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此,马的精神应该给我们巨大的启示。在过往的几十年里,香港经济也如一匹在草原上自由驰骋的骏马,以自由的、最大的力量与速度冲过了一个又一个艰难险阻,跨越过一个又一个面临的台阶,超越了一个又一个老牌发达的国家,从一个落后的边陲小渔村发展成世界闻名的国际大都市,论人均GDP早早把英法等国抛在脑后。试想,这些成就相应的外部环境自然重要,但更重要的是一代又一代香港人无怨无悔的努力与奋斗,更重要的是香港人不达目的誓不罢休的精神。而这些精神正是马的精神。如果说,香港人能够再把其精神发扬光大,再造就香港的辉煌还有什么困难不能战胜?
但是马的精神还有它的另一面,就是在荣耀面前,马永远是那样谦逊。牛也可以为主人出生入死,甚至于是冒着生命危险也在所不惜,但在荣耀面前,牛也永远是那样的谦逊,牛也还是那样吃的是草,挤出来的是奶。荣耀之后,牛也还是会在下一次任务中同样与以往那样努力劳作与冲锋陷阵——但是,在蛇年里,香港人仅是面对着以往的辉煌,却不敢正视目前的现实,碰到现实经济放缓的挫折,有些人就失去信心,总是认为自己样样不如人,总以为政府对自己帮助太少,总以为他人分享社会的成果过多,因此多对社会抱怨而不努力劳作。笔者想目前香港经济所面对的根本困难就在于这里,在于不少香港人对自己没有信心而不想再努力劳作。
在新的一年里,如果香港人能够弘扬马的精神,能够无怨无悔地再努力与奋斗,那么一定会重建香港经济的辉煌。由此衷心祝愿香港人随马年一起腾飞!
(2002年2月)


第三部分 香港生活中的经济第60节 香港能够走出目前的困境吗

前几天,香港有朋友来北京,大家在一起闲聊,香港未来发展之话题一直是大家最为关注的中心,而且对香港未来发展的主基调基本上持悲观态度。香港怎么啦?为什么人们一谈到香港都看不到它的未来?特别是最近《经济学人》杂志提高新加坡竞争力的排名,前香港大学张五常教授的演讲,也都认为香港未来发展困难重重。真的是这样吗?依笔者看,情况未必这样悲观。
当然,1997年亚洲金融风暴之后,香港风光尽失。进出口下降、失业率增高、财政赤字、股市指数下跌等一个问题接着一个问题,逼迫得香港根本喘不过气来。面对这些问题,尽管各路人马纷纷支招,但是仍然难找到好的对策。更有人士指出,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之后,由于香港失去内地走向世界的中介功能,由于近几十来香港不断地“产业空洞化”,在不久的将来,香港经济会进一步地下落,要想恢复到1997年的水平是不可能了。香港经济真的到了无可挽救的地步了吗?笔者以为实际情况并非如此简单。
首先,人们一向认为,香港经济的起飞与发展就在于中国内地没有开放,在于内地要借助香港走向国际。例如,1978年中国改革开放以来的20年是香港经济发展最好的20年,在此期间,内地资源的内外流动多半是经过香港而实现的。仅这一项就成为带动香港经济发展的最大动力。但是,内地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之后,内地对世界的开放将全面地打开,香港中介功能的优势也就逐渐丧失。比如,深圳盐田港等港口业快速开放与发展,由于内地的劳动力成本等方面的优势使得香港的转口贸易逐渐地丧失。还有内地资本市场的迅速发展,使得内地公司到香港上市减少,香港金融市场以往的繁荣也就不会再来。
其实,这些看法对错并不尽然。一是上述看法仅是站在静态的角度来看香港经济未来发展的零和博弈。即由于业务流是一个静态的量,在内地开放后,其成本优势会扩大所占业务流的份额。而内地业务份额的扩大,自然香港所占的比重下降。但是,从动态的观点看,情况并非如此。在内地经济快速发展之后,整个业务流也会随之扩大。尽管业务流内地所占的比重有所增加,但是香港所占业务流的绝对量可能并未下降。同时,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香港也一定会改善自己,逐渐地改变香港的竞争劣势。比如,香港正在研究如何降低使用货柜码头的费用,争取在几年内调整到低于内地的水平。
其次,“产业空洞化”会让香港经济无法重新走出困境吗?可以说,自中国改革开放以来,香港产业的北移从来没有停止过,先是中小企业北移,然后是大一些的企业北移,近年来发展到服务业的后勤部门北移,而且这种北移会随着国内经济开放进一步加快。可以说,在经济全球迅速发展的今天,各种生产要素都在寻找自己优势配置的地方与方式。各种生产跨地区、跨范围的流动也成了必然。这也是各地提高其市场竞争力最好方式之一。因此,香港产业的北移也正符合这种趋势,也是提高经济竞争力重要的一步。这样做不仅在香港是如此,而且在上海亦然。比如,上海的服装业其生产都在邻近县市,上海仅负责出样式与销售。因此,目前有香港人士提出要防止香港“产业空洞化”、激活“本土经济”,这样的提法实质上的意义不会太大。因为,同样的生产要素,岂有哪一个商人会让其流动到低效率的地方而不流动到高效率地方之理呢?如果在内地生产成本低,他们一定会到内地去生产,而生产后的利润则会流入香港。因此,香港“产业空洞化”或产业北移只会增强香港的竞争力而不会削弱香港的竞争力。
还有,1997年香港回归之后,尽管香港受到了亚洲金融风暴严重的冲击,但是香港的经济实力并没有因此而有多少减弱。看看这几年,内地一个又一个引资招商代表团进入香港,无论是中央的还是地方的;无论是省级的还是地市级的,川流不息。尽管这些代表团也不乏借此机会用公款出外旅游者,但大多数是为招商引资有备而来。在国人看来,一个小小香港能够让内地引资招商者蜂拥而至,既说明了香港的经济实力所在,更是让香港的经济触角伸向内地各个地方及方方面面。如果是这样,香港对“产业空洞化”何惧之有?还害怕香港经济走不出困境吗?
近几年来,香港经济风光不再,既有内部的原因,也有外部的理由。发展得那般辉煌的日本经济都会经历那10年一蹶不振的萧条,经过10年经济发展高峰的美国也会踏入经济不景气之路,人们又如何可要求香港经济持续增长不断呢?特别是在世界经济增长放缓的情况下,对完全外向性的香港经济来说,其负向影响也不可避免了。新加坡、中国台湾也正面临着香港特区同样的问题。
当然,目前香港面临的经济困难更多的是自己内部的原因造成的。如果这些问题不化解,仅仅对外部条件进行优化是不够的。比如,香港的劳动力成本过高问题、社会福利负担过重问题、移民政策不合理等。这些问题不解决,外部条件即使最好对香港经济走出困境的帮助也不会太大。试想,香港的工资水平在世界之巅(特别是以购买力来计算),那么这些成本除了应由消费者来承担外还有谁来承担。笔者想最近张五常建议,港府应削减公务员薪酬约三成,以及节省公共开支,以控制财赤,并建议大学引入学券制,将公立医院运作私有化,以减少社会福利的负担等。这些建议实施尽管对社会的波动会很大,但是却指出了问题所在。如果香港每一个人都想维护自己的利益而不改革,最后输掉的不是他处,而是香港。可以说,只有对这些涉及香港未来发展的重大问题进行大力改革,才是香港经济走出困境的实质所在。否则即使有最好的市场体制,最好的法律制度、最有活力的民众,其潜力也是无法发挥出来的。因此,为了经济未来发展的长治久安,香港该是对现行的制度进行全面检讨并大力改革的时候了。这才是香港经济走出困境的关键所在。
(2002年5月)


第四部分 互动中的香港经济第61节 香港人更需要的是平常心

从1997年以来,香港经济大起大落,从高速的经济增长突然变成负增长;股市如坐过山车,惊心动魄。看看恒生指数近几年的走势,可以从1997年的16000多点,一下滑落到1998年6000多点,而且在近几年的市场中,一天下降500点也是常有的事情。特别是最近H股的走势,从2003年初的2000点水平,升到近期的3780点左右,升幅近90%。还有香港的房价,从1997年开始一路下滑,直到最近才有所回缓,而不少房价下跌近60%~70%,负资产者一大片。
早几年香港经济不景气,失业率居高不下,财政赤字年年大增,人们怨声载道,不少人总觉得香港经济如何不好,如何失去了昔日的辉煌,如何好日子一去不复返。早几年,笔者在香港时,平常与香港朋友聊天,香港朋友总是对自己处境抱怨太多,总是对未来香港经济失去信心。
但笔者总是对他们说,如果我们以平常心来看待香港的经济,来看待自己身边所发生的现实,其实生活变化得不是那样多,香港的天同样是那样蓝,香港的水还是那样清,香港民众所拥有的财富同样是那样多,只不过,当一个人过去站在山的峰顶上看山下时,总是觉得自己能够高瞻远瞩,能够比别人更加心旷神怡罢了。但是当这个人走到山下,即使分享不到站在山顶的怡然自得,但是,这个人还是这个人,并不会因为站在山下没有看到更好的风景就感到好像比过去少了什么。香港的经济比好的时候是差了一些,但无论如何也没有改变香港的经济实力,也没有改变香港的制度安排与个人所拥有的财富。只不过是大家的信心比以往少了一些罢了。
早些时候,CEPA没有签订前,香港人看到内地经济欣欣向荣,看到内地经济快速增长,看到国内股市的狂飙,不少香港人心里又犯嘀咕了,为什么一线之隔的内地经济却能够如此一日千里,而自己却陷入这样的困境呢?那时,不少香港人总是会与内地上海、深圳及北京等地比,总觉他们很快地会赶过香港。其实,这种比较没有什么不好,有比较大家才会有可学习的东西,有比较才能找到自己的不足与成长之动力。
但是,国人早就注意到,香港人为什么以前昂得高高的头一下子就耷拉了下来?在更早的时候,香港不少人总是觉得自己早已进入文明及富裕之社会,而内地人是如何贫穷,那时香港与内地的亲戚之间不敢往来,朋友之间不敢叙旧,香港人与内地人的交往一切以生意人原则为准则,许多交往关系也只能是商人之间的交易关系。
可是没过几年,这种观念则发生了180度的大转变,香港反之成了内地,没有内地经济,香港就找不到自己发展之动力。在这时,笔者就问香港朋友,香港经济真的是那样差吗?如果香港经济真是那样不好,如果香港经济真是没有什么实力,为什么内地各种各类的城市、各式各样的代表团会一个又一个来香港招商,来寻找有人投资之机会?如果不是香港本身具有更多的吸引力,那么内地各城市的代表团怎么会来香港趋之若鹜呢?
事实上,即使是上海,为了争夺中国的国际金融中心之地位,一向是不把香港经济实力与香港经济的发展放在眼里,在不少场合总是会有人出来大肆贬低香港一番,如果香港希望做什么,总是会有人出来说香港这样做如何不好,而其言论往往是无理无据,多是头脑中的臆想(如国内某交易所的某人就经常如此)。可实际情况如何呢?最近,上海的领导人不也是大驾光临香港吗?而且这些人来香港,最根本的目的,也是到香港招商,到香港吸引更多的人才啊!这些都说明了,香港还是那个香港,她内在的实力不是哪个人可改变的。
最近,国内的航天飞船发射成功,香港媒体出现多年以来难得的兴奋,难得的万众一心。香港无论是何种观点的报纸,大家都对该事件给予正面的肯定。事实上,作为中华民族一分子,中国的航天飞船发射成功都是值得骄傲的事情,试想岂有哪一个人不为自己的国家、自己的民族能够屹立在世界之林而高兴、骄傲与自豪的呢?这也应该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一个社会经济发展不可或缺的动力。
但是,这几天香港航天展的狂热,航天员到香港访问的狂热,对内地人来说真是百思而不得其解,不要以为太空人最先到香港、太空舱首次在香港展出,香港人就比内地其他地方的人有更多的惊喜;不要以为香港为中国的特别行政区、香港的经济实力比他地更为突出就能有更多的狂热。因为,真正造就太空人、铸造中国航天飞船成功的是内地许多默默无闻的人、是内地许多默默无闻的地方。连这些人、这些地方都没有来得及分享自己的汗水浇出成果,香港人值得如此之狂热吗?如果香港人有换位思维,能够站在这些默默无闻的人与默默无闻的地方想一想,香港对太空飞船如此狂热,他们是如何感受,又是如何想的呢?如果香港人能够以平常心对待自己,能够以平常心来对待我们身边所发生的事情,那么,这样的事情会发生吗?无论是民众还是政府都得想一想。一个一旦离开了你平常的生活、离开了你的平常心,有许多事情是人们难以理解的。
总之,作为一个十分开放之社会,作为一个完全依赖外部的狭小经济体,外部世界的任何风吹草动,都对香港经济产生巨大的影响。正如十分形象的蝴蝶效应一样,蝴蝶翅膀轻微翩动,就会对遥远的地方产生巨大的影响。但是,如果香港人以平常心来对待这些事,那么,这些翩动怎么不会对它无动于衷呢?以平常心看待周围发生的事情,人们就能够减少感性的冲动、减少羊群的从众行为、减少大众的狂热,多些理性,多些思考,就可以减少盲从,那么香港的股市、香港的经济、香港的房价等就会少一点坐过山车之感觉,少一些惊魂动魄的骚动。文章所指出的现象,或许正是香港人心性使然。对此,香港该是多想想的时候了!
(2003年11月)


第四部分 互动中的香港经济第62节 21世纪:香港未来发展如何定位

上一个星期,香港大学的几位朋友来北京,笔者陪同他们访问了北京的一些研究机构及大学。在此期间,人们讨论得或问得最多的问题就是,21世纪香港经济未来发展的定位。对于这个问题,人们见仁见智,众说纷纭。有人认为,香港的“一国两制”会得以持续,也就是在中国的体制外生长出一块繁荣的绿洲;也有人认为,随着中国加入WTO,随着两地经济的不断融合,香港有可能成为中国的一个行政省;也有人认为,香港“一国两制”的示范作用大于实际的作用,只要台湾问题没有解决,中央政府就会极力促使香港经济的繁荣。但是,只要台湾一旦统一,香港的示范效应就会完全弱化。一句话,1997年回归之后,对于香港的未来,无论是好友,还是谈友,人们所关注的就是香港经济未来应该如何发展、如何定位?
根据笔者自己的耳闻目睹,对于香港经济的未来发展,一向持较为乐观的态度,即今后的20年内,香港经济同样有一个高速发展的时期。但是,对香港经济发展的乐观态度,并非是无条件的,关键是对香港经济未来发展如何定位。以往的经验表明,香港经济能够在近几十年间高速发展,得益于内地改革开放,得益于内地对外界的无知,香港以桥梁与中介的方式帮助内地经济打开了通往世界的大门。但是,随着内地与外界交往的增多,随着中国加入WTO,香港的中介和桥梁作用越来越弱化。其次,尽管香港与内地是唇齿相依,香港经济的发展基本上依赖于内地的繁荣,但是如果香港完全把自己融合到内地经济中,制度优势丧失,香港企业或民众在转轨经济中根本比不上内地企业对这种转轨经济的适应性,在融入内地经济体制的过程中,香港企业在这种竞争中会被打得落荒而逃。因此,香港经济未来的定位应该是以既有的制度优势、利用中央政府以香港为示范作用的需要,如何主动地融合到内地经济发展之中。
这是因为:在现代经济生活中,随着时间与空间的缩短,各种生产要素的获得并不是困难的问题,各种公共设施的建设更加不是问题,看看中国近几年来的邮电通讯、互联网络、高速公路、城市建设的发展,发达国家出现的东西可以在很短的时期内在中国迅速发展,内地硬件的建设在有些方面与香港比较毫不逊色。但这些硬件的朝气蓬勃如果没有制度安排相配合,其发挥的作用是十分有限的。目前,内地经济发展,制度不足成了最大障碍。特别是金融基础设施方面,如法律体系、会计制度、审计制度、信息披露机制、交易与清算组织、监管机构等建设只是刚刚开始。而金融市场的繁荣是与金融基础设施支撑系统分不开的,如果没有健全的金融基础设施,要让金融市场正常健康地发展是根本不可能的。而制度基础设施的建设与完善并非是一朝一夕的事情,它是需要一个较长的时间才能逐渐形成的。因此,在将来的20年里,内地的制度是无法取代香港的制度优势的。如何利用香港制度优势的制度势差仍然是香港经济未来发展的最为重要的一个方面。关键是香港怎么来看到自己的制度优势,如何来利用自己的制度优势,如何吸引内地企业来香港上市、如何把香港的优势人才输入内地等等。
其次,香港“一国两制”的示范效应也是本世纪初促进香港经济发展最为重要的一方面。毫无疑问,在现代市场中,整个经济的运作都是以市场法则为依归,但政府对经济运作的影响却不可低估,特别是转轨经济的中国更是如此。为了保证香港的示范作用,促进香港经济的繁荣也是中国政府的题内之义,香港政府就应该借助这种示范之势,向中央政府为香港民众与企业争取更多与内地经济谈判的主动权。如促使中央政府放开对内地企业到香港上市及从事其他经济活动的管制等。
再次,在上述的两个条件下,改变以往香港为内地经济桥梁和中介的思维定势,改以往对内地经济被动服务为主动出击,让香港的企业与民众融入到内地经济高速发展过程,只有这样才能把握到真正的发展商机,在内地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香港也能分享其经济成果。
总之,21世纪香港未来经济发展定位应该以香港的制度优势、示范效应为条件,融合到内地快速经济增长的过程中去,这样才能形成21世纪香港经济未来发展的真正动力。
(2001年3月)


第四部分 互动中的香港经济第63节 香港经济未来发展的危与机

最近,一些香港朋友来北京,大家在一起谈论最多的问题就是香港经济的未来发展。因为,随着中国改革开放进一步深入,随着中国加入WTO,随着台海关系的缓和,香港经济的未来发展会怎么样,会重现昔日的辉煌,还是会像英国那样渐渐地衰败。这些问题不能不引起人们更多思考。可以说,尽管香港1997年回归后闯过亚洲金融风暴的那一关,从2000年起出现了经济开始复苏的局面,但是对香港经济未来发展影响与冲击更大的应该是中国加入WTO后,应该是在中国金融市场对外完全开放之后。如果内地金融市场一旦完全放开,内地和香港经济的利益结构将会发生巨大的调整与重组,整个中国内地与香港之间的金融体系将会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面对这种即将到来的巨大冲击,两地业界都应该引起足够的注意,特别是香港更应该未雨绸缪。
首先,尽管资本项账户开放会有一个较长的过程,中国官方也表示没有一个具体时间表,但5年后放开已是大势所趋,而且内地的资本项账户开放并不是一个笼统的概念,而是一项项具体的政策。根据现有的文件及法规,在资本项账户40多个项目中,除了外国投资者在中国直接进行证券发行与出售、国内居民的人民币不可自由兑换外,不少项目早已放开或有管制地放开,如对外直接投资、对内直接投资都基本上已经放开。也就是说,资本项账户开放已是迟早的事情。如果资本项账户完全开放或人民币可以自由兑换,它会对香港经济带来影响与冲击。这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看。
一是如果人民币可以自由兑换,那么内地企业是在香港上市融集资金,还是在内地市场融集资金已经没有多大的区别,关键问题在于看其融集资金的成本。就目前的情况而言,除了制度的不确定性外,香港金融市场融集资金的成本一定会高于内地,而且随着内地加大金融改革的力度,随着内地金融基础设施的完善,其制度不确定性的因素还会减少。这自然会削弱香港金融市场的竞争力。可以说,在这种情况下,如果人民币可以自由兑换,内地企业在香港融资的兴趣可能转回到内地市场(目前H股企业早已在这方面蠢蠢欲动)。如果这种情况一旦成真,它对香港金融业的打击将是灾难性的。
二是如果人民币可以自由兑换,那么香港的联系汇率可能要有新的抉择,是继续与美元挂钩还是改为与人民币挂钩。从现有的情况来看,人民币放开后坚挺的情况可能继续。因为,中国内地在今后的一段时间内经济持续稳定增长的态势,除了国家动乱那种非常情况出现外,并不会有多少改变,这为人民币坚挺提供了坚强的后盾。正因为中国经济的发展态势,在东南亚各国、在前苏联各国,人民币早已为人们持有的硬通货,而且港澳人民币的流通也为数不少。如果人民币放开后能够同样坚挺,那么交往十分密切的中国内地与香港各种经济活动的结算就可能通过人民币进行,而不是通过美元来进行。一旦这种情况出现,港元与美元挂钩的联系汇率制就会受到巨大冲击,香港汇率制度新抉择不可避免。
其次,我们还可以从目前香港的产业结构的情况来看,早有不少人曾指出,20世纪80年代以后,香港产业早已“空洞化”。也就是说,从中国改革开放后,随着香港实体面的产业北移,金融服务业成了香港最大的产业支柱(占比例87%以上)。那么在以往的几十年里香港金融服务业是靠什么来支撑的,随着中国加入WTO后支撑这些产业的基本条件与经济环境会发生什么样的变化?可以说,中国加入WTO后,香港贸易中转及融资中介或桥梁的角色一定会弱化,甚至于过去曾红火一时的业务也会凋零。例如,B股市场对内地具有合法资格的投资者开放后,内地企业对香港H股的兴趣立即减弱,有消息表明,目前一些内地企业已经打消了到香港H股上市的计划,正准备到B股上市。这就给香港金融市场发出了一个明确的信号,香港并非内地企业的最佳选择,一旦有其他便利,香港的生意来源将受到内地资本市场的严重冲击。如果这种情况出现,同样会对香港经济未来发展带来更多的不确定性。
再次,人民币对香港经济未来发展的冲击不仅在其自由兑换之后,而且也发生在其自由兑换之前,目前资本项账户部分已经开放,而且已经悄悄地开始。在“广信事件”发生之前,香港银行对国内企业贷款或在内地的香港企业贷款是其业务最为重要的一部分。但就目前情况来看,这种局面已经发生了逆转。香港银行界最近发现,港元贷款需求一直在下降,特别是在内地投资的港商,纷纷转借人民币。尽管人们对其原因说法不一,有人认为是由于不少港商预期人民币将有限度贬值。现在借入人民币,到人民币贬值时归还,自然是有利可图的。有人认为是由于人民币贷款利息低等等,不一而足。但是有一点是毫无疑问的,由于港元的联系汇率而导致的人民币与港元之间息差存在着巨大差距,这应该是港商倾向于借人民币的最大诱因。因为,在目前内地的银行资金十分充裕,但好客户难求。香港商人如果在内地有正常的业务,出口兴旺,一定会成为内地银行寻求贷款的对象。还有港商的业务多以人民币来结算,借贷人民币自然会减低货币汇率的风险。加上人民币贷款利率则比港元要低4~5厘,其贷款成本要低一半。人民币贷款自然为内地的港商所青睐。还有,以往是大量资金通过香港的银行体系流入内地,现在则反之,内地不少资金通过不同的方式流入香港,从而导致香港银行的“水浸之患”。如果这样的情况不改观,对香港金融业的稳定发展是一个十分不利的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