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前都没听说尚书府的二小姐有多么了不起,倒是李敏的姐姐和妹妹,都是扬名在外。

是曾经听说,李华和李莹,与李敏不是一个母亲所生。现在尚书府的夫人王氏,是从姨娘的身份抬起来的。

如此说法,李敏的身份,本来都应该比李华和李莹高的。

章氏脑子里转急转弯的时候,老嬷嬷双手捧着十两黄金恭恭敬敬地走了进来。徐掌柜代李敏点过数目没错,带了伙计到前面药柜那里抓药。老嬷嬷跟随过去,看着他们拿药,再付药费。

一盅茶的时间过去了。

几包药打好了包,老嬷嬷进来,对章氏点了头:“药费是比永芝堂的便宜多了,不及对方的一半。”

章氏见李敏一点都没有诓她,心里反倒生出些惭愧,瞧之前自己一直对李敏存有猜疑。

再次拜谢之后,这对主仆要打道回府。

李敏让徐掌柜送她们走,同时,不忘对章氏再叮嘱一句:“补的东西暂时都不要吃了,对你身体没有益处。若真是口馋,煲点五谷,比如黑米、小米、黑豆都可以,当粥喝。”

这句话让章氏心里头暖暖的,少有大夫能关心到病人的日常起居。

上了马车之后,章氏想了想,与老嬷嬷说:“上回,我娘家,说是我大伯母身体不大好。”

“是曾听说,如今大太太不知道怎么样了。”老嬷嬷答,“但是奴婢想,应该只是小毛病,如果真的是不太好的话,府上应该早让人到夫人您这儿透气了。”

章氏的大伯母,恰是皇后娘娘的亲生母亲卢氏。

哪个富贵家里的太太,身体会没有一点那点的小毛病,平常家里问候时略有提及,是礼节。老嬷嬷很快听出了章氏的另一层意思,说:“一年一度大太太家里的百花宴是要开了。要不,请李大夫赴宴,给大太太瞧瞧。小毛病不治好归宗让人不太放心。”

这话正合章氏的心意。想如果帮李敏捂这个秘密难免东窗事发让人诟病,还不如,趁机帮李敏正名。拖越来越多人下水,把皇后娘娘的母亲一并都拖下水了。到时候,怕也是没有人敢说她章氏请个病痨鬼给自己看病。

章氏用帕子捂了捂嘴:“这事就这么办吧。不用太快声张出去。到时候,你发个请帖给李大夫,说是请她到府上给人看病即可。老爷那头,我回头找个时间和他说说。”

“奴婢知道了。”老嬷嬷点头答应。

雨势小了些。永芝堂的伙计拿扫条出来门口清扫积水,抬头望过去,见对面徐氏药堂门前一辆大马车离开。那个伙计顿时晶亮地睁了睁眼睛,转回身,一溜小跑进了药堂里面杨洛宁休息的地方。

“杨大夫,不知是不是小的看错了,看很像是都察院辛大人家的马车,是从对面徐氏药堂离开。”

杨洛宁猛的睁开眼,坐了起来:“你说谁?谁去徐氏药堂了?”

伙计仔细道来自己所看的。

杨洛宁心头被泼了盆凉水,哗啦啦的,比外面下的雨更大,让他身子都打起了抖。

砸了?

他的神医招牌砸了?

这几天,他给章氏开的药本该服用完了,可是,章氏一直没有再让人来请他过去看病。他心里早就犯了嘀咕。碍着自己高贵的神医招牌,又不好派人去章氏府上询问。早知道真的是有人从中作梗想砸他杨洛宁的招牌——

无论是谁都好,敢在京师里对他这个永芝堂的神医做出这样的事!等着!

“之前,不是让你们都随时随刻盯着徐氏吗?”杨洛宁伸出腿踹在小药童身上,“等人家事情都办完了,生意都被人抢了,你们才给我报信,你们脑子是猪脑子吗?”

“我们哪敢!”几个伙计药童哀嚎着,对杨洛宁说,“我们天天都看着的。只是,原来徐氏药堂面前停的那辆大马车好像是外地来的,我们也就没有留意。不知道什么时候变成了辛大人家的马车。”

不止一个病人了?!

杨洛宁煞然一惊!看来,这个徐氏药堂里是出了位医术可以的大夫,否则,不会生意络绎不绝,越来越多的客户上门求医。

据杨洛宁知道的是,对面那家小药堂都不知道没落多少年了,自从他杨洛宁十年前来到永芝堂开始,徐氏药堂就是默默无闻没有生意的,徐掌柜到外面招揽名医,没有一个大夫愿意去。

大夫在不在一家药堂坐堂,不仅仅是看药堂出的聘金多少,还要看药堂的名气能不能给他招揽来更多的贵客,这才是赚钱和扬名的大头。所以,徐掌柜出的聘金再多,也都无济于事,谁让徐氏药堂默默无闻。

什么大夫愿意在徐氏药堂坐堂?貌似,他没有听说过京师里哪位名医被徐掌柜挖角。

杨洛宁的脑海里,忽然闪现过那日在他药堂面前用白芨给小孩子止血的女子。

有点熟悉的面孔,究竟是在哪儿见过?

徐氏药堂的小后院,李敏看着雨势渐小,章氏走了,屏风后躲着的三人走回到前面坐在榻上喝茶,不知道要待到何时。

念夏直跺脚:这个大叔有完没完?

李敏只得安抚小丫鬟,回头问大叔:“请问大叔此次进入京师,是落住在哪家客栈?”

怎知道这三个人貌似刚在屏风后面都商量好了,是要赖在她这儿了。公孙良生抬起袖口掩住眼角,貌似几分可怜相说:“不瞒二小姐,我家祝公子那腿伤一直未好,夜晚疼痛难耐,结果,住到哪儿都好,都被人传言为鬼缠身。所以,我们如今是没有的地方睡了。”

【40】圣旨到了

这么可怜?!

李敏皱了眉头,最讨厌有人歧视病患了。想她作为一个病痨鬼不也一样,被尚书府上上下下歧视。

“我让徐掌柜在这里收拾间厢房,如果祝公子不嫌弃,先在这儿住下。”

朱隶等三个人在心里面喊“耶!”。

念夏尾随在李敏身后规劝:“小姐,如此安排,恐怕会是不妥——”

李敏大体知道她想说些什么话,不外乎是无故收留陌生人,容易遭人误解等词语。可她李敏的考虑不是这样的。留病人住在这,一个是或许对方真的是没有地方住,另一个是,她李敏想尝试建立像现代医院那样收留需要留观病人的地方。

摆手拦了小丫鬟说话,李敏道:“我自有我的考虑。他伤一好,我不会让他继续留在这。”

念夏还是以为李敏好心过头了,那个大叔分明是想赖在这里的好不好。

话说,这个大叔哪儿来的人,赖她小姐做啥?

她小姐没钱没势的,又是订给人家当了妻子的。对了,刚好拿小姐隶王妃的身份吓唬吓唬人,让那个大叔知难而退。

念夏脑筋一转,趁李敏不注意,溜了回去。

朱隶三个,看着她进来两手叉腰很有气势地对朱隶说话。

“我告诉你,祝公子,你不要癞蛤蟆想吃天鹅肉了。我家小姐是订了亲的,我家小姐的夫家,更不是谁都能得罪起的。”

“谁?”朱隶的唇角衔起一抹淡淡的微笑,几分幽深。

念夏没看出他笑意,瞪了瞪眼说:“护国公府你没听说吗?”

“你说护国公?”

“是,护国公是一等国公府,皇帝的皇亲国戚。护国公人高两丈,像魔鬼一样,你不会怕?”

伏燕只差没有被这个小丫鬟形容他们主子是魔鬼时又惊又怕的表情笑死了。

这个小丫鬟谈论护国公,却不知道护国公在她面前。

原来人家外面都是这样传他的,说他是魔鬼。朱隶摸了摸大胡子,笑意更幽深了几许,想着刚好通过这个小丫鬟的口探一下李敏怎么想的:“护国公像魔鬼,你家小姐嫁给护国公她不觉得害怕吗?”

害怕?要是护国公活着可能会害怕,死了有什么可怕的。念夏替李敏这样想着,说:“我家小姐怕不怕护国公,关你什么事。”

朱隶深深地看了她眼:“我看,二小姐不怕是由于护国公死了的缘故。”

“你——你怎么知道护国公死了?”说溜了嘴巴,念夏拿手用力捂住嘴。

“不要问我怎么知道的。但是,你家的小姐要嫁给已经死了的人,难道你不疼惜?你情愿她嫁给一个死了的想人?”

“当,当然不是了!”念夏激动地说,“二小姐是多好的人,都是被夫人和三小姐陷害的。若不是三小姐勾引璃王,如今,嫁给璃王的人应该是二小姐而不是三小姐。”

原来如此。这个尚书府里头李敏几乎是孤身一人,为谁都可以欺负的对象。

“奴婢本来还想,老太太来了会为二小姐主持公道,结果,老太太和夫人老爷一样,只疼三小姐,不把二小姐当尚书府的嫡女看。最可恨的是三小姐,明知道能拯救二小姐脱离水深火热的只有璃王了。她落井下石,勾引璃王,把我们二小姐推进火坑,还口口声声说自己可怜,要我们二小姐成全她和璃王!”

朱隶的目光望到了窗外,外面的雨淅淅沥沥,飘渺如斯,而李敏见雨点不见几点,也就没有撑伞,徒步走去后院里的药材房看药材。她灰白的身影在雨中像是孤零零的一朵花,随风飘零,经念夏口里道出的真相,未免不是令人更为欣叹。

该说李敏不幸吗?

生母早逝,父亲不爱,继母和姐妹视她为眼中钉,处处刁难。

阴差阳错,她没能嫁给璃王,而是要嫁给他朱隶。

“你说,你们二小姐喜欢璃王?”

朱隶的声音低沉地问。公孙良生和伏燕都提起了心头。

念夏对此不敢承认是的。因为李敏以前是,但是,后来却好像不是了。再说璃王那人算什么好东西,小姐说的没错,嫁给璃王这种人渣还不如嫁个死人不会被气死。

“璃王背信弃义,二小姐才不会贪恋这种人!”

朱隶的眼神里掀起一道巨澜:她和他一样,想的一样!

如果她还真贪婪璃王,他朱隶大可不必勉强她。但是,她这样做无疑会降低她的品味,结果,正如他所期待的,她是个爱憎分明的女子,一个爽快的女子。

感情这种事儿,当断则断。

他懂,他希望她也懂,而她真的懂。

她没了璃王不需要担心,他朱隶和护国公府会比璃王强千百倍,护她一生。

朱隶笑了,打从心底里的高兴,恨不得快点将她娶回家。

皇帝这一谱乱点鸳鸯,想必皇上自己都绝对想不到,反而衬了他朱隶的心意。

念夏听见他突然笑,被他吓的半死:“你笑什么?”

“我笑,是你的二小姐会找到好归宿的,你不用担心。”朱隶抓起身边的茶盅,悠悠地喝了口茶。

念夏被他瞬间拿茶喝茶的动作吸引住了,他的手指白皙修长,美若一朵百合,优雅的举止好像天生俱来,不需任何雕饰,像,像她小姐,一样的遮不住的光芒。

这个大叔是什么人?

念夏第一次,突然感到了一股畏惧。

徐掌柜依照李敏的命令让人收拾好了一间厢房,走进来,看见念夏愣着,轻咳了一声。念夏急忙转身走了出去。徐掌柜对朱隶他们三个却是从来不敢怠慢的,深深鞠躬行了个礼,说了厢房的事,再轻言了一句:“外面有个人,貌似是来找祝公子的,在门口坐着。”

应该是他们派去皇宫打探回来报信的。公孙良生看着徐掌柜平平庸庸的五官,只觉这个人不像外表那般平庸,至少是个精明人。朱隶也是如此想法。

伏燕转身疾奔出去,不久接到信儿回来在朱隶耳边耳语:圣旨到了。

【41】她父亲这个正人君子

孙皇后办事,是比他们预想中更快,不知道李华或是谁,给了孙皇后多少好处,明明这事儿,和皇后也没有多大关系。

朱隶眼中眸光微转,轻轻示意幕僚。公孙良生让伏燕留在这儿,自己出去亲自给朱隶张罗婚事事宜了。

尚书府接到了皇宫里发来的圣旨。

李大同在单位里没有回来,由老太太带着王氏,跪下接过了宫里公公手里的皇旨。两人叩头答谢皇恩。

公公转达宫里的旨意说:“皇上和皇后娘娘,都十分关心这桩婚事,认为是天作之合。另一道圣旨已经发去国公府了,你们尚书府,赶紧给二小姐操办嫁妆,皇上和娘娘都希望你们能把这事办妥当了,国公府是皇上的皇叔,不可以轻慢。”

老太太和王氏一听,这个是一边欢喜,一边忧愁。

欢喜的是,家里的病痨鬼送出去了,家里少了晦气,而且,避免了李莹到国公府当寡妇,李家未来有人嫁进皇室有了二层保障。忧愁的是,李敏的嫁妆,由于嫁去的是护国公府,皇上也说了,不能拂扫了国公府的面子,否则护国公府追究起责任,皇上怕是要再怪罪到尚书府头上。

想到要给李敏的嫁妆里添银子,王氏感觉是在自己身上割肉,怎么舍得。

老太太不是不知道她想法,让人送了宫里的公公走后,先警告王氏:“舍不得孩子套不住狼。”

“老太太,可是,您知道的,咋们这府里,也并不算是很阔绰。老爷月俸只足以应付同事之间的应酬,而家里的庄子,今年收成不好,入不敷出,布庄的收入也不怎样。余下敏儿母亲留下的药堂——”

“不是说那两家药堂都是做的亏本生意。”

“再不济,药堂都是能赚点银子。”王氏这样说,无非是想让老太太明白,上次李敏要回去两家药堂,已经很不错了,不需要他们再锦上添花。

老太太坐了下来,手指把几颗佛珠捻了捻,道:“看敏儿回来再怎么说。”

王氏一听冷笑:怎么,做长辈的,还需要听小辈的话?圣旨都下来了,李敏敢不嫁抗旨?

“老太太,儿媳妇是想不明白了,这是为何?”

“如果敏儿嫁了过去,说我们府里不止这点东西,在护国公府说漏了嘴,你觉得护国公府能善罢甘休吗?”老太太这话,分明是不信王氏刚才所说的尚书府里的家产只这么一点东西,老太太不是心里半点谱都没有的。

王氏收了声音,坐下。

主要是看李敏知不知道尚书府里有多少资产,不过,谅这个丫头也不可能知道。在尚书府里这么多年,李敏一直像个傻子并不贪财,又怎会去打探家里的资产。

李敏在徐氏药堂里,看着几个药童把没有晒干的地黄放在筛子上面。地黄的基本功效是清热凉血。

在明代以前,临床大夫用地黄,没有熟地,只有干地黄和生地黄之分。生是指没有晒干的地黄,干的,是指晒干的。

其实,这两者的功效是差不多的。

熟地,李敏问了下,这里的药童不知道什么叫做熟地黄。

李敏回想起自己刚给章氏开的方子里面,本想用熟地,后来多了个心眼,因为朝代不同,有些药材不一定这个年代有。现在,被她料中了。

熟地其实,和生地一样,都是地黄的加工品。不一样的是,经过九蒸九晒过后出来的熟地黄,主要功效不是和生地一样是凉血而是补血了。

熟地这个东西,在很多方子都是很重要的药材,尤其用在妇科病上。李敏回头,必须马上和徐掌柜说说,在自己药堂里将熟地做出来。

时间过的很快,没过多久,天快傍晚了。

王德胜赶着马车过来,接她回尚书府。

念夏扶她上了马车。李敏让念夏帮着驾驭马车,让王德胜进来回话。

这段时间,王德胜是被她派去调查尚书府在京师及各地拥有的财产数目。王德胜这个人,李敏从穿来的那一天开始,就知道是个最可靠的人,比念夏还要可靠。所以,最重要的事都是派了他去办。本来王德胜对于要离开她身边不太情愿,生怕她没有他会受人欺负。李敏好说歹说才把他劝走。

“二小姐。”王德胜在马车里向李敏抱了拳,说,“都勘察明白了。”

“把大致的数目都给我说一下。”李敏在车上顺道整整衣服上的皱褶,拿帕子擦了擦裙角的泥污。

王德胜看她在他不在这几天,貌似过的不错,心情挺好,心里也就踏实了,禀道:“尚书府在京师,及他处,共有宅邸六处。”

哎?

尚书府不是只有一间大宅院吗?所有人都住在京师。怎么到了他处还有宅院?

李敏抬眸,只要与王德胜对上一个眼神,即明了。

王德胜点点头:“这事儿,连如今的夫人都不知情。”

李敏几乎是快笑出声来了,这算不算是她抓住了自己父亲的软肋。

她父亲,这个正人君子,做的真是风流快活,不止京师,大江南北都有红颜知己。

李敏忍了忍笑,咱不能操之过急了,先探清楚了京师里有哪些财产可以让王氏吐血的。

“你说说,除了那块地,还有些什么值得我去拿的?”李敏问。

王德胜益发感觉到她现在完全是变了个人,若是以前的李敏,懦弱不敢是一回事,而且观念陈旧,把对自己父亲母亲长辈做出这种抢财产的事称之为大逆不道。其实,哪家不抢财产的。

“二小姐终于想通了。”王德胜为她感到欣慰,同时一丝担忧,希望她这不是因为遭受到太大的打击才变成了另一个人。

李敏道:“人不为己天诛地灭。我若有改变,也绝对是变好的。知道你和念夏是我好,放心,我绝对不让你们为我失望。”

“是!”王德胜响亮答应,接着把自己调查所知的结果一五一十报告给她,“老爷是将京师里的庄子铺子,全部都交给了夫人打理。夫人把这些当成是自己的财物,是不可能对这些庄子铺子的生意置之不理。”

【42】不拿白不拿

“银两赚的多?”

“多。光西城门一个布庄,一年夫人自己从中收入囊中的数目应该不比老爷的年薪少。”

继母很会做生意是好事,让她李敏有机会拿现成的。

马车到了尚书府大门,李敏下车时,见到几个轿夫抬着李大同从衙门回来的轿子正要离开,看来,她父亲是刚刚回来。

管家迈过门槛,冲她拱手:“二小姐,老太太有请。”

“什么事?”

“今日,宫里头的公公来过了。”

这宫里的人好闲,三天两头往他们尚书府里跑。

早上召见的时候,皇上和皇后貌似对李莹比较关心,结果,圣旨却都指到她李敏头上。

李敏拂了袖子,走到大堂。

李大同刚刚坐下,王氏让竹音给他上杯茶。

竹音端了杯花果茶过去,娇滴滴地喊了声:“老爷请喝茶。”

李大同笑眯起眼睛接过茶盅。王氏轻咳一声嗓子。

李敏看着这一幕迈过了门槛,是想:继母究竟是知道,还是装作不知道?

“给二小姐上杯茶。”老太太吩咐。

竹音看了看王氏的脸色,王氏点了点头。她正要走出门时,李敏伸手拦住了她:“不用了。”

几个长辈的面色瞬间有了一丝尴尬。

李敏分别行了礼,问:“听说老太太找我,不知是为何事?”

老太太端正身子,表情严肃:“今日宫里来了消息,要求你与护国公十日内完婚,我和你父母,正准备商量给你操办嫁妆。你在一旁听着,有什么疑问可以说出来。”

也就是说,过时不候。

要是她李敏之前对尚书府里自己可以带走的财物没有做过调查,今儿可能全坑在这了。家里人这是为了准备给她打个措手不及。

“请老太太说,敏儿在旁听着。”

听这话,她还真打算认真听。能听出什么吗?

王氏冷冰冰的目光扫过李敏的脸。

老太太一样几分疑惑,闭上眼捻动手里的佛珠:“听你母亲怎么说吧,这个家,都是你母亲在操持。”

“嗯。”李大同赞同。

王氏起来,向老太太福了福身:“老太太,老爷,这府里有多少财物,在当年老太太和老爷在把财物交给妾身打理时,都有对过数的。”随之,王氏接过竹音递来的账本,假惺惺地翻开:“去年年底至今,府里的布庄,收支只能勉强维持平衡。”

李敏咳咳,重重咳了两声。

王氏皱紧眉头。老太太睁开眼:“怎么了?”

“敏儿听母亲刚才那话,有几分疑问。”

“疑问?”

“是的。如果敏儿没有弄错,这府里的布庄,一共三家,两家在西城区紧挨着,一家在东城区。西城区的那两家相当于一家,敏儿昨儿刚好有空,和人家一齐过去瞧了瞧。”

王氏立马瞪了眼:什么叫有空去瞧一瞧?

李敏才不管她什么眼神,刚好给老太太上一课,素知道老太太喜欢二门不迈,可能并不知道家里的生意做成怎样,清清嗓子继续说:“母亲不需惊讶,敏儿是听朋友说,咋们尚书府的布庄瑞祥轩名声在外,如果敏儿作为尚书府的二小姐都不知道家里的布庄如何,只怕被人笑话了去,还要怨上母亲在敏儿出嫁之前并未教过敏儿如何打理家中财务。”

王氏哼了一声,视线锐利几分。

“怎么说?”老太太却已经是被李敏的话吊起了胃口,因为刚才,王氏才私下和她透过气和她哭穷,莫非王氏是糊弄她。

如果王氏糊弄她,这里头文章就大了。

王氏有了一丝紧张,站起来:“老太太,敏儿只是去布庄的门面看看,根本不知布庄的底细。”

“是,女儿是不知布庄的底细,但是,布庄门庭若市,十几辆大马车,不算上轿子,堵在布庄门口,这个是京师的人都有目共睹的。而且,昨天,詹事府夫人,一拿从瑞祥轩拿走了三十匹绢布棉布,说是要给全家做衣服。敏儿听街上的百姓说,天天有人从瑞祥轩拿上百匹布,这三十匹的数目不算多。如果老太太不信,不如明儿亲自去望一眼,或是问问詹事府夫人。敏儿是不是说谎,老太太心里就有数了。”

王氏的眼珠瞪到像铜铃大。

老太太看向了王氏:“敏儿这话当真吗?”

李大同不知何时也放下了茶盅,只等王氏回话。王氏每年打理庄子铺子的账本递给他时,都不是这样说的。

“回老太太。”王氏站起,微低头,“布庄或许来客多,但做的多是熟客,利润偏低,因为客人大都是老爷的友人,算账不能算的太清。”

“什么?”可惜,王氏这话李大同并不买账,“你给我说说,谁,我朋友里面谁赊我们布庄银两了?”

李大同怎么可能不爱钱,王氏这话是搬了石头砸自己的脚。

王氏吸口气,抬眼看到李敏坐在那儿一身轻松,想必李敏都能想到了李大同的反应,是她糊涂,忽然忘了这回事儿。

“老爷,妾身回头,把账本给老爷仔细过目。今日主要是商量给敏儿置办嫁妆。”

王氏这是为了迅速转移视线。

李敏点点头:“老太太,父亲,母亲此话未假,既然说府里布庄经营不善,入不敷出,不如给敏儿带过去护国公府吧,瑞祥轩利润低,但是名气大,装装门面也好,想必护国公府知道敏儿将瑞祥轩带过去,感觉有脸。护国公府高兴,皇上有脸,尚书府尽了忠义,敏儿尽了孝义,十全十美。敏儿想不出众位有反对的理由。”

王氏听完李敏这番话,只怕没当场吐出一口鲜血。

老太太和李大同只要看到王氏那张青白的脸色,都深觉这事儿不对了。莫非,以前真的是王氏自己弄假账,坑了自己家人,中饱私囊,若真是如此——

砰。

老太太拍了桌子。

王氏身子一个打抖。

李大同连忙抓住老太太的手:这会儿不是闹内讧的时候。眼看布庄都要送给护国公府了。

老太太忍了忍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