵这种难得能解除夜禁的日子更是如此。此次元宵又是解除夜禁,举城燃放花灯,再加上额外的赐假,忙碌了一年的官员们自然是喜不自胜。毕竟,如今这些当官的还没有养成凡事倚靠幕僚师爷的习惯,从内阁到部院再到府州县,当官靠帮手的不是没有,但完全靠帮手当官的却很是少见,放假自然是最让人高兴的。

所以,大街小巷四处可见高头大马华车罗轿四处拜客的官员们。入京的藩王们需要和留在京城的藩王们攀攀辈分探探消息;勋臣贵戚们彼此结姻亲,再加上世交袍泽等等关系,往往是自成体系;部院大员们彼此之间也有各自的人脉圈子,就算没有上司需要拜访,却得笼络好前来拜见的下属;哪怕是刚入仕途的文官们,也有同年同乡等等需要往来串连……总之,整个正月里,无论是谁都会发现,原来自家还有那么多平日不太见面的亲朋故旧。

正月十四这天傍晚,往日应当安静下来的京城却是热热闹闹,东安门外灯市上照例开了元宵灯会,满城上下但使家境还过得去的,也都挂起了花灯。就是不去看灯,不是自家团圆,就是有客人登门。门庭冷落的地方不是没有,但对于正对东安门的那条胡同来说,真正冷落的府邸就只有那么一座梁王公馆。

可就算是那座梁王公馆,这会儿门前也是有好几个人站在那里。为首的那个人在臃肿的大袄外头还穿着厚实的大氅,可即便如此,仍然能看出他的矮小瘦弱来。可即便是这么一个瘦小的少年,倘若不是左右死活拦住,他便要直接往门前撞去,让守门的禁卫好不为难。如是僵持了许久,一阵突如其来的马蹄声一下子打破了这僵局。

“这是怎么回事?”

守卫的侍卫亲军终于看清了过来的那一行数人,听到为首的人喝了一声,那个总旗一下子认出了人来,就慌忙开口叫嚷道:“王公公!是卫王……”

骑在马上的王瑾也在同一时间看到了卫王,慌忙一跃从上头跳了下来。见卫王挣脱左右手下的钳制,一下子朝他冲了过来,他连忙矮了半截身子跪下,却又伸出双手候着,果然,卫王才跑了几步,就一下子跌倒在他的怀里。

“王……王……”

“卫王殿下,是小的王瑾。”王瑾小心翼翼地把卫王扶了起来,这才站直了身子,“这大冷天的,听说殿下的病还没好齐全,怎么这就出来了?要是皇上知道了,必定是担心得了不得!瞧瞧,这风又刮得大了,您这衣裳也没系好!”

王瑾一边唠叨,一边细心地给卫王系好了大氅的带子。瞧见卫王露出了不自然的表情,还有那么一缕难以掩饰的忧心忡忡,他就知道这位年纪最小的皇弟多半是已经察觉到了。可是,皇帝这些天一直虽表现得很平静,但他怎么会不明白,天子在彻底弄清楚了京师这一连串事情之后,又如何平静的下来。所以,他此时打定主意不让这天家的长兄幼弟碰面,于是又放软了口气在旁边哄骗。然而,往日百试百灵的绝招这一回却失去了效用,卫王什么话都不说,却一个劲地摇头,那表情异常执拗。

只没过多久,西边胡同尽头就传来了又一阵马蹄声。王瑾心道不好,可看到卫王从身边冲了过去,他想也不想,连忙伸手一捞把人抱了个正着。可这会儿的卫王就不比刚刚那么安静了,使劲蹬着双腿挣扎,到最后几乎想要张嘴咬人时,那一行人也已经停了下来。

看到随行的锦衣卫指挥同知房陵跳下马要上前,朱瞻基却突然出口喝止了他,随即一拉缰绳跳下马来。大步走上前时,王瑾已经是松开了抱着卫王的手,卫王趁势一溜烟跑了上来,却在离他还有三四步远的地方扑通跪了下来,什么话也没说,只是一下子趴在了地上。看到卫王都跪了,其余人虽说还有不曾看清来人面目的,却全都跪在了地上。

由于卫王是兄弟姊妹当中最小的那个,甫一出世就体弱多病,所以朱瞻基尽管和其他兄弟都没空亲近,却素来心疼这个小弟弟,每每有好吃的好玩的总会捎带上一份。等到仁宗皇帝朱高炽去世,郭贵妃殉葬,他对频频生病的卫王更加怜惜,多数时候都把人留在宫中养育,其他诸王部阁都已经在商议就藩的事,唯有卫王他发了明话要留在身边。

看着那个趴在地上蜷缩成一团的小人儿,朱瞻基狠狠吸了一口气,上前使劲拽了人一把。发现卫王竟是用死力相抗,他不禁怒吼一声道:“起来!”

卫王终究年纪小,再加上他在长兄身边的时间竟是比见父亲的次数还多些,哪怕梁王是一母同胞的嫡亲兄长,也比不上朱瞻基的威严,所以被这么一吓,好容易鼓起的勇气一下子消失了大半,不由自主地被人拉了起来。下一刻,他就感到脸上被人用绢帕使劲擦了几下,虽然被那力气弄得生疼,眼眶边直打转的泪水更是哗哗流下,但他心里却比刚刚好受多了。

“男子汉大丈夫,别没事就学女人一样,哭哭啼啼像什么样子!”朱瞻基随手丢了那块手绢,这才负手说道,“御医不是说你还在病着吗,大冷天跑出来干什么?是想生一场大病?你别忘了从小到大吃了多少药,难道这么大年纪还要朕哄你吃药?”

卫王素来胆小怕苦,此时被这么一喝,头顿时更低了,好一阵子才嗫嚅说道:“皇兄,我只是想去瞧瞧九哥,我怕……”

后头的话卫王没有继续说,朱瞻基自然听得明白。若只是为了别的小事,疼爱幼弟的他自然可以答应,但如今母亲还在仁寿宫病着,至于是否真能有起色还不知道。因而,看着卫王好一阵子,他才一字一句地说:“回去。要是你还想你九哥好好的,那就回去!”

对于从来没受过朱瞻基半句重话的卫王朱瞻埏来说,这一句话无疑是当头一棒。往后头踉踉跄跄连退几步,他方才站稳了,原本就苍白的脸色在火炬光芒的照耀下,却是流露出了一种病态的艳丽。站了一会儿,他木然点了点头,随即就转身往自个的公馆那边走去。刚刚从卫王公馆追出来的几个宦官忙追了上去,心里却都是暗自叫苦。

“好好养病,等病好了,朕让你见你九哥!”

卫王原本走得跌跌撞撞,听到这话一下子回过头来,哪怕是见朱瞻基再没有理睬他,而是径直走向了梁王公馆的大门,他也没有在意,只是死死盯着那背影。直至一行人都跟了进去,他什么也瞧不见了,他这才收回了目光,由着两个宦官上来架住了他,随即就急不可耐地说:“回去让御医过来诊脉,让他开药,开最好的药,哪怕多苦我都吃!”

几个太监哪里敢违逆,自是连声应了。随着他们这些人也回去了,一整条胡同中也安静了下来。尽管毗邻就是襄王公馆越王公馆郑王公馆,但这些往日常常笙歌燕舞不断的地方,在这样大好的年节却是安静得有些过了头,仿佛连人气都没了。只有尽头处那座郡主府不时还隐约传来孩子的哭声。至于更远处灯市上的喧嚣,则好似来自另一个世界一般。

王瑾小心翼翼地服侍着朱瞻基往里走,眼睛不时往四处瞟。尽管房陵是说这里内内外外的人都换了一遍,几乎都是锦衣卫东厂抽调出来的精兵强将,可他还是免不了有些警惕,直到从仪门内仪门来到了正房门口时,他才松了一口气,却不料皇帝直接甩开了他的手。

“回头卫王府换一批人,首先是外院,然后近身内侍也另挑几个。竟然让那么身体孱弱的卫王都从府邸里跑了出来,简直是酒囊饭袋!”嘱咐了这个,朱瞻基就径直往那边大门走去,上了几级台阶之后又停了下来,“你们都不用跟着了,在外头等!”

“皇上!”王瑾哪里放心,慌忙追上去几步,“就算您不让小的跟着,不如让房指挥……”

“朕说过了,谁都不许进来!朕连战场都去过,难道还怕一个手无寸铁的梁王?再说屋子里难道还会没人看着?”撂下这几句生硬的话,朱瞻基就头也不回地推门进了屋子。

尽管不比正经王府的前殿正殿后殿,但公馆的规制仍是可以和公侯伯府并肩,站在那轩敞的正厅里,朱瞻基环目四顾,立时发觉这屋子里的一应家具摆设都有些特别。果然,上去随手推了推那椅子,他就发现这些家具都是直接钉死在了地上。等进了东次间,他就看到了呆呆坐在床上的梁王。屋子里点着灯台,却是在极高根本够不着的地方,就连床上的床单被褥等等,似乎也是特制的。当瞧见梁王茫然看过来的时候,他一下子皱起了眉头,眼睛甚至没看见角落中站着的两个健壮太监,径直走上前去。

床上的梁王瞳孔收缩了一下,终于认出了面前挡着自己光亮的人。他歪着头打量了朱瞻基老半晌,最后淡淡地说:“早就知道皇上回来了,只没想到竟然这么久才到这儿来。臣弟没什么可说的,什么罪名我都认,您想怎么处置就怎么处置吧。”

“处置,这时候你和我说处置?”朱瞻基冷笑一声,突然一把抓起了梁王的衣领,把人拎得站了起来,“除了卫王,这几个年长弟弟里头,朕什么时候亏待过你?这几年你们几个还没有就藩,郑王、越王、襄王、荆王、淮王,每个人都是每年给钞五万贯,只有你是每年十万贯!逢年过节,朕有什么好东西都会想到你和十弟,可你就是这么回报的!”

朱瞻基的声音越来越大,梁王愣了一愣,一个字也没有辩解。直到人被扔在了床上,他才默默整理了一下满是褶皱的前襟,头也不抬地说:“臣弟知道对不起皇上,只是有些事情不是想放下就能放下的。只要想起母妃引刃自尽,只要想起八哥死得不明不白,我就觉得胸口好似有一团火在烧似的。臣弟刚刚说了,事情都是臣弟做的,任凭皇上处置。”

“都是你做的?郭聪是你杀的?李茂青也是你杀的?”看到梁王一下子抬起了头,脸色勃然大变,朱瞻基越发觉得锦衣卫报说此事可疑并不是胡说八道,遂加重了语气说,“朕刚刚才见过十弟,他哭得泪人似的,你就算不为自己打算,也该为他着想!”

梁王终于从极度的震惊中回过了神,随即一下子把头埋在了双手中,继而使劲摇着脑袋:“李茂青我不知道,可表哥不是我杀的!”

就在皇帝亲临梁王公馆的时候,张越几兄弟正在阳武伯府后花园看月亮。八月十五中秋节素来是赏月的好时节,而元宵虽也是十五,人们的心思却都放在了花灯和焰火上,没几个人在意天上月亮如何,更何况今天还只是正月十四。

天上正好浮云散去,现出了一轮滚圆的月亮来,兄弟几个聚在后头的一个草亭中,一个个裹着厚厚的大氅。看到张赳冷得直跺脚,张赴二话不说就把手炉递了过去。张赳犹豫了一下,见这个素来交往不多的弟弟脸色真诚,就接了过来,又谢了一声。

这时候,张越方才对张起问道:“二哥,你真想放外任?”

“没错,一直闷在京城,没劲透顶了,我实在憋不住了,准备请缨去辽东!”

张起见张赳眉头大皱,而张赹张赴则是不做声,他自然转头看着张越,“三弟现在掌了兵部,我还留在京卫,说闲话的就太多了。我一个武官,又不像四弟这般翰林清贵,去哪里不方便,非得在京师碍事?放出去至少是一个指挥使了,总比在京师混吃等死强。”

第八百八十五章 痛饮従今有几日,上元节举家观灯

阳武伯府有的是屋子,大冷天的之所以兄弟几个在外头吹风,却是因为妯娌几个在正房陪着东方氏,而张起说男子汉大丈夫别老窝在暖阁里头,索性到外头去说话,所以,其他人终究是拗不过他,只好陪着他跑到这风地里吹西北风。此时此刻,冷硬的石凳子上虽说垫了厚厚的毛皮褥子,草亭也是在临水避风的地方,但这种消夏的去处在冬天里光临,自是别有一番冻并快乐着的滋味。

张起亲自用炭炉热好了酒,给兄弟几个各斟了一盅,最后才递给了张越,又涎着脸笑道:“我说三弟,我知道这事情别人说了不算,你就帮我这个忙吧。”

张越回头望了一眼上房的方向,心想往日张家三房还住在一起时,就只东方氏待人最苛刻,就连杜绾也没少挨那话里话外的刀子,可今天见着东方氏时,他却发现这位最是争强好胜的二伯母如今好似变了个人似的,说话慈和了许多不说,就连做派也带出了几分居士的意味,可人也实实在在地老了。因此,他沉思片刻,就扭头问道:“那你可和二伯母商量过了?”

“我娘已经答应了。”张起很自然地答道,继而就苦笑了一声,“爹前些时候捎带回来了一封信,娘虽没给我瞧,可在佛堂里头呆的时间越发长了,以前偶尔还挑我家那口子和大嫂的理,如今根本不理会这些家事。反正我不在,家里也闹不起来,家务有大嫂呢,再不成还有你们照应。再说,我看西南边那架势,爹爹和大哥也快回来了。”

看到张起那样子,张越自然明白张攸从云南送来的那封信会说些什么。在心里暗叹了一口气,他就轻轻点了点头:“既如此,你的本章就送上去吧。兵部眼下归我管,其他的我帮不上,你要往辽东那种别人都推脱的地方去,谁也不会有意见。不过我可提醒你,那边真不是容易的地方,昔日孟家老侯爷在那儿镇守多年,回来的时候须发皆白,要是你弄成那么一副样子回来,只怕二伯母和二嫂全都不会放过我。”

“哪能呢,你可别吓我!”

张起吓了一大跳,当胸擂了张越一拳,随即便又取了热好的酒筛了,继而给一众兄弟都斟满了,这才心满意足地说:“咱们是生得好,荣华富贵什么都不缺,可老是这么窝着啃家族余荫,实在是没意思。三弟四弟都考中了进士,五弟六弟虽然还小,你们也都在认真练武读书,可我和大哥当初练了一身本事,现在却只能窝在京师里头发霉,说起来也是咱们自己没出息,所以这次,我怎么都得试一次!”

说到这里,张起顿了一顿,又看着张越嘿嘿一笑道:“再说了,张家人全都窝在京城,难免有人看不惯,到外头又不是带兵大将,想必就没人会说话了。”

此时此刻,要是张越还不知道这位二哥明着是求自己帮忙,实质上则是帮自己解决麻烦,那就真是迟钝了。他举杯一饮而尽,突然站起身来走到张起跟前,一把将其拽了起来。他也不管张起有多莫名其妙,也照着往日张超张起这一对兄弟的习惯,给了他的肩膀一拳,随即才大力抱了他一下,分开之后就笑了。

“我等着你这个指挥佥事变成将军!”

“好,回头我就挣一个将军让你瞧瞧!”

张起先是一愣,听到这话也大笑着使劲搂了张越一下,随即松开了他,又上前大力拍了拍张赳的肩膀,结果,张赳哪里经得起这么一下,险些一头栽倒在桌子上。还不等他抗议,张赳就笑吟吟地说:“小四,我爹和大哥还没回来,有什么事家里你帮忙照应一下,三弟那家伙就差没在衙门安家了,指望不上他。”

看到张赳恼火地瞪过来一眼,随即点了点头,张起咧嘴一笑,又走到了张赹和张赴兄弟跟前。两人都是庶子,别人在算上张家兄弟时从来都会忽略了他们两个,在加上兄长们都各有各的出色之处,因而他们一个苦读书一个苦练武,也从没搁下过。这会儿张起一手一个把两人拉了起来,端详了他们好一会儿才咳嗽了一声。

“小五是好读书的,有什么事我帮不上忙,小六是练武的,三弟给你找了个天下少有的师傅,我也帮不上忙。我没什么好送你们的,小五是书十套,至于小六,我送你两个人。你们谁也别往外推,那书是市面上难找的,还是别人的孝敬。至于给小六的人,不是我说,三弟如今当着兵部侍郎,家里虽也有添人,可那都是内院,外院就是些寻常家丁,不敢太显眼,一有事还得往英国公府借人,这两个是从小跟着我一块练武的小厮,如今也就二十多岁,正好操练你。他们都是拖儿带口的人,我不想带到辽东去,陪着你练武正好。”

孙氏虽说看红鸾鼻子不是鼻子,眼睛不是眼睛,可好歹张倬和她夫妻多年,亲生儿子出息,女儿也大了,所以倒是从不曾苛待了那母子俩。而张越对于这个庶弟也很是看顾,练武的师傅是彭十三,各种饮食等等也全都是大好的补物,如今张赴才不过十岁,就已经窜得老高,身体也极其结实。而张赹如今的日子也好过了,父亲和嫡母一块去了四川上任,兄长对他的贴补从暗地变为明面,又引着他拜在了翰林院一位侍从学士名下,只等明年参加县试府试院试,看看能否夺一个秀才功名回来。

因此,对于张起的好意,两人慌忙谢过。张起交待完这些,便伸出巴掌在石桌上用力一拍,随即亲自把剩下的酒全都筛到了一个大酒斗中,竟是仰头咕嘟咕嘟喝了个一干二净。酒酣之际,他忍不住一边用手轻轻拍着石桌,一面唱了起来。

“今年果起故将军,幽梦清诗信有神。马革裹尸真细事,虎头食肉更何人。阵云冷压黄茅瘴,羽扇斜挥白葛巾。痛饮従今有几日,西轩月色夜来新。”

也不知道张起是在哪里学来的那曲调,一首苏轼的《闻乔太博换左藏知钦州以诗招饮》唱得雄浑豪迈,再加上那带着醉意的沙哑嗓音,听得张越不禁悚然动容,其他兄弟三个也都是沉默了下来。等到张起一曲唱完,大醉着又说了几句胡话,张越不由分说地上前将人搀了起来,又朝张赳使了个眼色,兄弟俩便双双架着人出了草亭,一直把人送回了房。

回自己家的路上,杜绾忍不住说了二嫂赵芬身怀六甲的事,随即低声叹了一口气:“他们夫妻俩一个是最讨厌拘束的性子,一个是争强好胜不让人,二嫂虽怀了几胎,最终活下来的就只有一个女儿。刚刚咱们妯娌几个在一块,素来嘴上厉害的她说着说着就哭了,大嫂四弟妹轮番相劝都没用,最后我扶着她去后头梳妆,她却对我说她后悔了,后悔不该把事情做绝。我也不知道究竟是什么意思,看着她这么伤心也不敢问,之前我应该多留心他们那边的。”

“没事,我倒觉得二哥是从小练武,心里憋着一股气。大哥终究还去杀过倭寇,他却几乎就没出去过,所以如今膝下有儿子有女儿,这才想出去闯闯。二嫂脾气不好,分开几年兴许会好些。刚刚我和小四搀扶着二哥回房,我还听见二哥轻声叨咕,说是绝不会学二伯父往家里带那么一个女人……总之,都是大人了,他们的家事,自然会自己料理好,咱们越俎代庖未必就是好事,而且说实话,也管不了。”

张越是想起在云南自尽的方水心,又想起张超昔日情关难过,心想这一家哪怕不都是情种,但在女人一事上却都栽过差不多的跟斗,于是忍不住摇了摇头。归根结底,他们没有自己的福气,夫妻之间最重要的那一份信赖,哪里是凭借简简单单的盲婚哑嫁就一定能建立起来的?想到明日就是元宵灯节,他突然生出了一个念头。

“绾妹,明天带上孩子们,咱们出去看灯吧?”

杜绾没想到张越会突然提起这个,一愣之下倒是有些意动。她长在乡间,等大了些又曾经出过远门,自然也喜欢外头那种自由自在的感觉。如今虽闷在大宅门里头相夫教子当当贤内助,但这等透气的机会也是巴不得的,因而想了一想就问道:“那爹娘和菁丫头呢?还有,灯会人多,我如今这身体……”

“你嘛……大不了我去把小五叫上,有她在就什么都不怕了,反正她也不是没当过……”说到这里,张越把电灯泡三个字吞了下去,笑呵呵地看了看天,“你不用管咱爹娘,别看他们老夫老妻,只要我提一句,指不定爹也会起意带上娘出去看花灯。至于菁丫头……叫上小方,挑几个妥当人跟着他们出去!”

饶是杜绾知道张越胆大,可也没想到他竟然这么胆大,若不是这会儿是在家里的中庭甬道上,她几乎都想伸手去探探张越的额头,看看人是不是发烧了。可张越仿佛能感应到她的白眼似的,又扭过头笑嘻嘻地看着她:“别担心,这世上既然有柳下惠,小方的人品就可信的。再说了,我又不是让自个的妹妹大模大样往外走,有人跟着呢,只不过就多叫上一个小方罢了。咱们没成亲之前,可不但只是见过面而已……”

话没说完,他就感到胳膊一痛,见杜绾已经是怒目以视看了过来,他赶紧岔开话题再不说这个。正如他所料,在父母面前只是那么一提,张倬就立刻转头去问孙氏是否愿意一块去,紧跟着,夫妻俩就自顾自地商量了起来,张越不论说什么他们都只是嗯一声。倒是张菁,张越把她拉出去对她分说那些的时候,她险些没把眼珠子瞪出来。

“哥,你不是……不是开玩笑?他……他看到我就一个劲脸红!”

“什么开玩笑,你和你小方哥哥在一块的时间也不多,正巧有这机会,还不能趁机多说说话?他是腼腆人,可也不能是一辈子腼腆人,他脸红你不脸红不就完了?”

张越撂下这话就拉着杜绾丢下张菁走了,也没去看这大冷天里自己的宝贝妹妹有没有大红脸,等回到屋子里他再对上上下下一说,顿时激起了一片欢呼。静官是纯粹的高兴,三三是跟在后头瞎凑热闹,秋痕琥珀是欣喜许久没出家门,如今总算能去看上元节灯会了,至于屋子里其他人,则是因为杜绾说接下来五天内院子里的丫头轮休,可以几个人成群结队一道去看看花灯,只不许晚归。于是,整座宅子都沉浸在一片欢乐的气氛中。

张府准备欢欢喜喜迎元宵,小时雍坊的杨府就没那么热闹了。赐假固然是一模一样的,但因为日理万机,杨士奇却直到这天傍晚方才回到了家里。他回家之后的第一件事就是把杨稷叫到了书房,却一个字都没说,只是冷冷看着他。直到儿子跪了下来,一五一十自陈了先前那桩事,他原本紧皱的眉头才舒展了少许。

“知道错了?”

杨稷想起张越之前让人带来的讯息,使劲攥紧了拳头,随即才点点头说:“我知道错了,不该以为自己不四处拿爹的身份去招摇,别人就不认得我;也不该觉得自己能够不靠爹成事,别人也会奉承我的本事……我是杨家人,一荣俱荣一辱俱辱,如果事情宣扬开去,连累的就是爹爹。我哪怕不想靠读书有成仕宦,也该多读两本书明理的。”

这话要是从别人口中说出来自是不足为奇,可这却是自己那个不学无术的儿子!杨士奇只觉得心头那股恼怒一下子消解了七成,原本想要用家法的冲动也有些动摇了起来。又问了杨稷几句,见他的回答再也不是从前那种满不在乎漫不经心,他终于叹了一口气。

“一个月内,你给我留在家里不许出门,好好侍奉你娘。要不是为了你,她也不至于病成这个样子!好好反省,要是有下次,你就别想像这次那么容易过关了,多亏你还有肯帮忙的朋友,否则……你这次就真要铸成大错了!”

第八百八十六章 灯市

北京的灯市起自于当初永乐皇帝朱棣的御令,原本是每年初八到十八为灯节,正月十五日为正灯,期间百官赐假夜禁解除,皇宫内廷举行筵宴,施放烟火,而京城市肆亦是广为张灯。灯市最初设在五凤楼前,宣德初挪到了东华门外。一整条绵延二里的长街,因为每年上元节的灯市,原本的胡同名渐渐被人遗忘了,京城人多半直呼这条胡同为灯市胡同。

由于此次京师刚有动乱,大多数人原以为赐假和放灯兴许也会取消,因而皇帝下令额外赐假,全城放灯,自然是满城欢喜。从正月初八开始,满城便是华灯璀璨,灯市上天天人头攒动,据说是每日清晨打扫时,被人踩下来的鞋子都是不计其数,就连落在地上的汗巾指环扇坠等等小物件也让一些人发了笔小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