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以目前香港特区的地理边界而言,香港仅是香港本岛、新界与大屿山几地相连,一旦跨出这个边界就是他处了。不过,这只是以地理边界为核心的香港。但是从经济一体化的角度来看,香港的经济早已延伸到香港特区的地理边界之外,延伸到整个珠江三角洲,早已形成了一个以香港为龙头的“大香港”了。因为,从中国改革开放以来,由于生产要素的巨大势差,香港的产业一直在向珠江三角洲地区转移,直到最近这种转移并没有停止过。如近期来自香港服务业的一些后勤部门正在逐渐地移向该地区。还有香港与珠江三角洲地区的地缘、人缘、血缘占尽了天时、地利、人和。如果说香港把自己理念上的边界扩展到珠江三角洲,以世界上经济最为活跃的珠江三角洲为腹地,香港自然有龙头的优势。笔者想这就是“大香港”的定位。如果“大香港”真的能够确立,香港经济岂有无竞争力不再次起飞之理?
从目前的经济发展格局来看,香港未来经济发展之定位建构“大香港”,首先是如何协调好与珠江三角洲协作与分工。近20多年来经济发展经验可以看到,该地一直处于中国乃至世界经济发展最为迅速的地区。香港以“大香港”定位,不是面对全中国,也不需要与上海争一个高低。香港有香港的发展,上海有上海的前途。偌大的中国只要选择一点努力发挥就足矣。如果这样,香港那种要素价格高水平的状态自然会消融,香港与他处竞争又何惧之有?目前香港要做的,就是如何借香港的优势做好与珠江三角洲的产业分工,不断地带动与提升该地产业升级。
金融服务业是香港经济的核心或优势,如何以香港的金融服务业为龙头,带动“大香港”经济的发展,可能是建构“大香港”的最重要方面。20世纪80年代以来,发达的市场经济国家(或地区)的金融格局都发生了一个重要的变化,即直接融资不仅取代间接融资而成为金融市场的主体部分,而且成为带动间接融资机制发展的重要因素。在这样的背景下,商业银行已不再简单地只是从事传统的存贷汇兑业务,更多的是将传统业务与资本市场业务结合在一起,展开综合性业务。保险公司同样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它们已不再是简单地从事收取保费和赔保业务,更多的是推出与资本市场投资相联结的保险产品,甚至直接进入资本市场。
从国际金融市场这些发展趋势来看,依托资本市场来推进金融业的改革与发展,是未来金融业发展的基本趋向。在中国加入WTO之后,尽管内地金融业改革与开放会有一个大的起色,但香港金融业以往发挥的重要作用不会减弱,而是会增强。这也就表明,如何发挥香港资本市场发展较好的优势,仍然是香港金融业在中国加入WTO之后能够保持其中心地位的关键所在。
不过,以目前香港的具体情况与约束条件来看,香港本地的工商企业及其他企业数量十分有限,且高质量的公司基本上都已上市,因此,以香港本地企业为基础来发展香港资本市场,虽然仍有一定的余地,但潜力已不是很大。同样,对于那些资本市场体系发展较为成熟与完善的地区与国家,鼓励这些国家和地区的公司来香港发行证券并上市,虽不是没有可能,但潜力也十分有限。而内地的情况则不同,尽管内地的资本市场近几年来得到了迅速的发展,但是远远满足不了内地经济发展的需要,大量的公司都希望在资本市场融集到资金而扩大发展。由于地缘、人缘、亲缘等关系,香港早已成了内地不少公司进入资本市场最好的选择。因此,香港资本市场未来发展的希望,最重要的方面就是如何大量吸引内地的优秀企业赴港上市。而实现这一目标,就需要在战略上打通香港与内地(特别是珠江三角洲地区)的资金联系通道。
如何打通香港与内地资本市场的联系通道,就是要解决内地(或珠江三角洲地区)的企业进入香港资本市场的制度性障碍。即如果内地企业申请在香港发股(发债)上市,内地的证券主管部门仅对申请人进行安全性审查,不做实质性审查,然后,由香港证券主管部门按照香港的法律法规进行审查遴选,将高质量的企业推入资本市场。如果香港的资本市场每年能够吸引内地100~200家企业在香港发股(或发债)上市,同时,以此为基础,进一步大力发展金融衍生产品,则香港的资本市场,从而香港的整个金融体系,就能在相当长时期中保持其领先地位,香港的经济发展就能获得强大且稳定的支撑。
总之,建构“大香港”应该成为香港未来经济发展的大思路,而要完成这个大思路,就得要求两地政府拆除一系列的制度障碍,把一些相互交流的渠道打通。
(2002年3月)


第三部分 香港生活中的经济第56节 如何面对汹涌而来的旅游潮

“五一”黄金周一来,内地游客就开始涌动在进入香港的各个口岸,特别是罗湖口岸,“五一”这天内地游客就有2万多人进入香港,创历史最高记录。笔者曾多次撰文指出,随着香港对内地民众旅游的各种限制放开,随着内地民众经济生活水平迅速提高,一定会掀起前所未有的内地民众来香港旅游的高潮,而且从2002年“五一”第一天的情况来看,这种高潮已经提前到来。这不仅为近期香港疲弱的经济打了一针强心剂,也为未来香港经济的持续发展增添了活水源头。因为,按照内地经济发展的增长趋势、内地民众的生活水平、内地民众的人口基数,在近30年里,内地民众到香港旅游的人数会越来越多、越来越频繁、所占香港游客的比例也会越来越大。现在的问题是,面对着这股涌动而来的内地民众香港旅游热潮,香港业界、香港社会、香港政府应该如何面对?内地业者及政府如何来面对?
笔者曾多次撰文指出,面对着汹涌而来的内地民众香港旅游潮,香港业界与社会不仅要善待内地的民众,而且要保护内地民众来香港时的利益,并让这些原则制度化。也就是说,内地民众来香港旅游不仅要让他们领略南国旖旎的风光、海岛美不胜收的景观,知晓几百年来的市场经济运作的底蕴及欣赏欧风美雨浸淫下的文化合璧,而且由于贸易制度的势差,香港仍然是内地民众的购物天堂。笔者经常往返于香港与内地,对两地一些商品的价格略知一二,如果在香港购得一些黄金首饰、电器产品、名牌服装等,足以抵消来香港旅游之费用,而且其商品更是货真价实。而对那些有意来香港购物者来说,一定会赚得盘满(钵)满。而对后一类旅游者来说,更是未来香港经济发展的源头活水。正因为面对这样的现实,如何保护内地民众在香港的利益就更加显得重要了。
最近香港旅游业议会对9名内地旅客在香港所遭遇到的不愉快的事件的处理采取了有理、有节、有效率的方式,不仅使得该事件得到圆满的解决,使得受到伤害的内地游客的利益得到了保护,制止了有欺诈嫌疑商家的不良行为并向试图通过不法手段来牟取利益的业者提出了严重警告、减少了对香港旅游业声誉的破坏,更为重要的是这一事件引起了内地媒体的广泛关注。这不仅是对香港业界的有力鞭策、增强内地民众来香港旅游的信心,而且对内地旅游业的发展来说也起到示范的作用,香港的这些游戏规则与处理问题的方式同样也是内地旅游业同行好好学习的东西。
不过,面对着汹涌而来的内地民众香港旅游潮,面对着9名内地游客在香港不愉快的事件,尽管香港媒体对此事件进行了大量的追踪报道,尽管该事件在香港旅游业协会的干预下得到了圆满解决,但是也该是香港业者及香港社会对导致该事件的原因及现行的一些相关的旅游制度规则进行反思的时候了。尽管这次事件的发生是极为个别的特例,但是有没有诸如此类的事件早已发生了而没有让内地游客察觉到呢?因为,目前来香港的内地游客多是第一次来香港(或第一次跨出境),而所购不少物品的质量如何个人是无法鉴别的。在这种情况下,他们即使受了骗或许还蒙在鼓里呢?而当他们发现受骗时为时已晚。如果这样的事件发生,对香港旅游业的恶劣影响是无可复加了。可是,香港的业界及香港的社会对这类事情曾检讨过吗?
还有,香港一向以制度健全、规则完善而著称,但是任何制度安排及游戏规则都是不完全的,对于这些不完全的制度安排,香港业界及香港特区政府要做的不仅在于如何保证现有的制度规则得到有效的实施,对于那些敢以身试法者给予严厉的惩罚,促使这些业者不可越现行规则雷池一步,而且还应该提供那些处于信息严重弱势的内地游客更多的相关信息。香港的旅游议会及政府不仅要提供给内地民众关于香港旅游的规则,让内地民众知晓自己到香港后的权利与责任,也应该向他们提供一些关于商品(特别是内地民众来香港后最普遍的购买的商品)的信息,以便让他们在购物时进行比较与选择。如果这样,可以减少内地民众在香港购物时可能受的欺骗。这些都是香港特区政府及行业协会应该提供给内地民众的公共品。还有香港导游的素质问题、内地民众的“捆绑”旅游的问题都是香港旅游业界应该检讨的事情。
目前,内地民众来香港旅游最大的困惑就是过关的问题,特别是在罗湖过关,几年来一直是问题重重,每次到罗湖过关都是一次难以挥去的噩梦。特别是近段时间来,问题则越演越烈,到了人们难以忍受的程度。试想在那闷得令人窒息的环境下等上几个小时是什么滋味?由于罗湖口岸的过关环境十分恶劣,笔者一向以来都尽量避开在此过关,但前不久,一个在深圳的朋友要笔者到深圳谈点事情。事情办完后只好到罗湖过关。但当笔者一进入摆着长龙的困局之后,就后悔莫及了,整整几个小时就在那种煎熬中度过。在那几个小时里,笔者总是会想,不知有多少人在此耗费了精力与时间啊!而且如果是第一次去香港的内地游客,经过这样一折腾一定会游兴大减,这样的经历给谁会带来愉快的体验呢?
目前,深圳这里一直在强调是因为罗湖海关的改造给民众带来的不便。但是,一个很简单的道理,这么大的改造工程应该在几年前就规划好了,难道在这个规划过程中就没有考虑一点民众的便利吗?在内地,那种排队等候的事情早已成了历史了,但是罗湖过关排5个多小时队实在让人忍无可忍。对于这样的严重失职事情,内地民众看在眼里、气在心上,就是不知道通过什么途径来表达自己的意见。而香港政府及香港旅游业界只是明哲保身,他们就没有权力与义务与深圳市政府协商、向中央政府反映吗?其实很多事情不是不可为,而没有人在为之。
总之,面对着汹涌而来的内地民众香港旅游潮,香港特区政府、香港业界可做与能做的事情还有许多,问题是香港政府及香港业界应该多问一问自己做得怎么样?如何不断地来改进?这样才能创造出吸引内地民众来香港旅游的好环境。
(2002年5月)


第三部分 香港生活中的经济第57节 从哈尔茨报告求解香港失业之道

化解失业问题,好像是现代各国政府所面对的最大顽症之一。无论是国内还是香港,无论是亚洲还是欧洲都是如此。最近中央政府召开了就业与再就业全国工作会议,其规格之高,出席者之权重,都是前所未有的。这也说明了中国失业问题之重要性。对香港来说,随着经济的不景气,失业率持续攀升,这不仅表明了香港失业问题的严峻程度,而且也反映了香港政府对解决失业问题的束手无策。
在欧洲,化解失业问题的承诺往往成了政治家能否竞选成功的关键。1998年10月施罗德为了登上德国总理宝座,曾以豪言壮语要把德国的失业率下降多少,以此赢得选民选票。事实上施罗德新政府上台后确实是尽心尽意地在化解德国十分高企的失业问题。如采取降低劳动力价格、降低雇员和雇主共同分担的社会福利保险费用、加强就业培训等。到1999年夏季,困扰政府多年的失业问题有所缓解,失业率从年初的11%下降到93%。随着2000年德国经济形势的好转,德国的失业率更是下降。但是从2001年德国经济增长下滑,失业人数又急剧增加。到今年初又恢复到1999年初的水平,失业率达到11%。面对着这种严峻的就业形势,如果施罗德不能在化解失业问题有所作为,他在9月份的竞选连任就会落空。因此,还是在5个月以前,施罗德推出了以彼特·哈尔茨为首的15人专家委员会,任务是就劳动市场改革提出建议,力争在3年内将失业率降低一半。
经过几个月调查研究,8月中旬哈尔茨委员会正式向政府提出了一个彻底改革德国就业政策和大幅度降低失业率的报告。这份长达343页的报告的中心思想就是“调动个人积极性,胡萝卜与大棒双管齐下”。该报告建议成立“就业服务中心”,而“就业服务中心”的任务就是把劳动、社会救济、青少年管理、住房管理等机构涉及失业部分的权力集中到一起,使它成为失业者服务的总归口单位,实行一条龙管理。企业应该将所有职位空缺向就业服务中心报告备案。
该报告规定失业者在离开原工作岗位后应立即到“就业服务中心”报到,否则将被扣减失业救济。也就是说,为了失业者尽快找到工作,失业者一旦被辞退,“就业服务中心”就积极地为他们寻找新工作。而且领取失业救济金者不能以某种理由(如工作地方离家太远、工资太低及大材小用等)拒绝“就业服务中心”介绍的工作或拒绝再就业培训。总之,哈尔茨委员会方案的基本出发点就是大力促进低工资岗位的就业,从严规范年轻失业者的再就业,从而减少他们对社会保障的依赖。对于失业者来说,哈尔茨方案意味着更多的强制就业,而对企业来说,哈尔茨方案减少了过去因劳动法对长期雇用关系法律保护而带来的工资负担,企业可能不用负担保险而雇用短期工和临时工,减少了企业经营风险。
与香港相比,德国无论是失业的规模还是失业率都比香港严重,而且这也是欧洲国家多年来难以解决的顽症,哈尔茨委员会方案也就是要彻底改革德国就业政策,以便达到3年内将失业人口减少一半的目标。而方案以充分地调动个人就业积极性,并强制失业者就业,这可能也是香港解决失业问题的一个好思路。
美国“9·11”事件之后,十分疲弱的香港经济更是雪上加霜。经济增长放缓,失业增加,民众怨声载道。特别是失业问题成了政府及社会各界所关注的焦点。如政府在2001年施政报告中就许诺将投入多少资金,创造多少就业机会。议员们提出各种方案,借此来舒解失业者之困难,但是实际效果则不尽如人意。何也?关键是政府在化解香港的失业问题上并没有走出传统的思维模式。如通过对劳动力人口的有效管理、劳动时间的重新分配、职业培训而延后进入就业市场、提供就业的信息、增加就业机会、提前加大基础建设投资等手段来促进就业增长,抑制失业人数的扩大。虽政府尽力而为都效果不大。
其实,这只看到香港劳动市场问题的一方面,而没有看到其市场的另一方面。人们都可以看到,在香港的劳动力市场,一方面香港失业率持续高企,失业人口不断地增加;另一方面香港的企业或家庭则不得不雇用大量外籍劳工,甚至不怕犯法而雇用“黑工”。而且无论是经济好的时候还是不好的时候,失业人员领取综援的个案大幅增加。如1996/1997年度综援开支大幅上升47%,近几年情况更是如此。这些现象也就说明了许多香港人宁愿领取综援也不愿从事他们所不喜欢的工作。这表明目前香港的综援失业救济制度肯定是存在着严重弊端的。因此,要解决香港的失业,首先应该全面地检讨及改革香港的综援失业救济制度。
正如哈尔茨委员会方案所表明的那样,改革后的香港失业救济制度不应该是现在的那种不愿工作的个人的“避难所”,而应该成为失业者寻找新工作的桥梁。香港也可以建立一个类似德国的“就业服务中心”,一方面为失业者提供种种再就业的服务,另一方面以立法的方式赋予该中心强制性地让失业者重新工作,也就是通过降低社会保障、“强迫介绍工作”等方式逼迫失业者去工作。这样不仅会增加香港劳动力市场的流动性,而且可调整劳动力市场的工资水平,减少外劳及“黑工”的出现。
总之,在化解香港失业问题上,能够从哈尔茨委员会报告中获得不少启示。
(2002年9月)


第三部分 香港生活中的经济第58节 “免签证”让香港开放更深入

香港尽管是一个完全自由的市场经济体制,但是香港对内地开放程度与此相去很远,特别是内地与香港的人力资源流动问题更是障碍重重。香港回归后,尽管香港政府在这方面做了一些引进工作,但与实际的需要相去还是很远。因为,一直到目前为止,尽管笔者曾在香港呆的时间3年有余,尽管笔者不知有多少次往返于香港与内地之间,但是每想到那多次办理来香港的签证,一定会让人感到烦、烦、烦!办理手续所花时间之长,手续办理之繁复是任何香港人无法知晓的,更不能体会其中的艰辛。也正是这种内地民众来香港的手续繁复,就为内地不少部门给来香港的民众设置障碍提供了借口。此问题的症结在哪里?就在于香港对内地民众的开放十分有限而且不对等。香港民众进出内地,可以随时随行,而内地民众不经过长时间繁复的手续办理是无法成行的,而且在办理这些繁复手续时,其中任何一个环节都会使办理人在半途前功尽弃。这样做,尽管可以减少内地民众涌入香港带来的一些负面影响,但是严重地阻碍了国内人才、资源的流动,当然更不利于香港经济发展。有人认为,内地民众来香港不便利多半是内地各级政府的问题,或许这其中有些道理,因为,内地民众来香港审批权在内地各级政府,但这其中只讲对一半,因为如果香港对内地开放较深入,那么,内地各级政府阻碍的可能性会小一些。
最近,广东省省长卢瑞华及特区行政长官董建华分别谈到了设立“粤港旅游区”等相关构思,强调两地往来的发展方向是“尽量方便尽量快”。特别是提出了京沪深来香港旅游免签证的问题,这是很有创意的建议或构想,也是深化对内地开放的重要一步。事实上,香港回归中国也已经5年了,尽管坚持“一国两制”是香港与内地关系发展的基本准则,但是两地社会制度的差异性并不是人为制造两地便利交流的障碍,反之,应该对以往那些不利于彼此共同发展的人为限制与障碍进行清理并取消之,并应有意识地创造种种条件向内地民众深度开放。笔者想这项政策能够实行,完全有利于两地种种资源的交流,也可能把两地的经济推向更活跃蓬勃的双赢互利局面,提出向京沪深来香港旅游民众免签证则是这种深度开放的一种好的创意。
对于香港来说,尽管目前的经济不是那样好,但是与内地相比仍然有很多方面的优势(如市场制度发达、诚信水平高、税率低、高档消费价格比内地便宜等)。即使与内地几个发达的城市或省份(如北京、上海、广东等)相比,仍然有天壤之别的感觉。但这些优势如果不能很好地交流,其潜在力是很难全部发挥出来的。李嘉图的经济比较优势法则就说明了这一点。也就是说,香港经济走出困境很重要的方面就是如何发挥其优势,就是加快对内地民众的更深度开放。
同时,香港向内地民众更为深度的开放,应该是全面的并且是非歧视性的。可以说,香港政府提出向北京、上海、深圳三地居民来香港实行免签证当然是好事,也是迈出向内地民众深度开放的重要一步。但是这样做对全国民众来说是不公平的并且有着严重的歧视性倾向。为什么仅向三地民众开放呢?这除了制造内地民众的区隔之外,还对其他地方的民众带有明显歧视性(目前内地在这方面都在不断破除这种区隔,但香港政府则反其道而行之)。因为,同样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居民,为什么会给予不同的对待呢?是因为这三地的民众更富有、经济更发达吗?是这三地的民众个人素质更高而更不会去了香港之后就不返回吗?等等。可以说,这些都不是香港政府如此实行区隔的理由。如果用发展的眼光看,现在如此,未来一有变化,难道香港政府又得重新制定其政策了吗?可以说,对全国的民众来说,这样做既不公平,也说明了香港政府缺乏远见。但愿香港政府能够站在一个更高的点上看问题。
还有,任何政策的调整与变动,都涉及方方面面的关系,都会触及既得利益者。特别像内地民众来香港旅游免签证的问题,不仅技术性强,而且也会触及相应的行政管理部门多。如果这些问题不协调好,既得利益集团就会以这种政策调整可能导致的负向影响而人为地阻碍新的制度安排的出现。正如香港媒体把三地民众可以免签证去香港的消息一报道,内地相关的部门立即就表示此事十分复杂,在近期内不可能实施。是真的如此吗?一个很简单的逻辑是,既然办理免签证的事情是一个很复杂的问题,那么相关的管理部门在媒体报道之后能够回应不行?为什么不好好研究,从各个方面来论证其可行与否就高谈阔论呢?其实其中会有既得利益之争。因此,香港政府要成其事,就得多与中央政府协调。这时正是香港政府大显身手的时候了。
当然,内地民众免签证来香港制度安排的达成,事实上会有许多困难与问题,如来港有效证件的厘定(目前国内的身份证系统十分复杂而且也很乱,加上假身份证不少,这些都会给内地民众来香港证件的厘定带来很多困难)、大量的内地民众涌入香港时的通关难、免签证后的签证费会急剧减少、有民众借来香港旅游进行非法活动等等问题,都得先行考虑并做出相应的安排。特别是内地通关问题,目前每次“通关”都是一个噩梦,大量的内地民众涌入香港不是会使问题更加恶化吗?这一系列问题不解决,任何一个好的创意都是无法实施的。
当然,我们不能因为存在问题就因噎废食,关键是如何去解决这些问题。这些都是特区政府大有作为处。
(2002年9月)


第三部分 香港生活中的经济第59节 愿香港人随马年精神腾飞

金蛇辞岁,骏马迎春。世界华人又迎来一个吉利祥和的马年。打从儿时开始,马的故事总是那样多地在你的脑海里萦绕,马的画卷总是不时地在你眼前炫耀。那时候,眼前的画卷是剽悍的蒙古族男人手持弯弓、飞身马上,广阔的科尔沁草原犹如无边无际的舞台,任意驰骋。这个蒙古族男人的身边、脚下有满怀崇拜神情的健硕的女子令其怦然心动,他一把将女子抱上马背、拽入怀中,然后两者默默无语地奔向那遥远的地方。在这里马是自由和力量的象征。
而法国著名的作家布封对马的精神描述得更是淋漓尽致。他写道:“人类实现的最重要的征服,就是征服了高傲而剽悍的动物——马,让马分担战争的辛劳,分享战斗的荣耀。马和主人一样英勇无畏,迎着危险而上,听惯了兵器搏击的声响,喜爱并寻找厮杀的声音,也和主人一样斗志昂扬。无论是打猎、比武还是竞赛,马总是勇往直前,分享着主人的欢乐。它不仅顺从骑手,似乎还揣摩着骑手的意图,总是按照口令行动,或者驰骋、或者徐行,或者站立,一动一止但求令人满意。这个生灵舍弃了自我,完全秉承另一个生灵的意志而存在——是的,从人类驯服马的角度来说,马不仅无怨无悔地为人类承担着多少艰辛与劳作,而且也表现出一种温驯善良的品格。牛也有如人类饲养的奶牛吃的是草,挤出来的是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