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会儿,这把刀,终于是悬落在景阳宫的主子头上了。

淑妃的命运,是否会落到了容妃一样的下场,八成可想而知。

屋里跪着的一大帮宫女奴才,一个个耷拉着脑袋,仿佛等着被宰的鸡鸭鹅。主子一有事的话,他们这些人,八成跟着命都不好了。接下来,如果皇帝想清算的话,他们一个都逃不掉。

淑妃挺了挺腰身,大概是想着事到如今,也只好如此了,刚要随王公公出门。

那头,李敏站在了暖阁门口,看着他们两个,突然做声说:“娘娘不必担忧。臣妾刚才看过了,小主子这个伤不重,不拿针线缝合,用点土药,虽然愈合时间比较长些,但是,只要照顾得好,没有感染的话,是能自己愈合的,结疤之后注意不要抓挠,应该是能恢复到以前,不会留疤。”

一段话,很显然给这个死气沉沉的屋子里面突然注入了一线生机。有人开始啜泣,是为淑妃和自己喜极而泣,而不是像刚才悲望到连哭都哭不出来了。

王公公眸子里慢慢闪过一道浮光:“隶王妃所指的土药,莫非是上次给十六爷治病用的那药。”

“是,那药足矣了。”李敏道。

王公公随之,冲淑妃一个拱手,有恭喜淑妃的意思,说道:“那么,奴才这就回去御书房回禀皇上。如果,皇上再找淑妃娘娘,奴才再过来一趟景阳宫就是了。”

这就是宫里的老人了,对谁都会卖几分面子。

淑妃赶紧道:“有劳公公了。”

接着,由朱公公亲自把王公公送了出去。王公公出门的时候,还边走边说:“淑妃娘娘这宫里,看来是来了个贵人。”

含义有多深,没人知道。

要说回明公主这样没有破相,真的是可喜可贺的一件事。想必,此事马上可以以大化小,小事化无。这就太小看皇宫里的人的本事了。

只听说那吴修容,在景阳宫出事以后,可没有淑妃幸运,马上被皇帝召了去。皇帝对其连句斥骂都懒得发,直接让吴修容跪在冰天雪地的院子里了。

这一跪,听说皇帝是让人剥了吴修容身上的厚衣服让其跪的。吴修容被这么一冻,听说没有到半夜的时候,直接命只剩下半条了。

女儿做的错事,母亲要来顶罪。这是万古不化的定律。

李敏和李老,这半日一夜,如此待在了淑妃宫里,暂时哪儿都去不了。

两个人单独用饭的时候,因为淑妃根本都没有心情也不敢招待他们。李敏看着爷爷扒着白饭没有吃菜的心思,亲手拿筷子给爷爷碗里夹了一块东坡肉,说:“皇宫里这地方,虽然样样不合人心意,唯有这个吃的美食,挺多的。皇上爱吃,找遍了大江南北的美食,让御膳房的人学着做。做出来的东西,可谓是天下的美食都可以在皇宫里找见。”

李老心知孙女这话是安慰自己。老人家,这初来古代,哪儿见过这样折腾孩子利用孩子的事儿,心头肯定揪成一把去了。

想着这皇宫里,哪怕是小主子,都是不得了。

李老悄声对孙女说:“你看,这个九公主,会不会挨罚?”

九公主会挨罚?吴修容都跪了。九公主挨什么罚?

“这个,根本就不合情理!”李老掷地有声,“小孩子有错的话,当然,抚育小孩子的大人有一份责任要担当,但是,孩子有错也得纠正,不是吗?”

看来,爷爷这是还看不懂这个皇宫里都是卖的什么药。

李敏说:“皇宫里,像九公主这个年纪,是不会挨罚的,罚了也没有用。因此,这个年纪的孩子,都是各自捂着的,尽可能不让别人接触到,否则,就如今日一样,纯粹被人利用的了。要说这事儿有错的话,像皇后说的,最开始的错,还真是吴修容的错。她没有管理好孩子,让人有了可乘之机。也可以说,吴修容当初,弄错了主子。”

“啥?”李老睁一下眼。

“九公主当初染病,也就是那场病,让九公主离开了吴修容。这场病是在太后的宫里染上的。”

这意思是说的再明白不过了。吴修容去讨好太后,结果,搞砸了。因为,后来皇帝的气,都是对着太后发的了。

那么,皇后一样讨好太后,为什么不遭罚?

皇后和吴修容肯定不一样的了。吴修容那叫做自作主张,皇后只能叫做听人行事。

春秀宫中,同样的暖阁,却是和淑妃不同,里头供奉的是另一个小主子。不过,在淑妃宫里大闹天宫的那位小主子,回到这边的暖阁以后,完全成了另外一幅样子,垂头丧气的,坐在炕上说话都不敢说。

珠帘隔开暖阁与花厅,听见外面的脚步声象征着某位男人进了屋里。如意更如同惊弓之鸟,躲到了角落里,抓住炕上的被头瑟瑟发抖。

外面,皇后的声音依稀传了进来:“臣妾参见皇上。”

“皇后起身吧。”万历爷淡淡地说,貌似心情不是很好。

皇后咬文嚼字:“皇上未用晚膳吧?臣妾给皇上安排了鹧鸪汤,清补不过火。”

“哼。”万历爷突然拂袖。

皇后低头:“皇上这是恼了谁来着?公主年纪小,不懂事,确实是母亲教导无方。皇上这不是出了气吗?”

“朕问你一句,什么叫做,你这里的茶,都是太后赐的,因此不合朕的心意了?”

皇后仿佛大惊失色,诚然跪了下来主动招供:“皇上,臣妾那是一时口误,臣妾承认,臣妾心胸狭窄,一时的妒心以至于口不择言。”

说自己妒忌,好过说皇上对母亲不孝。

皇后很清楚这个分寸。再说,女人妒忌女人,这不是常事吗?认了又何妨,反正,皇帝听了更高兴,那么多女人为自己争风吃醋的,证明他作为男性魅力十足。

万历爷嘴里再哼的那一声,明显轻了许多,不说话。

皇后让人端来了鹧鸪汤,亲自捧着送到皇帝面前让皇帝品尝,接着,轻声说:“听说回明公主脸上的伤也不重,到底是隶王妃在那儿。”

“你都见到了?”皇帝问。

“是的,臣妾都看见了。臣妾以为,隶王妃和淑贵妃之间的情谊,果然是,他人都猜不到的。皇上,何不让淑贵妃拉拢隶王妃,再把隶王引诱回到京师里来?”皇后说完这话,俨然是在小心翼翼地瞄着皇帝的脸色。

万历爷一勺一勺,像是舀着碗里的汤,眉头轻轻地微皱着,不知道是讨厌这汤还是对皇后这句话有意见。终于叹出一口长气,像很是感慨地说:“到底,朕是宠着她的,难为你妒忌于她?让隶王妃来到她宫里,是朕的主意,你不需想多了。”

“臣妾都知道的。但是,皇上,臣妾有句话不知道该不该说。”

“说。”

“皇上,如果你真是宠着她,可真的不能像对待华贵人和容妃那样了。”

万历爷的嘴角仿佛勾起了一抹弧度:“皇后这话,可是怜悯宫中的姊妹?”

“皇上,那些人,都是宫中与臣妾相伴许久的人了,在一起习惯了,见到有些不见了,臣妾这个心头未免不是难受。当然,臣妾知道,那都是因为,她们不能承受皇上的厚爱,做错了事情,辜负了皇上,是罪有应得。”

“皇后这份怜悯苍生的心思,这份光明正义的心思,朕都看在眼里,实乃欣慰。太子有这样一位母亲,朕放心了。”

皇后低着头,很是谦虚的样子。

万历爷端起汤,就着碗口喝了一口,道:“嗯,味道很好。”

这好像,才是让皇后最高兴的事。

到晚上打更入夜的时候,淑妃好像才缓过了气来。

李敏刚要在这边的房里躺下休息的时候,姑姑过来说话了,说是淑妃让她过去一趟。

整理了下衣服,李敏一个人走了过去淑妃的房里。

淑妃在暖阁接见了她,身边,只有回明躺着的小摇篮,其余人都退了出去。

回明公主的伤口敷上了一层土,止血用的,看来效果很好。小脸蛋受到惊吓,有些白白的,偶尔红红的。担心小主子受伤之后受风了,那些宫女给回明多盖了一层被子,导致小娃脸上汗滴滴的。

淑妃拿帕子亲自给娃儿脸上擦汗,偶尔拿手背探下孩子体温,感觉还好,但是,明显这颗心没有完全放下。这也是她为什么找来李敏的原因。

“隶王妃,坐吧,在本宫这里不需要客气的。”淑妃说。

李敏挺着肚子,在早上因为这里发生的事,早就站了许久,腿有些受不住。没有婉拒,李敏坐了下来。

淑妃看着她隆起的肚子,像是一丝羡慕地问:“孩子闹的厉害吗?记得本宫当年和你见面时,你的孩子都没有这么大。”

“孩子都会长大的,小公主也一样。”李敏说。

“是啊。可是,孩子还小的时候,自己保护自己都办不到,总得长辈护着,你说是不是,隶王妃?今日发生的事儿,你都亲眼看见了,如果长辈没有能力,遭罪的是孩子。”

对于淑妃这话,李敏肯定不会说不是。不要说古代,在现代也一样。孩子年纪小,什么都不懂,身体的自卫能力也差,当然得由大人保护着了。

淑妃把目光落回小公主的脸上,像是自言自语地说:“隶王妃,本宫知道,自己亏欠了隶王妃许多人情。如今,本宫再请求隶王妃帮本宫任何事情,有些不合情理。但是,本宫还是不得不说这一句,隶王妃回北燕的时候,能把回明一块带走吗?”

【251】救不救是个大问题

“娘娘。”李敏嘴角勾了勾,道,“臣妾现在都是阶下囚,犹如笼中之鸟,娘娘说让臣妾带谁走,是不是该先想到,臣妾如今的现况。”

“隶王妃如今虽说是在京师里宛若被困,但是,本宫以为,隶王绝对不会坐视不管。”淑妃这口咬的很定。

李敏垂眉宛若稍作考虑:“娘娘如果是因为今日的事,心有余悸,以为自己不能护小公主周全,何不实话与皇上坦白了,让皇上给小公主另寻养母。娘娘得到皇上的宠爱,皇上应该相信娘娘的一片真心诚意。”

淑妃听到这儿,像是有所感叹,站了起身,站到窗前,仿佛看着窗外的天空。今晚月色极暗,宛如被藏在了乌云里,被什么给遮住了面孔。

“皇上那人,本宫一直以为,隶王妃很了解。毕竟,当初本宫找隶王妃求医的时候,事实已经如此。隶王妃应该比本宫看得更清清楚楚。”淑妃道。

“但是——”李敏说,“娘娘当初,可是凭着一股劲儿杀回到了棋盘里,获得了主动权,如今,离后位不过也是一步之遥。”

“本宫的优势和劣势,不要说隶王妃,宫里所有人都知道的一清二楚。皇后能坐得了这个后位,可以说,与太子的努力不无关系。皇上能看中太子,这是为何呢?隶王妃心里应该很清楚的。相比之下,太子终究是皇上的儿子,而我们这些后宫的女子,其实什么都不是。皇上把女子玩转于手掌之中,已经不是一次两次的事了。看看,之前后宫里的厮杀,哪个女子终究不是被皇上伤透了心。但其实,本宫想说,哪怕皇上不动手,早晚也有人对其动手。”

“娘娘这样说,臣妾心里就明白了。哪怕皇上再对娘娘做出任何事情,娘娘可能因为病过的缘故,早已看淡了一切。娘娘从心里早就原谅皇上了。既然如此,臣妾更不明白了,为何娘娘不对皇上坦白呢?”

“对皇上坦白的人,何止本宫一人呢?皇上能相信他人的话,这个六宫里,不会有如此多悲剧发生了。”淑妃回头看着她,低声说,“知道华小主最后对三王妃交代了什么遗言吗?”

李敏几乎不假思索:“大概是,不想三王妃走她那条路子。而说到华小主最后怎么栽的,何需多言吗?”

淑妃嘴角一弯,那抹弧度不知道是笑还是苦,说:“隶王妃果然是个聪明人,明白人。到底是姐妹。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

李敏道:“如果真是姊妹倒是好。大难临头时,夫妻都能各自飞,更何况是姐妹而已。”

淑妃听她这话不由垂下眼:“你这话说的也没有错。到了生死关头,除非是真心相爱的人,怎有可能有人为了他人不要自己的性命呢?”

只有真心相爱的人。李敏对这话并不太苟同。来到古代,体会最多的,不仅仅是和王爷的夫妻之情而已。这里的有些人让她心灵的触动更大,让她甚至愿意为他们付出所有。

“娘娘是在宫中,不能外出。臣妾对此深表理解。所以,娘娘身边的人,固然只有皇上。这是娘娘的悲哀,也是六宫女子的悲哀。”

“隶王妃是走南闯北之人,眼界高阔,自然是本宫这种金丝雀不能比的。”

把自己比喻为金丝雀?李敏淡笑:“娘娘大可不必谦虚。以娘娘的实力,与皇后一较高低都有可能,否则不能杀回六宫,超过其他人,成为独一无二的贵妃。”

“大势已去,今晚过后,皇上心疑的对象多了一个。”

“如果娘娘是想说,皇上猜忌娘娘和臣妾自己的关系,继而做出猜忌娘娘和护国公之间的关系。臣妾想说,这种疑心,既然在很早以前已经有这种谣言传出,皇上的疑心,莫非会比他人少?皇上那个人,娘娘自己都承认了,皇上是个多疑的人,谁都不会信的人,才会把女子都玩转于手掌之中。”

淑妃因她此言,不由眸光闪了闪,接着,沉思片刻的样子。

正因为李敏说的话都没有错。这些事,是人都能想到。只是,皇帝想什么时候,做什么事情而已。

“娘娘。”李敏道,“娘娘不是会坐以待毙之人。既然娘娘把一切都看的那么透,娘娘不可能心里没有对策,否则,不会把臣妾招到这里说话。”

“隶王妃所言,都是无假。本宫找隶王妃来,其实只想问一句话。本宫知道隶王妃与华小主有宿怨在。因此,收回明公主,抚养回明公主,是不是对隶王妃而言,是无法办到的事情?”

李敏淡淡然地一笑,说:“娘娘此话是考验臣妾的为人?也是,如果是有宿怨,是仇人的女儿,当然是不可抚育的。仇人的儿女未来长大了,必然报复,恩情种下的会是恶果。但是,臣妾以为,收养这样一个女儿,对臣妾来说倒是毫不费力。”

“隶王妃此话如何释义?”

“收了这个孩子,对臣妾来说,臣妾只当她是个孩子罢了,普通人的孩子罢了,不会赋予更多的情感,也不可能赋予更多的情感,只能说是可怜吧。至于,未来这女子想如何报复臣妾,臣妾以为,真相有一天终会大白不说,她想报复臣妾或是护国公府,不过是以卵击石的行为罢了。”

淑妃无疑是被她这话一惊,仿佛才突然间看透了她这个人似的。

是,李大夫很自信,但是,众人所看到的,所想的,无非都是李大夫因为自身的医术很自信。李敏璀璨的医术博取了众人的眼球,以至于大家都忘了她的另一个身份。其实,这个身份还蛮重要的。

她是隶王选中的女子。隶王为天下枭雄,英豪,其目光独特,普通女子难以入眼。能博得隶王好感的女子,让隶王钟情的女子,怎会是凡人?只凭过人的医术就想博得隶王的心,如何可能?

这人定是与隶王情投意合,与隶王有着本质上的相似之处,才有共鸣的可能。从这点出发的话,这个女子,与隶王定是有很多相同相似的地方。比如,李敏刚才说的那些话。

护国公府可绝对不是简单的货色。区区一个,亲生娘亲都被亲生父亲残害的女子,想报复护国公府?

淑妃的心头顿时犹豫了起来,把不把回明交给李敏来养?李敏真会把回明好好抚养吗?李敏都说了,同情心是有,但是,护国公府不是普通的人家,护国公的残忍之心,她李敏一样有。

可是,不交给李敏,这六宫里其实早已个个自危,不仅仅是因为看到了李华等人的下场,更重要的是,皇上,确实年纪大了。

只有年纪越大的人,用心更是险恶,因为疑心更重,手段更为残忍,毕竟,都是走到了人生的尽头。

淑妃正犹如李敏所说的,是生病过的人,是久病过后幸免一死的人,那种对死亡步步逼近进而被迫采取行动的感悟,比任何人都要深。因此,李敏才说她,不可能不知道皇帝的想法。

她是早就看透了。

“本宫还是希望,隶王妃把小公主带走。虽然,隶王妃说的话,本宫有顾虑在。但是,皇上对女儿或许有怜悯之心,其他人,对于小公主定是没有怜悯之心。”

“娘娘为何对小公主有怜悯之心?”

“隶王妃希望本宫说实话吗?”

“娘娘请说。”

“隶王妃,本宫深知人生的尽头不远了,所以,可能是怜悯小生命的缘故吧。本宫哪怕对这样的一条小生命下手,也毫无用处,不如,保着她远走高飞。或许,隶王妃会笑本宫痴心妄想。不过,本宫确实是想,在阴曹地府里的时候,活的舒坦一些,但愿,阎罗王记得本宫做的一些善事。”

有死的觉悟的人,各种各样的想法。有的人,或许更情愿坏事做尽,与死神一搏。有的人,则心理上希望得到死后能得善终的安慰。

淑妃属于后者,皇帝呢?

谁都猜不透万历爷的心思。

“隶王妃知道太后娘娘如何了吗?”淑妃突然这样问。

李敏一边心里琢磨她为何突然问这句话,一边则答:“皇上之前倒是有和臣妾提过见太后的事儿,只是没有想到,皇上先让臣妾来景阳宫了。”

可能皇帝心血来潮吧。认为,六宫里未得清净,怕是魏香香与十一爷的事之后,再有奸细出现,对于奸细特别敏感。所以,先把她送到淑妃这里来了。

淑妃好像不想提皇帝这样安排的目的,只说:“如果皇上有让隶王妃见太后的心思的话,或许本宫可以自己做主,让隶王妃先见太后一面。”

李敏眸光里一闪:“娘娘如今是和太后经常见面吗?”

听早上皇后说的话,似乎是如此的。

淑妃点头:“太后娘娘病了以后,是本宫每日到福禄宫探视,安排。前段日子,太后娘娘病危的时候,因为皇上的旨令,本宫服侍太后榻前,接连一个月没有休息过。好在太后后来病情稳定了,不需本宫彻夜服侍。再有回明公主到了景阳宫这里,本宫要照顾小公主。如此一来,每日本宫到太后那儿探视一回,代皇上孝敬太后。”

“娘娘不在太后榻前的时候,岂不是无人照顾太后?”

“有太医在。每日都有太医在福禄宫。太后身边有好几个老宫人,都是对太后忠心耿耿的,皇上信得过他们。”

这话言外之意已经很显然,皇帝没有派其他后宫女子前去福禄宫服侍太后。只有淑妃在这件事上,反而得到了皇帝的信任。

李敏心头琢磨了下。皇帝哪个不找,找淑妃,本身这件事是否意味着,皇帝早认为她和淑妃有一腿子,所以,安排淑妃的话,淑妃到时可以直接找她去看太后的病了。

六宫里,真唯有淑妃能得到皇帝的信任吗?当然不是了。皇帝哪个都不信任,哪个都当棋子看。

俨然,淑妃自己也有觉悟,知道皇帝安排她去福禄宫的目的一样在于此,才敢大胆地邀请她李敏去看太后。

去看太后的话,有什么危险的地方吗?

会不会去到那里以后,发生了什么事情,皇帝设了什么圈套给她。李敏只想,哪怕她现在不答应淑妃,皇帝终究会押着她去看太后。倒不如现在和淑妃先过去福禄宫探情况。情报首先是第一,掌握情报的人,才能拥有主动权。对于一个大夫来说,一样如此。

不知道病人病情的大夫,怎么做都是被动的。

早知道,早掌握情报,都是更好的事。

这回,李敏回去先和自己爷爷说了,李老经验比她足,陪着她去看太后的情况,肯定是最好不过。

李老听说要去见太后,感觉这一进宫,皇帝见了,皇后见了,贵妃见了,现在连太后都见了,倒是一下子,全部最显要的人都见到了。真可谓,惊吓全在一天里头了,比炒股更惊心动魄。

兴致勃勃的,第一次穿到皇宫里的老人,应声说好,不用犹豫。

李家爷孙俩,就此提了这边中医大夫常用的一个药箱,是李敏让小李子给准备的,跟随淑妃一块坐着轿子前往福禄宫。

那时候,夜色都深了,浓得好像化不开的墨笔。寒风咧咧,刮着东西好像鬼哭狼嚎的凄厉。

李老把古代的棉袄再往自己脖子里拉了拉,冷风进了脖子比较冷。女子有狐裘裹身,倒也好些。

轿子走到福禄宫的时候,见着宫门开着,可见,淑妃之前先让人传话了。里头的人,看见他们来,并不吃惊的样子。

三顶轿子停在了门口。淑妃先下了轿子,有朱公公亲自扶着上了台阶。一个姑姑站在李敏的轿子旁边等李敏下轿子。

李敏走下轿子以后,回头先看看自己爷爷。李老走下轿子时,被风刮得假发都快掉地上了,赶紧拿手捂着帽子和假发。

前面屋门口的台阶上,站了两个穿着朝服的人。仔细看,是太医院的服饰。一个是许仁康,一个是刘御医,都是李敏非常熟悉的人。

显然,这两人看见李敏过来以后,脸上都不由自主浮现出一抹惊骇。

要说太医院的太医重新遇到她李敏,个个的心里头肯定都是忐忑的,不安的,复杂得要死的。

只因为这些老狐狸,一方面嫉恨李敏的才华,一方面,却知道没有李敏不行。爱恨交加,简直比情人之间的情感更为宿怨。

李敏和李老,跟着淑妃上了台阶。

前头两个太医对着淑妃拱手道:“臣参见贵妃娘娘。”

“都进屋去吧。”淑妃说。

外面天冷,淑妃主要是生怕冻到了贵客。

两个太监把屋门打开的刹那,外面的一行人,没有一个敢迟疑步子的,急匆匆进了屋里。主要是,屋里住了病人,病人也怕受寒。

大寒已至,这天冻得,只怕没有把这个世界都冻成冰了。

一群下人哆哆嗦嗦的,有个奴才甚至没有锁住嘴巴,漏出了一声气息,说:“这是前些天,天气转好的报应吗?”

前些天?

李敏后来才知道,她离开的那段日子,有一段时间天气又异常了。刚好,这个不太冷的异常发扑的气候里,她老公趁着老天爷给的这个机会,组织了早在边界待命的军队,让自己胞弟领着部队,冲进了东胡大营里,把东胡人杀得个人仰马翻。

东胡人由于失去了冒顿单于这样的英豪率领,一时可谓是群龙无首,于是,突然遭到北燕护国公的突袭时,完全反应不过来。

刚好精锐的部队,跑到了高卑去了,本想借高卑国内叛乱的时候,坐享渔翁之利。没有想到,高卑的国王并不如传说中那样的病弱无能。死守之后再一举反击之下,再加上东胡的部队得知可汗死了以及老巢被北燕人突袭,东胡的部队无一不是溃不成军。

据说余下的东胡人连夜不要命地逃跑,从本来的大本营撤退了数千里,以逃避护国公部队的追击。

护国公见好就收,没有让部队再长驱直入。因为目的已经达到了。如此大伤了东胡人的元气,东胡人短暂的时间内,哪怕来明开春,都没有这个机会来反扑北燕了。

这等于是,护国公西边的危机解除了。再有高卑国认了李敏这个亲以后,高卑与北燕的关系再进了一步。北边危机随之而解。如此一来,护国公三面受敌的困境,基本消除。

无疑,这是在大明京师关内的主子头顶上悬起了一把利剑。

这只利剑,正以可怕的速度在增长着。

了解这些的李敏,可以想象皇帝此刻对她老公的焦虑应该到了哪个地步。说真的,要不是她老公逼迫皇帝到如此,皇帝倒真的会和她一见面马上把她杀了。但是,现在,护国公如此猖獗,皇帝如果真的把她杀了的话,等于是,把自己后路,把自己手里的筹码自己给给自己断了。

不,暂时不能杀她!

李敏无疑底气更足了些。

屋里烧着炭,但是,很显然,空气并不显得浑浊。显而易见,这都是因为这里的太医,已经受过李大夫定期开窗透气的教诲了。

病人都是虚弱的,是心肺脑病人,更需要氧气。尤其在这个古代,并没有造氧供养的设备给病人提供特别足够的氧气。

淑妃坐在了椅子里,大夫她带来了,接下来,大夫做的专业的事儿,她不懂,旁观就是了。

该焦虑的,肯定是太医院的太医了。

许仁康对于李敏,几乎看是不敢看的。只要想到以前,他骗李敏做出来的事儿。最后,皇帝没有斩他的头,大概也是想,凭他那本事,能从李敏手里骗得一本医案,已经是很不错了。留得他这人在,总有些用处。

刘御医,是个中规中矩的人,算是这群人里头,唯一和李敏没有结过怨的。对于李敏这样一个人物,这个善于明哲保身的古代大夫,总是带了一颗敬畏的心,因此,让他总是免于了非难中。

上前,刘御医对李敏拱袖,态度谦卑:“臣,参见隶王妃。”

“刘御医,许久未见。”李敏对这群老狐狸,可谓是印象深刻。都是同行嘛。

刘御医听到她好像没有忘记自己,眼睛里不由含了一抹微笑的得意,说:“臣,愿意为隶王妃效劳。”

“听说,太后娘娘病了。”李敏提起了话头,“本妃本想过来探望,后来因为一些事情耽误了,等到今日才来探视太后,但愿太后娘娘不会怪罪。不知道,太后情况如何了?”

刘御医边说边领她往屋里面太后躺着的房间走,说:“太后自那夜病发以后,一直都没有再醒来过。”

简单一句话,可以说是都佐证了李敏当初的推断。

这个老太后,果然是,想利用她的时候,没有想到搬了石头砸了自己的脚,结果差点把自己害死了。

对于这个老太后是怎么一回事,李老一样早就听孙女提过。因此,背着手跟孙女进去查看时,听到刘御医这样说并不吃惊。

要吃惊的是刘御医,小眼珠骨碌在李老脸上琢磨了起来。由于李敏以前带过徐掌柜当助手,如今李敏身边的助手换了这么一个老头子,刘御医不禁想:这个老头与李敏什么关系?有什么过人之处?

李老察觉到了对方射来的目光,抬起眼角扫视对方一眼:看这人年纪也有了,八成这个医术应该是不差的。而且,看这人敦厚相,想必是个做事十分稳靠的人。在医术上,应该是中规中矩,不会冒进。

到了太后睡着的榻前。李老略微扫过病人脸上一眼,即道:“这用的是镇肝熄风汤。”

刘御医,以及在后面跟着进来瞧动静的许仁康,就此都一惊,目光射到李老脸上的时候,很显然带了一些倾佩以及狐疑的态度:这老人从哪里来的?感觉,比徐掌柜要更强!竟然这样一眼,都能洞穿他们用的什么方子。

说到这个镇肝熄风汤,首先得说,李敏在这个古代看过的药典方剂里头,确实有这个方子的。因此,李老可以推断,这个方子应该是这里的大夫用的最多的一个方子。因为,这个方子,哪怕是现代,都是很多大夫常用的一个方剂。不言而喻,是个好方子。

好方子,不仅仅是因为它疗效好,而且对大多数病人都管用,是个平稳的踏实的方子,因此很多大夫才敢经常用这个方子,因为它四平八稳,对于大夫行医来说,危险性也低。李老做此推断,当然根据还在观察到刘御医这种人,看起来就是四平八稳的性子。

镇肝熄风汤,可以用于中风初起,也可以用于中风以后的病人。西医来说,可以是脑出血、脑肿瘤或是脑梗阻的后遗症。眼看李敏之前说的,太后这应该是脑出血后遗症。

脑出血初期病发的时候,病死率极高。可以说,太后这条命够大的。能存活下来,实属不容易。

李敏检查了下太后的瞳孔,李老跟在后面看了下,初步判定,没有形成脑疝。

可见古代太医院,作为古代最高的医疗机构,本事还是不小的。在脑出血初期的时候,由于治疗得当,做得好,因此,脑疝没有形成,可以说,直接把在死神关头上的病人拉了回来。

脑疝没有形成,只能说,暂时挽救了病人的性命。但是,很显然,颅脑内压仍存在高压危险,脑水肿存在着,所以,病人昏迷不醒。按照中医来说,是法子用尽了。

现代的药物里头,比起中医的药材,还是有许多比较好的特效药。尤其是这药,是直接进入病人的静脉系统,不像中医,要通过肠胃,如果病人本身肠胃有了问题的话,导致药效大打折扣。刚好,太后属于这种状况。太后当时体内大出血,包括胃都在出血,这个胃已经坏了。怎么灌药,都难以维系好的药效。

李老与孙女的意见基本相同。要给太后治这个病,只能采取西医的方式了。现在问题只剩下一个,给太后用这个药,值得不值得?

要是平常的病人的话,李敏和李老直接不用说,就给病人用药了。虽然,他们带来的药不多,可以说支支都是珍贵至极的东西,是无价之宝。

眼前这个病人不同,掌握了生杀大权,是死是活,都可以直接让他们两个医生是死是活。大夫出于自卫,完全可以考虑,是不是把这个病人救回来。

病看到这里,李敏和李老心里都有底,不用再在这个地方逗留,走了出去,同淑妃说话。

李敏按照和爷爷商量后的决定,对淑妃说:“娘娘,太后这个病,依臣妾来看,有些地方需要斟酌,还请娘娘允许,让臣妾回去翻翻医书,想一想给太后怎么治。”

淑妃听她这话,也像是早有所料,答:“那就,本宫先让人,送隶王妃回护国公府吧。”

再把李敏勉强留在皇宫里,没有什么用了。淑妃其实早想把他们两个人送走的了,只是出于私心,想让小公主的病再稳定一些。现在,回明用了李敏开的药以后,都没有发烧。太后的病也看了,是没有理由留他们在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