仪华似不知张玉想结束此话之意,依然笑道: “我有三子,一直想有个女儿,念着今日是七夕,有放莲花灯许愿一俗。这便私心作祟,也不管王爷忙碌,求了他带我来此,放莲花灯许愿,求得一个女儿。”

这一次熙儿却是听懂了,以为仪华只要女儿,便一脸不满的看着仪华。

仪华温柔的抚了下熙儿,有意看了一眼朱棣,话语未断道:“夫君知我求女心切,费心找了好几个女孩陪我。这些女孩儿个个都出色,可人与人讲个缘分。方才听张大人略提及子孙居于漠北的事,当时就想问张大人家可有小女孩,陪我小住避暑,哪知还没问,令公子就先说了,这不就是一个缘吗?”说着,话锋一转,似玩笑道:“还是说… 张大人不愿孙女来,可是担心我会待她不好?”

绵里藏针,张玉心下一凛,正色道:“夫人心善,属下自然放心让孙女陪王妃小住。”

第二百一十四章 重铸

话一起,光阴一混,就到了二更初,是放莲花灯的时候了,就与张玉父子三人别开,坐马车去了小县唯一一条河岸。

小县城民风纯朴,又位于前朝蒙古人统治中心,礼教作风并不严谨,还残留着百年累积下游牧民族的豪迈。因此,各家女眷也未拘泥于家院,只在院子里应了时节习俗,就纷纷约了闺中好友,来河岸放灯许愿。城中小商小贩最会谋时机,哪会放过这七夕之夜,早就在河岸附近摆了摊,什么香囊、头花、面人、瓜子、花生…等物什吃食应有尽有,引了大姑娘小媳妇个个欢喜,倒将放河灯的事搁在了后面,逛起了小摊子。

他们一行人也是这样,母子两一个变相被关一月,一个衔着金汤勺出生,从未见过这些,一时兴致极高,将不大的小夜市进了个遍。一路东瞧西看,临近三更才提了莲花灯将去河岸。

正在这时,忽听身后有人“噗哧”一笑,道,“瞧,又是他们!这家夫人真是好命,儿子都五六岁大了,她相公还耐性的陪着逛了一晚,这可是连那刚成亲的都少有!”嘻嘻一笑,羡慕道,“戏里唱的织女与牛郎那句‘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左不过就这样了罢。

仪华脚步一顿,回头望去,是几个梳妇人头女子在一处说话,都笑得一脸暖昧。

一时还不知她们说得是谁,仪华举目四望,才发现周围几乎全是女子、孩童,就是少数的男子也是单身少年,惟有朱棣与她一对夫妻,而他还一路搀着她。蓦地,仪华反应过来,忙要推开朱棣的搀扶。

朱棣自是不让,反牢牢握住仪华的手,低头问她,声音温柔:“怎么了?可是走累了,要不先歇一会儿,再去放灯。”

“哟!真是体贴。”那妇人又一声调笑,笑得更欢,“人家夫人不好意思,好像发现咱们了,得走了!”说完,几人哄堂一笑,很快地消匿在来往的人群中。

她们人一离开,朱棣正好顺着仪华的目光望去,见并无异处,四头问道:“在看什么?”

仪华睁不开手,又气朱棣装腔作势,不假思索就道,“您明明就知道,还问!快放开,让嬷嬷扶我,少让别人又说在天愿作——”一语未完,猛意识到不对,立刻止话不言,推开朱棣的动作也一并停下。

朱棣眼睛骤亮,低头看着仪华,一瞬不眨,声音低低沉沉似那醇厚的甘醚若有似无的诱引着人:“说什么?在天又愿作什么?”

本以为这月里,她已经见识够了朱棣的一反常态,没想到现在是有过之而无不及,简直与无赖相较!

仪华心下腹诽不己,却也不能争辩,更不能回应,又想起熙儿他们还在一旁,这分明就是调情的一幕,怎能让他们看见,遂忙向过看去:八名侍卫远远跟在后面,一侧随行的陈妈妈,马三宝低着头,仿佛什么也不知道;而熙儿正手抓着面人,靠在马三宝的肩上打着盹。

见状,仪华心思一转,岔开了话道:“熙儿都困了,妾身也乏了,不如早些回去。”

朱棣眸光微黯,蹙眉道:“还没放灯?就回去?”

仪华嘲讽一笑,转过脸,望向不远处泛着灯火的河面,平叙道:“今日来此,本就意不在逛七夕,放灯与不放,又有何不同?”

朱棣闻言微怔,笑容还在面上,目中却来起滔天骇浪。半响之后,一切都旋于平静,只听他反问道:“你不是我,又如何知我意?”语气略重,是带着薄怒的质问,也是他近来不曾有过的。

仪华讶然,一时语塞。

朱棣怒意转逝,复又笑道:“勿管它是否灵验,你还是放个灯,许个愿吧。”说完,径直搀扶着仪华去了河岸,亲自点了一盏莲花灯,递给她。

就在仪华接过莲花灯的一刹,朱棣忽然不放手,拿着灯的另一端,说道:“诚然今日之事,是刻意安排,但一举多得,又…”顿了顿,没再说下去,只另道:“其实半月前,我就想到带你来此。”

他话说得隐晦,仪华只做不懂,接过莲花灯,叫了陈妈妈搀扶着,许下一个平安愿,将这只承载愿望的河灯放下,任它慢慢漂远,成了众多河灯中的一只。

放过灯,乘马车离开县城的时候,时向子夜。

这一夜,夜空浩渺,繁星灿烂。凝眸遥望,星子晶莹闪烁,令人不由心神驰骋,慨愈深。仪华母子却未赏今夜之景,在平稳行驶的马车中,熙儿依偎在陈妈妈怀中满足的睡了,仪华也不知不觉的闭眼垂首,半倚在了朱棣的肩上。

不知何时,外面下起了雨,不是夏日的暴雨,那样的瓢泼如注,是淅淅沥沥的小雨,缠缠绵绵。偶有一阵夜风拂过,从竹帘细密的罅隙吹来,带着雨水泥土的清晰,竟是生出微微凉意。

仪华不禁打了一个冷颤,却没睁眼,只闻得细小的雨声,不由微微一笑,慵懒的说:“嬷嬷,外面下雨了?今儿七夕,这雨可叫洒泪雨,织女滴落凡间的泪珠?”说着悠悠转醒,意识也渐渐清醒,却不由一惊,睁眼一看,只见光线昏暗的车厢里,已不见陈妈妈和熙儿的身影,只有她,与拥着她的朱棣。

“醒了?”朱棣沙哑的声音从头顶传来,清了下嗓子,他又说,“你睡得有些久了。”

她在他的臂弯中,四周全是他的气息,仪华皱了皱眉,推开朱棣的怀抱,坐起身,问道:“熙儿和嬷嬷呢?怎么只有臣妾和王爷?”

朱棣臂膀让枕的微微发麻,他动了动手臂,道,“已经回来了,本王就先让人抱了熙儿去睡了。”说时,从衣襟内取出一个白绸包裹之物,将它缓缓打开,慢慢的露出一只凤簪,簪质为白玉,玉色通体晶莹透亮,无一丝杂质,只是唯一美中不足的,是那凤首笄与笄身间有指环一截的银圈。

仪华呼吸一窒,怔怔地望着玉簪。

仪华的神色一丝不落的入了眼底,朱棣目中笑意一闪,薄唇轻勾,正要说话,却让仪华抢先道:“王爷,臣妾乏了,请容先行离开。”

说罢,不等朱棣回应,已推开车门,扬声唤人。

第二百一十五章 来信

七夕夜晚,本该相守,却终究让那如千丝万线织成的水帘相阻。

水帘的一端,是她渐行渐远的身影,直至在这夜雨里消失;另一端,是久久不曾离开的他,攥着手中簪只是默默。

——————

那天夜里,雨下了一宿,四更天快亮时,方霁。

是夜,仪华辗转难眠,天泛白才阖眼,醒来是让人唤醒。她睁开眼,朱棣正立在床头,见她醒了,就道:“掐着你喝药的时辰,从那边过来,哪知你还在睡。先用了早饭,再把药喝了。”

她目光淡淡的从朱棣身上划过,依旧是昨日那身袍子,有些皱,还有很轻浅的潮湿气儿。但她什么也没说,就安静的用了饭,喝了药,只是在朱棣临走前,让陈妈妈将白面蒸的荷叶饼,回了热,又放了酱菜肉在饼里,一共做了五个,全给马三宝当早饭,由他在回营的路上吃。

自这天后,朱棣再也没有拿出过那只白玉簪,也没提过只言片语,好似七夕之夜的事从没有发生过一样,往后每一天一如既往的来。

朱棣不提,仪华自然也不会提。

如此,在二人心照不宣下,日子转眼到了农历十月,初冬。

民谚云“十月应小春,棉衣夏布裙”。天时尚且和暖如春,然,繁华大气的北平城虽是应了这话,山势陡峭的燕山却早早下了雪,仿佛是一夜之间四下便是一片山舞银蛇原驰蜡象的景象了。

下了雪,天也就冷了,仪华几次要回府去,都给朱棣留住了。

尤其是在这前二月,仪华就说了要走,让朱棣回绝的没法,还搬出了熙儿来,说他来这里久了,落下太多的课,不好。这话是句句在理,以为朱棣再无话说,却冷不丁第二天,他就把熙儿接到了营中,交给徐增寿和马三宝,只在晚上放熙儿回来,还一副有理有据的说:“驻守边防的皇子皇孙,只要不做睁眼瞎就是,最要紧的还是习武练兵,若是你仍不放心,本王再请了道衍大师给他授课,不比府里差。”

被这话一堵,仪华也知朱棣打定了主意,是不会让她回去。于是无奈之下,只好暂且留下了,却不知这一留,就留到了冬天。

这天下午又飘起了雪,灰蒙蒙的铅云压在上空,不到未时天都黑了。

仪华畏冷,饶是知道下雪不冷化雪冷,看着这阴寒的天色,也觉冷得瑟瑟发抖。时月,她身子已有八月余了,肚子像涨了气一般,高高的鼓了起来,使她后腰一个劲的酸痛,甚至连坐一会都不行,只能倚着靠着躺着。

彼时,她就半倚半卧在暖炕上,腰间搭了个狼皮褥子,怀里抱着一只手炉,正用手揉着眼睛。

“王妃,别揉了,瞅着都红了!”陈妈妈坐在一旁的绣墩上,前面放了一个大火盆取暖,她腿上隔着一个漆红绣篓,手里拿着针线做小衣;看见仪华揉着眼睛,忙停了针线,担忧道,“不行,奴婢瞧着不踏实,等明儿道衍大师来了,还是等请他看——”

正说着脚步声响起,厚布门帘一掀,有人走了进来。

是一个十岁左右的小女孩,三尺高的身形,穿一件大红撒金袄儿,乌黑的发梳了双平髻,左右髻上皆绑了一条红头绳,垂在两只白皙小巧的耳朵上,衬得一张眉清目秀的小脸儿,多了几分少女的可爱。

女孩儿一进屋,未语已是先笑道:“好香!嬷嬷这是炖了羊肉吧,一会儿可有口福了。”说时,笑嘻嘻的瞟了好几眼屋中间的火炉。

原来屋子正中间,架了一个薄铁做的火炉,这炉子不同王府大户人家贯用的,是乡间农家冬日取暖的炉子。它一边造有烟囱竖起,又横截了一个烟囱,一直升向屋子外面,里面烧大块的成碳。此时炉子上,正放了一口大铝锅,锅里咕噜噜煮着羊肉,有白雾含着一股儿骚味不大的肉香飘来,引人食欲。

“昭儿小姐可来了,王妃念了您好一阵子。”陈妈妈忙放了绣篓,笑迎了上去,见张昭儿身后的小丫头,手捧了着小盥盆、绵巾,不由好奇道:“这是准备了什么?”一边问,一边为张昭儿掸了掸肩上的雪花。

“昨儿见王妃眼红涩痛,便问了道衍大师,他说用桑叶前汤洗眼,可以治眼疾。”张昭儿仰头,灿烂一笑道:“正好院子里有桑叶,就煎了汤,给王妃洗眼睛。”

陈妈妈“唉哟”一声,一把搂住了张昭儿,转头对仪华笑道:“王妃您可真真没白疼昭儿小姐,想着她小时住在漠北,冬日惯吃羊肉汤,就说了好几次煮要肉,这可不是将心比心吗!”

仪华笑而不语,拉起行礼的张昭儿坐上炕,塞了手炉过去,又捂着张昭儿的手背,眼里载满宠溺的笑意。

也难怪仪华喜欢张昭儿。这张昭儿自七月中旬过来,至今整三个月里,行事不仅落落大方,又不失女孩的天真活泼,自讨人喜欢。不过最让仪华喜欢的一点,却是她不拘小节的性子,以及对地域周至等杂书感兴趣的喜好,每每引得仪华与她聊上许久。而正是有张昭儿的相陪解闷,仪华时常开怀欢笑,心情这一好,身子也跟着一日好过一日。

一时以桑汤水清洗过眼睛,仪华阖目躺着,不一时竟睡着了。

陈妈妈拉起狼皮褥子,轻手轻脚地给仪华盖严实,又取下髻上发簪拨了下灯芯,屋子里霎时暗了,她方罩了米白色的羊皮罩着。转眼之间,半边台上的宫好,已不见适才灯火耀耀,只有柔和的光,淡淡的笼着屋子。

见这一切妥当.陈妈妈才带着张昭儿退下,自去厨房准备晚饭。

仪华自一日只喝一碗药后,身子好转的极快,人却也越发慵懒了,每日都像睡不醒一样,仿佛是要将怀胎前几月的觉,全都给补回来。如是,这一觉她一睡,就是昏昏沉沉的大半个时辰,听到院子里一阵嘈杂,心里念着是熙儿回来了,才硬让自己从酣睡中醒来。

她压了压鬓角的碎发,再侧身拨亮一旁的宫灯,好整以暇的等着熙儿进屋。

然而等来的不是熙儿,却是只在每日平晨喝药时出现的朱棣。

仪华心里“咯噔”了一下,有一种不祥的预感,脸上的笑容不觉敛下。

朱棣却微勾了勾嘴角,有一丝笑意从他脸上晃过,又似没有。只听他道:“府里有信来。”

第二百一十六章 来信(下)

接过已拆阅的信函,迟疑了一下,方凝目看去,字字惊心的一行字赫然映入眼里——十月二十一日丑时一刻,侍妾吴氏诞下一子,越半刻,母子二人中毒生死不明。是日,燕山护卫副千户朱能查出,次妃张氏、李氏谋害皇孙,软禁于…

不再阅看下去,仪华目光只久久的凝视在“母子二人中毒生死不明”这一句上。

她太意外了,没想到她们竟如此按耐不住,下手的这样快!

那日无意窥探到张、李二人的谈话,使她对早年冯妈妈的死起了疑惑,于是她便有了一个计谋,先向陈德海保下吴氏腹中胎儿,用以诱引出李婉儿,而后再逼李婉儿说出当年的真相。当然,若李婉儿无心谋害吴氏,那么监视李婉儿动向的朱能,一旦不能掌握任何罪责,这件事也将就此结束。

只是她却算错了一步,原本以为张、李二人,会在吴氏生子以后,杀母留子,而此之前,朱能也当收集了一切证据。可她全然料错,她们非但没等吴氏生子后下手,还提前欲置吴氏母子于死地,并且下手之快,令朱能根本无法施以援手!

犹想当日,她之所以会保下吴氏,虽是为了引出李婉儿,更多的却是为她肢中胎儿积德。然时到今日,吴氏母子双双被害,追根溯源,又何尝没有她的罪孽在?

一想到一个襁褓中的男婴因她中毒而生死不明, 仪华心下滋味莫名,渐有涩涩的苦味染开,她仰头望向立在炕边的朱棣,苦笑道: “王爷打算如何处置?”

朱棣冷酷道:“她们三人有损王府颜面,自当一并处死。” 听着这不带一丝感情的话语,仪华微怔了怔,不禁低声辩驳道: “可吴氏她…”犹言未了,却被朱棣笑声打断,她诧异的望着他,他敛笑道:“既然与本王的决议相左,不如交由你定夺。”

闻言,仪华恍然大悟,笃定道:“臣妾插手此事,您其实早已知 “从你救下吴氏起,本王便知道了。”朱棣淡淡回了一句。

仪华心下滋味莫名,目光复杂的望着朱棣,难以言语。

她的确相信朱棣那日的话不假,他是肯为了她牺牲那孩子,但在她明确的拒绝后,她以为朱棣自是不愿,毕竟当世男儿,有谁不愿后继香火繁盛,尤其是这帝王之家。所以,离府前一晚,她才会向陈德海那样说,除了是为吴氏求一个安全无虞的保障,也是有极大的把握断定朱棣不会除吴氏,却哪知…

思绪辗转间,朱棣侧身坐下,覆上仪华拿着信纸的手。

仪华习惯性的拒绝,挣扎着抽回被缚的右手。

朱棣不让,牢牢握在掌中,道:“你向来不喜介入她们的纠纷中,这一次你会插手,本王确实有些意外。但常言道‘事出有因' ,想象你会这样做,必然有你的目的,本王不会干涉,你尽管放手去做。”

仪华难以置信,如此信任的语气,如斯纵容的话语,是朱棣对她说的。震惊之下,她不觉停下了挣扎的动作,任由朱棣将手握着,直至手中信纸被他抽出,她方才回过神来。

“不过虽是放任了你,但是必须在你平安生产之后!”朱棣在炕下火盆里燃掉信纸,面色肃然的回头,语气森严道:“这是本王唯一的要求。”人非草木孰能无情,这半年下来的点点滴滴都历历在目,饶是她自己,也无法否定朱棣默默的付出。然而他们之间,终归有条无法跨越的沟渠,不仅仅是这些就可以磨灭…

再次硬下心肠,仪华垂下眼睫,阻隔了朱棣关切而灼热的目光,亦关闭了她的心扉。

接下来又过了几日,到了十一月里,燕山更冷了,北风更烈了,仪华也到了怀孕以来最关键的一个月一一临盆在即。

为此,整个小院里弥漫了紧张的气氛,众人无不打起了十二万分精神伺候.犹是稳婆、医女,更是小心了又小心.照顾的仪华无一不周到。然,毕竟性命攸关,朱棣还是难以放心,于是刚到了十一月,他就请了道衍住了过来,又陆续打发了张昭儿回张家,熙儿由徐增寿领着住营中。

其实,安排了这许多,朱棣不亲自守在一边,心下便依旧忐忑。可他堂堂权霸一方的藩王,在仪华明显不欢迎的态度下,自也拉不下那个脸面,主动留宿。如是,这一耽搁.就是旬日过去:而仪华胎动越发频繁了,询问陈妈妈说,她夜里时常让胎动惊醒。

一听之下,朱棣惊诧非小,终于决定留宿小院。

这日天将傍晚的时候,仪华正搭着陈妈妈的手在屋中镀步,一边为了活动活动经骨,一边却是等着厨房上晚饭。

正在此时,外间忽然响起了脚步生,仪华以为是呈晚饭的人来,便道:“嬷嬷,我也累了。恰好上了晚饭,你扶我过去坐着吧。” 话音刚落,只见门帘子一掀,却是马三宝领着两个小丫头,抱着被子褥子走进来。

顶着仪华诧异的目光,马三宝摸了摸鼻子,讪讪的笑了:“王妃,小的奉王爷之命,收拾了寝房里的软榻,王爷他晚上要过来就寝。” 说完,也不等仪华说话,忙作了一个揖,赶紧进了寝室收拾。

当着众人的面,仪华心里再不愿,也不会驳了朱棣的意。

因而,她就如往常一般只做自己的事.实则却是等着朱棣。却不想她一等两个多时辰,到了二更天,朱棣还没有来,她却来了困意。陈妈妈陪坐在炕旁的绣墩上、见仪华一脸的困意,不由站起劝道: “王妃您一贯是二更天一到就睡了,这二更天都过了一刻钟,还是早些就寝吧。”说着,想起朱棣吩咐了晚上要来,心思一转,笑逐颜开道: “勿担心王爷,奴婢会留着神等王爷的。”

听着是陈妈妈误会了,仪华也不好解释,只含糊一声:“王爷来了那会,就累嬷嬷了。”

背后不当说人.这刚说了朱棣,就听帘外有人禀道:“王爷来(晚了)。”

第二百一十七章 回去

今日军务少,不消戌初已处理妥当,但念着仪华一般二更就寝,朱棣硬留下一干将领耗到二更,才快马加鞭过来。进了院子,见上房屋子还燃着灯,立刻想到仪华还未睡,忙要转身出去,就有侍人通禀他来了。

无奈之下,朱棣进了里间屋子,见仪华正躺在炕上,他从容走进屋内,道:“这么晚还没睡?”

仪华尚未答声,陈妈妈已迎上去,福了福身,朝外唤道:“快去备热水,干的衣物。”

朱棣脚下僵住,略侧目往后一看,雪水化了一地,模糊了四五个大脚印。看着,他竟有不自在,双脚不自觉地往后退。

仪华只作没见,淡淡道:“火墙烧得旺,屋里太暖和了,雪一下就化了水。嬷嬷你先给王爷换了鞋袜,以免雪水浸了进去,冻伤脚。”

陈妈妈应了话,依言而行。

一边朱棣换衣盥洗,一边仪华回了寝房,洗漱拆了髻,坐在妆台前,自握着发梳,有一下没一下地梳着胸前长发,兀自出神。

朱棣不知何时进了寝房,遣了婢女下去,沉默的站在旁,凝望着镜中的她。

“王爷。”唤了一声王爷,仪华放下发梳,转身看向朱棣,意有所指道:“这里就两间上房,前院一间道衍大师住着,后院一间臣妾占着,今晚委实太晚了,王爷回营也不便,得委屈王爷在软塌屈驾一晚了。”

“屈驾?若本王不以为意,执意而为…”朱棣低头看着仪华,犀利的目光直直落在她的脸上,专注的似不放过那脸上一分一毫的变化,道:“你能如何?”

仪华被他凛洌的气势迫得胸口一阵窒闷,竟隐有些透不过起来,手下意思的紧紧攥住发梳,直至发签陷入手心那丝丝疼头传来,她方涩涩一笑,道:“王爷说得极是,臣妾一切皆凭借于王爷,自不能如何。”

朱棣闻言眉头紧蹙,良久,无奈叹息一声: “你不要胡思乱想。”

仪华垂着头,咬唇不语。

“时辰不早了,你该就寝了。”朱棣俯身而来,带着强烈的男子气息笼罩下来,缓了语气道: “本王搀你过去。”

仪华仰起头,手抵着朱棣的胸膛,拒绝道: “王爷该是不会铺床,还是让了嬷嬷来吧。”

朱棣脸上神色一滞,随即唇边却噙了一丝笑容,缓缓直起身道:“合该这样,毕竟还是嬷嬷伺候的妥当。”说着就住外走,衣袖却忽被仪华拉着,他身形一刹止住,瞬时心头掠过一抹惊喜,却不及喜悦扩大,只听仪华痛苦的呻吟道:“王爷…”

“怎么了?”一听之下,朱棣猛回身,紧张问道。

仪华没有说话,望了朱棣一眼,就松了朱棣的衣袖,忽然弓着后背,双手捂着腹部。

那一眼望得朱棣心下惶然,脑中有一瞬间的空白,继而闪过仪华灰白的脸色,忙扶住她问:“怎么了,是不是要生了?”说着也不等仪华吱一声,已高声朝外喊道:“人呢?王妃要生了!”

陈妈妈率先跑了进来,见仪华那模样,也是焦急起来:“王妃这是要生了,她这坐着难受,奴婢得扶她躺着。”

朱棣一听,不由分说地将仪华打横抱起,小心翼翼的放上了床塌,却见仪华仍是一脸的白,额头满是细密密的汗珠,显然是疼痛难忍,当即回头怒目而视,凛声质问道:“怎么回事?都躺着了,为什么她还这样难受?说!”

朱棣眼中闪烁着骇人的光,仿佛吃人一般的语气,让陈妈妈惊恐的退后一步,却一个踉跄不察,咚地一声摔坐在地上。闻讯赶来的稳婆、医女见屋里情形,又看着朱棣威怒的面容,吓得一个个惶怵不已,齐刷刷地跪在地上,磕头求饶不迭。

一时间屋内哀声不绝,屋外惊慌一片。

这样不行,不能让朱棣再留着!

仪华忍住疼痛,撑着手坐起身,咬牙叫道: “王爷。”

朱棣霍然转身,不顾一地的侍人,握住仪华的双肩,双眼赤红的盯着她,一字一字不容置疑的吐出:“你不用担心,即使是九死一生,只要有我,你只有生没有死!听到没?你是我妻,你要与我走完此生,决不可以先逝!”他说完这话,竭力压抑双手的颤抖,扶住仪华重新躺了下去。

他不是华佗在世的名医,也不是权拥天下的至尊,他的话无依无据,却让她心神俱震,不禁神思恍惚了一瞬,下一瞬又被一股阵痛唤了神志。神思一明,仪华立即大喘了好几口气,忍痛向朱棣道: “道衍大师…医术高明,若想我无事…得先去找他。”

朱棣一听,仿佛如梦初醒般丢下一句“照顾好王妃”,便大步奔去前院。

少了朱棣在场,陈妈妈很快的恢复了镇定,忙从地上爬起来,掩下心中的惊慌焦虑,一派从容不迫的安排稳婆、医女、侍女她们。

等朱棣唤了道衍过来的时候,寝房内已有条不紊的忙碌起来。

怔怔地看着进进出出的侍人,朱棣就僵在那里,也不知站了多久,忽然就听见仪华的喊叫声,他脸色极其难看,死死盯着门拦口那道藏蓝布帘子,恨不得一下闯了进去。

道衍眼看朱棣似要破帘而入,从外间的椅凳上起身,走过去,双手合十道:“王爷稍安勿躁,王妃这时候才是要临盆的时辰。再说里面随时有医女传消息,一有什么不妥之处,自有贫僧与诸位良医看着。”

朱棣回头,淡谈的扫了一眼泰然处之的道衍,又从外间三名良医身上掠过,什么话也没说,就沉默的坐到了临窗的炕上。

道衍说得话不假,仪华这时候开始喊叫,才是要生产的时辰。起初阵痛的那阵子,她不敢喊出声,恐这会儿用完了劲,产道打开时反没了力气。后来实在疼得厉害了,就咬了一口白布子,双手用力抓住床柱,生生的忍住了。

这样的忍着,她神智模糊了,连痛都麻木了,只是不肯出一声儿,直至有惊喜的声音传来:“产道打开了!”,随之另一波阵痛传来,她才是再也忍不住的痛叫出声。

隆冬夜里,凄风厉厉,一声一声的传入,竟像那悲戚的哭声,呜呜不绝于耳。

整整一夜,仪华就听着送入耳际的风嚎声,什么也不知道也不去想,只记得一定不能睡去,没有听见婴孩的哭声,她不能睡!

这个意念不知道支撑了多久,在一片惊呼狂喜声中,婴孩的哭声骤然响起。

是她听错了吗?

仪华不敢相信,这样嘹亮清脆的哭声,就是她一直担心不已的孩子的声音!

“王妃,是个小郡主,看看和您就是一个模子刻出来的。”耳畔是陈妈妈饱含激动的颤抖嗓音。

仪华身心疲乏,神智却清醒的骇人.她放不下心中的担忧,撑着身上最后一丝儿力气,勉强睁开眼睛,深深凝视了一眼猩红襁褓中的女儿,即抬眸看向陈妈妈,双唇微微颤动,想要说话,喉咙却干涩的厉害,任是一声儿也没有。

陈妈妈看着眼睛一酸,想起仪华生这一胎吃的苦,终是忍不住流泪道:“王妃放心,小郡主健康无虞。”

健康无虞,她的女儿健康无虞!

在这一瞬间,长时压在仪华心头的痛苦、害怕、惊恐…一切的一切都随着“健康无虞”这四个字彻底消失,只剩一丝喜悦在心中环绕。

来不及品味这丝喜悦,亦来不及多看一眼她的女儿,巨大的黑暗向她袭来,筋疲力尽的身子越来越重,半阖的眼睫渐渐覆下。最后,在哭啼声,惊叫声、脚步声…以及朱棣暴怒而紧张的质问声中,她终于陷入了昏厥。

有惊无险的一夜,在仪华昏厥的刹那,灰蒙蒙的天空绽出晨光,已是十一月十八日的清晨,燕王嫡长女朱明降生的时日。

朱明一一这是闯进血房重地的朱棣,在确定母女两平安之后,抱着襁褓中的女儿,望着东方天际的晨曦,向着一院众人念出的名字。

焦作的那天夜里,仿佛不过昨日的事,众人想起那日的朱棣,还犹自心惊。然而时间不过一晃,便是一月过去了,仪华坐月满期,到了回府的日子。

仪华披着貉皮里红绸缎的披风,怀抱着刚满月的女儿,由陈妈妈搀扶着缓步走出院门。

“王妃,仔细脚下。”马三宝笑呵呵的站在马车旁。

仪华脚下一顿,回头望向这座住了将至一年的院落,从来这里的第一天,到七月七日七夕,再到两日前明儿的满月酒,这一幕幕影像成片的在脑中晃过。这里面有许多人,熙儿、徐增寿、道衍、陈妈妈、张昭儿…很多很多,最多的却是他。

心中一动,她不禁侧目看去,朱棣正立在她的身旁,定定的望着她,见她看过来,他面含淡笑,道:“若是不舍这里,明年又来此避暑。”

仪华默然,朱棣依旧视而不见,走上前扶着她上了马车,驾马领着浩荡的队伍,向北平城驶去。

(这月誓不断更,兔年吉祥如意。)

第二百一十八章 无妃(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