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的。”太祖重返现代的戏,交给德麟班能省很多事,孟约自然没考虑过别的戏班。眼下其实有不少戏班绕好多弯找到孟约,想求新戏,但孟约一年也就能出个一部二部的,同桑班主合作这么愉快,她这么怕麻烦的人,怎么会去自寻麻烦。

一听孟约的回话,桑班主就知道有门:“听孟姑娘的意思,新本子已有了?”

孟约点头,却不说是什么样的本子,桑班主问一声没得着答复,便也不多问,自去安排上戏。孟约则与王醴一道上楼去,跟桑班主没说,王醴却问都不需要问,孟约就主动开口:“下部戏还是讲太祖啊,这回是太祖回到早早推行机械化的五百年后。”

王醴听罢皱眉:“阿孟,朝堂上正因机械化而争论不休,这个本子是不是能再推些时间。”

他固然是在宣庆帝面前站了机械化的阵营,却也如晁光甫那样,不会明火执仗地与叶阜安他们这些维稳派真刀真枪的干起来。但王醴不希望孟约因此而泥足深陷,那委实太容易惹来麻烦加身。

《太祖秘史》都出了,孟约倒没想过触碰敏感话题会惹火上身的事,看《太祖秘史》出来,也没人揪着“打鼓人”不放,孟约便觉这应当不是什么大不了的事。但看王醴,似乎又很要紧:“可…《太祖秘史》上部是未推行机械化的五百年后呀,奇怪,竟一直相安无事。”

直到这时候,往深里想,孟约才明白过来,宣庆帝都默默干了些什么。如果不是宣庆帝帮忙遮掩,只怕“打鼓人”早在满京城的关注中掉得什么马都剩不下。

“应该是官家。”孟约说着才想起这茬还没向孟老爷和王醴透过,吕撷英和卢昆阆她也没讲,下意识觉得应该保密来着。但当着王醴的面,她又自己泄了天机,只得硬着头皮在王醴的注目下解释。

从头到尾听完前因后果,王醴也不知是该松一口气,还是该把那口气提得更高一点:“原来陛下特地点我的名,是因为阿孟。”

百思不得其解的问题,瞬间有了答案,至于是福是祸,王醴一时间也想不出个所以然来。不过,宣庆帝如此回护孟约,想来,孟约会安安稳稳,若宣庆帝对站到他阵营中的人都能如此,何愁大事不成。

王醴觉得大事可成,孟约却觉得什么事都不好了:“怎么点你了,为什么要点你,我悄悄的背着人,谁也不知道,自然不会有麻烦。可你明里站出来,那麻烦可就大了。”

机械化的滚滚车轮,是带着血前进的,留下的尽是一路血辙子。孟约一点都不希望王醴掺和进这场改革里,他们都不是主角,不是叶慎章这样,从一开始就站明方阵,浮浮沉沉,历险历难依然相安无事,并且最后抱得美人归。

但是,王醴却说:“何言麻烦,人这一生,总要做点轰轰烈烈的事,机械化乃大势所趋。虽有人坐困深井,不愿放眼看世界,但,江河流水奔向海,从不因高山巨石而止。阿孟,于我,这并非为国为民的胸襟,而是…不愿一生庸碌无为。”

这就要说王醴当年为什么出仕,自然不是什么为国为民的情怀,也不存什么文武事君王的抱负,而是想要站到高处,让该后悔的人后悔,让不该闲着没事来招惹他的人不敢来招惹。那时毕竟年少,并未曾想明白,这一切其实不过是不甘平凡平庸地活一世罢了。

孟约:“为…为什么忽然跟我说这个?”

“因想让阿孟知道,这里…”王醴指指胸口,“到底住着什么。”

住着什么?左右不会是魔鬼,孟约是自己懒,得过且过,却很敬仰肯站在历史的风口浪尖的人。只是,机械化之路十分危险,而且战局有有所变化,孟约不想王醴涉险,但又很希望他能一展所长。

“哪怕粉身碎骨吗?”

“怎么可能。”从前或许可能,但有了孟约,再没有那样的可能。

“那你一定要听我一句话。”

“什么?”

“或站高一点,或站远一点。”只有这样,才能在机械化的道路上保全自身。

适时,鼓乐响起,台下常抱云正在唱“富国先富民,强国先强兵,而今机械兴,技术最要紧…哎哟,落下别国那样多,要如何方能,迎头赶上”。

戏文仿佛在昭示着什么一般,但常抱云高古柔和的腔调一熨帖过耳朵,便轻轻松松让人专注于台上的戏。

小剧场:

常抱云自从成一派宗师,得宣庆帝赏识后,再没有班子请他,自觉请不动常抱云…

常抱云:大爷大妈,大姐大兄弟,求你们了,带我去唱戏吧,野台子都成啊!

路人甲:堂堂一代宗师,去野台子唱戏,不觉跌份吗?

常抱云:呸,一代宗师就不能去野台子唱戏了,我偏要唱,还要唱他个痛快。

桑班主:德麟班真不是野台子,谢谢。

第一二八章 打鼓人,打豉人

常抱云的戏不消说,这位最近这半年,不知多痛快,越是他觉得痛快,戏便演得愈发精彩。如王醴,起先还带着几分看戏的局外人心态,渐渐便忘了这是戏,仿佛太祖真有那样一世,仿佛是在跟随太祖去领略那五百年后的世界种种风情。

直到常抱云退台,王醴仍沉浸在那风情之中,这部戏能红绝非偶然。一则题材新鲜,二则德麟班本就是南京城有名大戏班子,三则还有宣庆帝在后边推动,最后还有常抱云令人惊艳觉醒的演出,这四点,哪一点都足够让《太祖秘史》红遍南京城。

这四条集齐之后,便不再是红遍全城,而是早已向周边扩张,此时大约已经红遍整个大明疆域。

看完戏,两人也没急着回去,而是沿着德麟班前边的街市缓缓步行。孟约走着走着,停下脚步往旁边看一眼,发现许妍和姚青在捂着嘴笑看她。那一波一波的善意,不需要细想,都知道是充满各种祝福的。

两人促狡而笑时,孟约扮个鬼脸,王醴看她时她仍旧坚持把鬼脸扮完,然后大大方方地指楼上说:“阿许你见过的,阿姚同她一样,自鹿邑时,我们常一块玩耍。说起来,师兄没有儿时玩伴吗?”

没有家人这一点,孟约是可以理解的,随便从吕撷英嘴里透出几句来,都能让人从中听出王氏一族多不是东西,至于假死的亲妈…那就更不用提了。但父母不可以选择,朋友是可以选择的呀,孟约却没见过王醴的“三五好友、一二知交”,也没听吕撷英提起过。

“自入仕后,各别天涯,难得一晤。待明年吏部大迁职,才能知道有没有能回南京的。”王醴的朋友,多是在南山书院时交的,那之前他确实没朋友。

“说到旧交…”

街角,林莠与周文和不知搞什么,两人面对面,一个在说话,一个完全神游天外。说话的是林莠,神游天外的是周文和,孟约忽然一怔,想起被她遗忘很久的剧情来。

《三醮》小说里,有这么一幕,荣意的兄长荣肃出面警告周文和“管好你的女人,不然,别怪我对个女子动手”。周文和并不知道林莠做了什么,但他也不是不了解林莠,自然知道他这个表妹有多能干,于是周文和劝林莠收手,不要招惹荣肃,荣肃不是曲曲一个林莠能对付的。

不想,这一劝,就让被撂在角落里许久的林莠找到了机会,借着这个机会——这位壮士想把周文和给睡了!

然而奶遗憾,不仅没睡到周文和,反而更加让林莠意识到,荣意是怎么样一座横亘在她和周文和之间的大山。于是,林莠因此从普通女配转成了恶毒女配,进入全程高能,怒怼男女主这艰巨且不可能完成的任务。当然,一开始她只是想怼女主的,但男主女主属于拔出萝卜带出泥的,怼了一个另一个自然会跟上来。

“那是曾上门寻你问荣氏女的林氏女?”

“嗯。”这位壮士有这位壮士的追求,这的追求源于她的出身,源于她不登上周文和这条船,便要任嫡母磋磨的命运。所以,孟约并不觉得,她应当去阻止,也许在蝴蝶翅膀扇动之后,林莠会成功登船呢,“我们走吧。”

那两位“旧交”堵在街角,孟约并不想同他们会面,便扭头选择往另一头走。逛街嘛,往哪边走不是逛,没必要掺和到麻烦死人的剧情里去,街边的小手工艺品和小吃琳琅满目,很快将孟约的注意力全吸引过去。

“诶,方才听人说,打鼓人现身了。”

孟约一听,下意识拢了拢衣襟,然后一头雾水地看王醴:“师兄,这怎么回事?”

“大约是故布疑阵。”王醴却没说,之所以故布疑阵,必是维稳派正在查打鼓人的真实身份。宣庆帝只要不玩政治,玩人心,还是真的很擅长,但王醴并不能就此安心,“我先送回去,这事恐不会这般简单。”

孟约现在很怕掉马的好么,当即点头:“你也不必送了,我和阿许阿姚一道回便是。”

“也好,我送你过去。”

孟约上楼后,与许妍姚青说几句话便陷入沉思,靠别人捂马甲,总有种不牢靠的感觉,哪怕那个人是皇帝。那问题来了,靠自己怎么把马甲捂住?显然是捂不住的,非但捂不住,还会与她的初衷——让孟老爷能安全无虞地埋头研究枢机相背离。

德麟班里,其实也只有桑班主与桑蓉知道孟约就是打鼓人,余者都当她是陈克甫先生的孙女辈。这个事先也与陈克甫先生商量过,陈克甫先生当然不在意的,还因喜欢孟约的绘本,叫尽量往他身上推。除桑班主、桑蓉与陈克甫先生,常抱云知道,剧作家也知道,不过剧作家对外也是个身份成谜的——谁能想到德麟班的专用剧作家是上任首辅!

当时宣庆帝看到时,眼珠子都快从眼眶里滚落。

孟约自己这边,连舅舅家都不知道,卢昆阆吕撷英知道,吕冰知道,但吕撷英叮嘱过她,让她别回家说。许妍姚青知道,孟老爷和王醴知道,家中的仆从只春柳知道,余的仆妇使从,是不知道孟约就是剧作人的。

这样一算,知道的人还挺多的:“怎么办啊!”

“什么怎么办?”

“打鼓人。”

“噢,说到这个,方才我们听说打鼓人现身,还在想呢…这到底怎么一回事?”

孟约叹气说:“我还想知道呢。”

“咱们先回去。”酒錧里可不是说话的地方。

一路上,孟约都在思考,快到孟园门口时,她有了点剧目,上台阶扶着门框要跨进院门时,忽然欢喜地“哈”一声说:“我有办法了。”

“什么办法?”

孟约拖着许妍姚青进画室,在空白宣纸上写下三个字“打豉人”:“抄袭打鼓人啊!”

许妍姚青:这办法可真出人意表…不过倒很像是阿孟会干的事。

要抄袭呢,就不能再寻陈克甫先生写评剧本,前首辅那里倒还是依然可以的。毕竟,那位现身时,连宣庆帝都掉眼珠子,就是不知道那位能不能换个文风,一个像自己又不完全像自己作品的文风。

#山寨是可以以假乱真的#

#没见过山寨自己的人吧,哈哈哈哈哈…#

PS:解释一下《闺门令》前因后果,下次我会注意把什么都写明白的~

孟约从一开始就没想专针对韩宜爱,她是不仅想把话题转开,还想引人反思,太祖这样近乎无敌的人,在流言面前都不能保护好自己的女儿,那么寻常人呢?所以才会有内阁的“不造谣,不传谣”,将流言蜚语扼杀于微末时,文中有讲过,《闺门令》出来之后,市井之中讲别家内闱私事的人都少了许多。

另外,《闺门令》中有个恶毒女配,喜传谣喜造谣,明明摆摆在影射前段时间瞎传谣言的韩宜爱。

以上~这里是爱么么哒~给我的小顽皮们~

第一二九章 要致富先修路,少生孩子多种树

王醴再回长平里时,天已擦黑,孟老爷也已经回到孟园,父女俩与许妍姚青方才吃过饭,仆妇便来报说王醴到了。许妍姚青思量着,与其待会儿找借口走,不如现在就找先撤,方便给有情人腾个地儿好好谈情说爱。

孟老爷自不是好闺蜜,可不会风机就走,本来嘛,他被闺女哄得正开心的时候,忽来个抢闺女的。什么好心情都烟消云散的同时,再看到孟约伸长脖子往外看,满眼期盼的样子,孟老爷杀人的心都能有。

“孟伯父,阿孟。”王醴看向孟老爷时,仍是平日的模样,但一看孟约,便不由得打从心眼里笑出来。哪怕还是平时的模样,眉梢眼角却露出不同来。

孟老爷:“大晚上的,重崖来做什么?”

一路来回奥托曼,几个月间天天在一块,王醴怎么可能领会不到孟老爷的意思,这是在说他大晚上不该出现:“白日,街市上忽闻打鼓人现身,我查访了一路,那打鼓人…并非是故布疑阵,实属冒充。乃是个落魄秀才,欲借打鼓人之名,卖文换银。有好几家戏班,已与那落魄秀才口头约好,为那几家戏班画本子。”

孟约:…

害她担心半天。

不过,这是个意外就更美好了,给她“打鼓人”的马甲又重重重重上了好几道安全锁。便是日后再有人来查,也必定陷入无穷迷雾之中,毕竟假的真不了,那位冒充冒充还行,追根究底起来,骗不过朝堂上那些人精的眼。

这位假冒的打鼓人,还给孟约提供另一个思路——不如把马甲复制个几十份,让人查这个不是,查那个还不是。再加上她还打算山寨自己,抄袭的,假冒的集齐全了,不信有人还能剥开重重洋葱皮,把她的马甲给扒出来。

孟约把自己的想法同王醴一说,王醴不由失笑:“这亦是个办法。”

孟老爷看闺女同个男人眉来眼去,笑意盈盈,简直要炸开,偏这俩人在说正经事,连赶人都不行。孟老爷这个气哟…这种气,和王醴好不好一点干系都没有,孟老爷早想明白了,凭那人再好,但凡是要同他抢闺女的,于他,都是天底下难得一见的大恶人。

“爹,科学院的蒸汽机车,到底怎么样了?”袁院士早两月养好了身体,他的家人却不许他再回科学院,袁院士年纪不小了,遭此大难,精力确实大不如前。但,袁院士惦记着孟老爷这个知音,硬是在孟老爷加科学院后,也同样回到科学院去。

加上孟老爷销假上班,孟约便想问那惹了事的火车怎么处理,问的时候,孟约其实很担心,因遭大难,火车被弃置。同时,又怕因此再出什么事,她内心矛盾得自己都不知道到底该盼着被弃还是不被弃。

“在这世上想干成什么事,多没有一帆风顺的,经此磨难,我与袁兄更想将蒸汽机车完善好,推行到整个大明。”在孟老爷看来,有好东西不用,扔着堆灰,那不是蠢。所以害怕机械,认为机械会带来矛盾的人,孟老爷都认为他们是已经脱离了人间,全上了天。

孟老爷是个曾走南闯北的商人,比朝上诸公多了些与贫寒百姓打交道的经验,所以他清楚,阶层与阶层之间的矛盾,永远不可能消失,但也没必要把把这种矛盾夸大。那些什么国将崩乱,民不聊生,纯粹是瞎扯,那些惧怕因水力织机纺机失业的工人,真正失其业的原因,压根就不是来自水力织机纺机。

工人失业,是因为他们务工的那些作坊,不肯更新机械。

第一时间全面更新机械的孟老爷对此一清二楚,孟氏的作坊,在更新机械之后,非但没有辞退过一个工人,反而还多招了许多人。若是有人说多出的布匹冲击市场,孟老爷更加想喷人一脸——再没有比孟老爷更维护市场的人,他是商人,更喜欢财如源源不绝水,从不干竭泽而渔的事。

整个世界,那么些国家,跑个远路,贩去蕃国挣大笔金银不好吗?

问题来了,路那么远多折腾,有了火车多好,也许,不需要多久,万里之遥便能一日即到,想那时只会嫌产出不够多。

当孟老爷将他心里思量已经很久的话说出来时,王醴和孟约都傻了,孟约傻是因为,她总结出了一个极其现代化的经验——要致富先修路,少生孩子多种树。

王醴傻是因为——满朝诸公争论无休的问题,在孟老爷这里,竟是完全不需要解决的。而且,他是从贫寒百姓的角度来说机械化这件事,更兼有一日万里这个诱人至极的说法,不管是谁都没有拒绝的理由,哪怕是叶阜安。

“我…恐怕写不好这奏章。”王醴虽然是科举出身,文才也很可以,但他并不了解民生事务这一块,再有他连上朝的资格都没有,自然不能在朝会上递出奏本。

孟约:“可以找杨先生帮忙写。”

王醴:“哪个杨先生。”

“前内阁首辅杨廷礼。”

王醴:…

他不过才去一趟奥托曼,几个月罢了,怎么像是去了几年一样,小甜甜认识的这都是些什么人呐。

虽然王醴略有点受不住,但他仍顶住了,点头道:“若能相请得动,自然很好。”

孟约:“那必然请得动,《闺门令》与《太祖秘史》的戏本都是杨先生写的。要不是早前半个月被撞破,我到现在还不知道,跟我磨了俩月戏本的乐呵呵老头儿是前内阁首辅。”

这下,王醴是真有点喘不过气来了,因为他只要略一想那能撞破杨阁老身份的人是谁,就觉得日后没准要受更多惊吓。看来日后,不能放孟约离他太远,也不能离太久,不然,谁知道她会干些什么,会认识些什么人。

“今日夜已深,明日再说罢,阿孟早些睡,孟伯父也早些安置。”

孟老爷点头,冲王醴挥挥手:嗯,我也得好好消化消化这惊吓。

王醴:这是您还不知道,孟约认了哪对夫妇为兄嫂,还没恭喜您,这一趟回来,您不但有了便宜儿子,还捎带有了儿媳妇和大孙子。

#王御史:求问这一趟出远门,我不在家时女朋友都认识了些什么奇奇怪怪的人,在线等,急?#

#宣庆帝:有我#

#萧皇后:有我#

#杨廷礼:有我#

#常抱云:我应该也算吧#

#太祖:敢破坏队形,楼上好狗胆#

第一三零章 不是一个人在战斗

孟约并不了解,杨廷礼是个什么样的存在,对孟约来说,杨廷礼再怎么掉马甲露出真身来,也都依然还是那个乐呵呵跟她磨戏本的老头儿。同她讲,非得讲清,教宣庆帝“人心治而国治”的正是这位前首辅,朝上诸公皆谓宣庆帝擅治人心,其实宣庆帝作为学生,在耍心眼子上,才只学到杨廷礼七成功力而已。

所以,王醴登门时,是很忐忑的,反倒是孟约,提一篮子点心,并一坛秋日才蒸好的桂花酿,无比淡定地敲门。仰园的仆从打开门见是孟约,问候一声便将门打开,将孟约迎进去,并贴心告知:“阁老在闲花亭。”

孟约熟门熟路走去,杨廷礼正自己和自己下棋,这位的棋力…孟约是看不出高低来的。早前听宣庆帝提过一句,说是“御待诏远有不如,若为棋士,乃无双国手”。

杨廷礼也并不专注下棋,见孟约来,乐呵呵瞧她,顺手就把棋盘给收了,一点不摆高深姿态。因王醴是生脸,杨廷礼还问了王醴几句话,然后便十分和气地邀孟约王醴一块坐,命人给他们上茶,见孟约提着篮子来的,笑问:“又给老夫带什么好吃的了?”

“点心是我家厨娘做的,桂花酿是我蒸的,早先在书上看到的,以酒蒸花为酒露,再复以水蒸花为花露,酒露花露合而为一便是花酿。这才揭封,还没喝过呢,特地带来给杨先品饮一番。”孟约以闪做花酿,都是酒泡花,然后花扔掉,将泡过花的酒蒸一道,要喝的时候每壶掺进去半壶山泉水。这回改了方子,不用泡,全程蒸出来的,花不直接接触酒或水,而是用蒸汽将花的香气淬练出来,这样就只有花的香,而没有花瓣的涩味。

王醴:是啊,我也没喝过…

不过孟约怎么会把王醴落下呢,自然也给他满上一盏,孟约自己是不敢喝的,她怕醉。在家醉了不要,在人家家里醉了登高唱《征服》怎么想怎么不好。

杨廷礼饮一口酒,片刻后点头称许道:“入口清冽,如饮香花。”

孟约一听,忍不住尝了一小口,果然,像把一桶花的花香瞬间吸进肺腑里一样,极香,却又不让人觉得讨厌:“就是好像酒劲大了点。”

杨廷礼倒觉得正好,连喝两盏后问孟约:“今日阿孟姑娘登门,是新绘本画得了?”

“哪有这么快,今天来寻杨先生是为机械化一事,话我说不明白,让师兄同您讲吧。”即使孟约明白“要致富先修路,少生孩子多种树”这个中心思想,也并不能很好的复核孟老爷的话。因为要让她来说,就是这句,没别的。

然而,这是不合大明国情的,毕竟那是现代人在人口快速增长的情况下说出来的。这会儿她要跟人说“少生孩子”,官府能喷她一脸唾沫星子。

至于孟老爷,本来是孟老爷同孟约一起来的,结果,袁院士大清早就到孟园,把人扯到科学院去了,孟约只好临时把王醴扯来。

杨廷礼虽已致仕,但朝堂上风雨岂能不闻,若说不关心那自然不可能:“老夫可以为此事代笔,但,阿孟姑娘,老夫的润笔之资可不便宜。”

孟约看王醴,土豪家自然不差钱,虽然在南京城里有点不够看,但润笔之资,哪怕是前任首辅的,她也自觉出得起。但,古代人普遍不爱谈钱,她怕一张口提钱,反倒让杨廷礼不肯帮忙。

见孟约看王醴,杨廷礼也笑呵呵看王醴,王醴深吸一口气上前道:“五千两。”

孟约:…

可以这样吗?真的直接谈价钱吗?五千两是不是有点贵,有这五千两,说不定能请责任首辅代笔了。

杨廷礼却点头表示满意,看王醴的视线充满“年轻人,就要这么懂事”的老怀宽慰,细细询问孟老爷的想法后,杨廷礼提出见孟老爷一面。孟老爷中午吃饭时,匆匆跑过来,将他早年在外行商看到的种种加上感想都说一遍,最后杨廷礼道:“三日后,老夫会将奏章呈往御前,回去等消息罢。”

孟约趁这工夫提了提她打算山寨自己的事,杨廷礼这回倒没说什么润笔之资,甚至不问孟约为什么要自己抄自己,只一点头便答应下来。

从仰园出来,孟约犹自不相信,疑惑道:“为何是五千两?”

王醴:“杨阁老早年对登门欲求教的士子说过一句话,‘欲求教,君有八斗才可教,君有五千两亦可教’。”

孟老爷:“真乃性情中人。”

“能拿出五千两的人不少吧。”

“当时杨阁老还不曾入内阁,待入阁时,便是五万两了。”

噢,了解了,还不是阁老的杨廷特意礼漫天要价,把求教的士子给吓走:“那你开五千两。”

“已经致仕,自然不需五万两了。”

这话好有道理!

“实则,他不欲你承情,亦不欲舍人情,不然,不会给我们提五千两的机会。”

孟老爷觉着这位杨阁老干事太地道了,如他这样的小鱼小虾最怕什么,最怕的就是欠人情,钱债好清,人情债难清。孟老爷手一挥,不仅奉上五千两,还送去一车土产,自家的布匹,孟约蒸的花酿,冰窖里还囤着不少的腊肉,自家厨娘做的耐放的点心。

三日后,久未入朝的杨廷礼自请入御前奏对,宣庆帝自然应许。自杨廷礼在内阁首辅任上致仕,从未上请入御前奏对,是以朝上诸公,皆抱几分好奇心。

待到杨廷礼献上奏章,并自陈奏章内容,且不说维稳派如何,只说改革派。

宣庆帝想:这回老师不但没拆我台,还替我站台?感动死人了!

晁光甫想:这老狐狸八成早已胸有成竹,特特待朝堂上快打出脑浆子,才将奏章递上,真是个…老混帐。

不管改革派怎么满心感动的同时,又满心不敢置信,杨廷礼的奏章都将他们从水深火热中拯救出来,并指给他们一条康庄大道。

叶阜安眼见一面倒,自然不会坐视,也不必旁人,他自己站出来,逐条逐条提出置疑。

杨廷礼岂是叶阜安能问得住的,他这三天可不是在家闭门造车,而是特地为这奏章乘车去了南京周边各个以种桑养蚕织丝纺绸为生的农家。哪怕叶阜安是有切身体会,却终不如杨廷礼的眼光,孟老爷的经历。

此刻,杨廷礼可不是一个人在战斗,还有走南闯北行商二十余年,不但什么都见,还什么都吃过的孟老爷在幕后呐。

第一三一章 半夜都要笑醒

有赖于孟约到底没忍住,把“要致富先修路”这五字真言祭出来,朝堂上接连几天,都在就“修路”这件百年大计作种种争辩。想当年太祖多么无敌,路也不是他说修就能修,想在哪修就在哪修的。

古人动土乃是极大一件事,开山炸石更是大事,动土需祭天地,开山炸石需祭山河。还不是哪条河哪座山都能动的,当年太祖被闹得很烦,偏偏钦天监死活顶着压力把太祖怼回去。太祖拿他们没办法,直到后期才琢磨出让道士都去搞各种研究,把易学家玄学家都歪楼成数学家物理学家哲学家的主意,就这样,如今的道教中玄学易学也依然盛行。

不过,比起社会矛盾,这显然是个要小得多的问题。

这奏章,杨廷礼没有居功,在宣庆帝询问时,杨廷礼将功劳都安在孟老爷头上:“陛下,依我看来,那委实是个有大才的,并不拘泥于机械方面。先贤道不拘一格降人才,即堪当大用,不妨好生栽培。虽眼下机械化更需要孟助教,但总有能跳出来的时候。”

宣庆帝点头:“此事却让我想起太祖昔年一句话,道是唯有实地践行方出真知,老师,积年难题,却为孟助教一语道破,莫非国朝取士仍有不足之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