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此时,他有着偷情的那种神秘的兴奋感——也许由于雪后晓寒特甚的缘故,他的手微微颤抖着,撩起血色罗帐,俯在床前,极小心地低下头去,吻着阿娃的眼。
“谁?”阿娃从睡梦中惊醒;双眼灼灼,看着郑徽——受惊的不止是她,她那一声喊,把他也吓一跳。
“对不起!”他定下神来,不好意思地笑着说:“吵了你的好梦。”
“你也真是!”阿娃也笑着埋怨,“这么大的人,还像孩子似地顽皮。”
她的娇笑,她的从衾枕中散发出来的香味,引得他动情了,低声说道:“阿娃,时候还早,让我跟你温存一会儿!”
“不行!”说着,她身子左右转动了一下,裹紧了被。
“何必如此严阵以待?你说个‘不行’的道理;说得不错,我不强求,否则——”
“否则如何?”
他忽然软化了,“我还能把你如何?”他乞求着,“我一个人在那里睡,好冷!许我分你一点余温,好不好?”
“别胡扯!”她听到了绣春在外面的声音,“绣春都起来了,一定不早了,你收拾收拾,赶快让贾兴送你去吧!”
“你呢?你今天不送我去?”他又说,“这也对,天气这么冷,你不去的好。”
“我是怕你像昨天一样,在闱中不好好作文章,无缘无故惦记着我。”
“你在家,我一样会惦记你的。”
“不许这样。”她不讲理地说,“我不许你惦记着我!把心思放到你的考试上面去!”
“这可没有办法!”他委委屈屈地答道,“我自己管不住我的心。”
“唉!”阿娃叹口气说,“你这个人,我真是拿你没有办法!”
他不响,慢慢从她被底探手进去一寸一寸地往前移动。
“好了,”她握着他的手说:“暖一暖手,出去吧!”
“阿娃!”他答非所问地,“我们两夜没有在一起了!”
“两夜又不是两年!这还值得特别提出来说!”
“你倒说得轻松,我一刻见不到你,就像失落了一件什么要紧东西似地,心里好不安宁。”
听他说得那么痴心,阿娃不知不觉松了手;他非常机警敏捷,轻轻一掀被角,整个身子就钻了进去,温柔地抚摸着她的身子。
“你安安静静躺一会儿,不准胡来!”阿娃以命令的语气说:“不然我撵你下去。”
“什么叫胡来?”他故意涎着脸问,那只手却更“不规矩”了。
“你不听话,我可要恼了!”阿娃捉住他的手说。
郑徽怕她真的着恼,开始静下来,偎依着她温暖的身体,好久不想起身。她一再催他,最后听到有人——自然是贾兴,来叩西堂的门,他才无可奈何地离开了她的床。
阿娃也要起来送他。他按住了她的肩说:“天这么冷,别起来!”
他看着她重新睡下,替她掖好了被,才回到他自己那里梳洗、更衣,进了早餐;一切停当才不过晨钟初动,看看天色还早,他又到了阿娃那里,撩开帐子望一望。
“你怎么又来了?”阿娃说。
他笑笑,挂起帐子,坐在她床沿上说:“时候还早,我们还可以说说话。”
“我可没有话跟你说!”她故意给他碰个钉子。
“那就让我看看你。”他仍旧嘻嘻地笑着。
阿娃真的拿他没办法了!从昨晚上悟彻了多情不如无情的道理以后,她有意要渐浙疏远他,免得将来无法忍受那一份约略同于酒阑梦醒、曲终人散的难堪。可是现在看来,恰恰收到了相反的效用,越是疏远他,他越是依依不去,激出更深的爱意,酿成刻骨的相思。
这样想着,她竟有些发愁了!


第三章不堪其扰(7)

郑徽却做梦也想不到,她心中会有那样复杂的感触。他心中只充满了一种单纯的甜美的感觉,跟阿娃在一起的光阴,即使默然相对,每一寸也都是贵重的。那纷披在鸳鸯枕上的黑亮的长发,那颊上因压睡得太久而生的红晕,那情思缥缈的清眸,在他眼中,看一辈子都不会厌倦的。
外面,隐隐有贾兴和绣春在小声交谈的声音,那可能是在探询他的动静,“你真该走了!”她说:“早些去,从从容容的,不很好?”
“晚上,朱赞有宴会,你别忘了!”他说。
“我知道。”
“下午我打发人来接你。”他又说。
“好的。”
“今天很冷,你出门之前要多穿衣服。”他还在不放心地嘱咐着。
“好了,好了,我都知道。”阿娃大声催促,“你请吧!”
郑徽终于走了。带着贾兴和杨淮,三骑马往西而去。天已放晴,但北风刮得相当劲利,路边的积雪不化,表面却仿佛结成了薄冰,晶莹发光。路中间的大青石板,被洗得干干净净,得得的马蹄敲着,在寂静的清晨,那声音格外清脆可听。
到了河东节度使府第,下马直入“退思堂”,到的人已经不少了。天太冷,一个个说话时都嘘出一团白汽,送考的莺莺燕燕,比昨天少得太多;想来那些多情的举子,也跟郑徽一样体恤,愿意他的心上人在热被中舒舒服服多睡一会儿。
然而,素娘却来了。自然,她是跟着韦庆度来的。
“听说你不舒服,何必又来?”郑徽又转脸对韦庆度说:“你不应该让素娘送你来的。”
“你听听!”韦庆度对掩着嘴唇、微微咳嗽的素娘说:“拼命拦着你,你非要来;现在定谟反埋怨我!”
“我今天身体好得多了。”素娘对郑徽说:“名为送考,实际上出来散散心,顺便向你跟阿娃道谢,你们两位为我这样费心,真是感谢不尽!”
“我也感谢不尽,”韦庆度在一旁接口,“不是你们两位,我叫人蒙在鼓里一辈子也不知道。”
“你又要这样说了!难道我做错了?”素娘微带怨愤地问韦庆度。
“既然你不错那就显得我错了?”
“我不敢说你错。不过——”
“不过什么?”
“你打的什么主意,谁也不知道!”
“哼,我不过一个人打打主意,你竟一个人悄悄儿做了,也不告诉我一声。”
“我错了吗?十五郎,你摸良心想想。”
“错倒不错,只便宜了王四娘这个老虔婆!”
郑徽越听越糊涂,而且看他们俩争得都有些动气了,不能再持旁观的态度,便急急插口说道:“你们小两口别吵了!快告诉我,是怎么回事?”
“你说还是我说?”韦庆度看着素娘问。
“你先说好了。”素娘冷冷答道:“可要把良心摆在当中!”
韦庆度看看周围好像有人在看热闹,便拉了郑徽一把说:“我们找个清静的地方去谈。”
于是他们在依假山而建的“夕佳廊”精舍中,找到一间无人的空屋,郑徽等素娘坐了下来,便对面有愠色的韦庆度说:“你有话平心静气地说,我不相信素娘会做出什么对不起你的事来!”
“这样我就不必说了!”韦庆度两手一摊,负气地答道:“你先有成见,我还说什么?”
“你不说,我来说。”素娘揭开了真相:“我的想法跟阿娃一样。”她指着韦庆度说:“他一直不肯拿个干净痛快的办法出来,李六那里又逼得紧;我妈不愿意得罪他,可也不能不对李六有个交代。我看这样拖着不是事,凑了三十贯钱给我妈,说是他送来的,这样至少先可以把局面稳住,有一个月的工夫,大家再慢慢商量,一郎,你说我做错了没有?”
郑徽恍然大悟,怪不得昨晚上秦赤儿回来,说王四娘似乎弄不清怎么回事似地。一番“贾断”,两次送钱,自然要把人搞糊涂了。
于是,他点点头说:“这是弄拧了,谁也没有错。你再说下去!”
“我原没有说他错。他昨天叫人送钱来,我知道了,叫人告诉秦赤儿,把他请来,原意是让他明白有这回事;就算我妈收了个双份,也不是什么了不起的事,谁知道他大发雷霆,说我看不起他……”
“当然是看不起我,第一你始终不相信我有办法……”
“你本来就没有办法。”素娘也抢着说,“你不是自己说连‘贾断’还都是阿娃替你想的。”
看看第二度争执又将发生,郑徽有些着急,幸好,催请入闱的金钟,及时地替他们解了围。
“祝三,你听我的劝。”他说:“既然两情相洽,一切都可以忍耐,我不知道你不满意素娘的是什么?我也个想听你讲理。感情就是感情,恩恩怨怨,这本账一辈子都算不清楚,要讲理就不叫感情了!你想,是不是呢?”
“我本来也没有什么!”韦庆度听他这样说,便不肯承认对素娘有何芥蒂,“是她要跟我吵!”他也不肯承认自己有何责任。
“好,好!”素娘愿意委屈自己,敷衍情郎:“刚才是我不好,现在我不跟你吵了;你先请进去吧,我跟一郎说几句话。”
“你呢?”韦庆度说,“不如先回家,或者去看看阿娃;晚上一起来赴宴。”
“让我想一想再说。反正你不必操心了,或者回家,或者去看阿娃,我自己会安排。”
“好吧!”韦庆度对郑徽说:“我先入闱了。中午再见!”
等韦庆度一走,素娘忧形于色地低声告诉郑徽说,她得到消息,李六居心叵测,准备不利于韦庆度。这消息还不知真假,但李六一向阴险,既然结怨,不可不防。她心里很着急,但又知道韦庆度是宁折不弯的性格,便不敢把这消息告诉他,怕反激出变故来。
这消息很突兀!郑徽虽未见过李六,也不知道他如何横行不法,但从韦庆度一向所表示的深恶痛绝的态度,以及眼前素娘的焦忧的神情来看,可以见李六是个无恶不作的家伙。
这样一想,他也有些为韦庆度担心,但为了安慰素娘,他只凝重地点了点头,说:“你放心!祝三是我的知交,我找机会劝他,不要过于跟李六为难,能委屈就委屈一点,免得闹出事来。”
“对了!这就是我把这个消息告诉你的用意。”停了一下,她又说:“一郎,我还有句话,你姑且先记着。如果有什么祸水,自是由我而起;我曾向你说过,宁死不跟李六,可是现在我又不这么想了,若是牺牲了我,可以让十五郎脱出一场杀身大祸,就是火坑我也只好跳了!到那时候,一郎!你可要替我说句公道话,替我洗刷——我不甘负心!”
她的清冷如冰雪的风姿,在肃穆中蕴藏着无限的哀怨,而声音是平静的;那样从容就义般的勇气,使郑徽从心底泛起尊敬,面临着这样郑重的托付,他不敢以泛泛的游词,作毫无作用的安慰;敛一敛衣襟,双手笼入衣袖,拱在身前,庄容答道:“素娘,果真有那一天,我郑徽决不埋没你的义行!”
“这我就放心了!”素娘的脸上,绽出微笑,令人想到春风拂过,冰河解冻的光景。


第三章不堪其扰(8)

第二遍金钟又响了,郑徽匆匆作别;入闱以后,领卷归座,好久都静不下心来——韦庆度、素娘,还有那个被韦庆度描绘得丑陋不堪的李六,如走马灯一般,交替着出现在他的脑中。
忽然,有一个小小的纸团,很准确地落在他的面前,抬头一看,韦庆度已越过他的身边,向主司座前走去,有所请示;这是故意找机会跟他通信,随即把那纸团打开,上面写着八个字:“时不君予!何事观望?”
郑徽接受了警告,抛开杂念,定一定神思,开始研究题目。
这第二场试是策问——正式的礼部试,第三场才是策问;第一场帖经,第二场杂文。私试不考记诵之学的帖经,所以第三场试变成第二场试——杂文及诗赋,看人的才华词藻,策问则是考验经济学问;当时的开元之治,超越文景,媲美贞观,大唐皇朝的兴盛富庶,正被推展至颠峰状态,自宫廷至士庶,无不以追求精神及物质的享受为生命的最大目的,因而陶冶性灵的诗篇,特别为时所重,名句一出,家弦户诵。而在进士试中,亦以杂文的诗赋,为及第的关键,但策问毕竟是关乎国计民生的真知实学,所以真正有抱负的举子,都愿意在这一场考试中,一逞雄才。
照例,进士试策问五道,所问的不外乎纯理论的“经义”,考问史实的“征事”,批判现实政治的“时务”,或者发抒政治理想的“方略”。这天,主司于玄之所出的五道题,两道属于经义,三道属于时务。郑徽平日做学问,在经史之间,倾心于后者,对于经——“大经”的《礼记》、《春秋》、《左传》,“中经”的《诗》、《周礼》、《仪礼》,“小经”的《易》、《尚书》、《公羊》、《谷梁》,因为与性格不相近,并无深刻的研究,所以那两道经义题,只是敷衍成篇,并不出色。
在时务题上,他稍微想一想,便觉得大可发挥。三道时务题,一道问“治道”,一道问“民生疾苦”,一道问“税法”。郑徽的父亲,在常州是勤求民隐的好官,他耳濡目染,对于民生疾苦,亦有相当深入的了解。同时,他又生长在东南财赋之区,徭役地税,素来熟悉;江淮出盐,扬州则是海内第一个商业中心,所以对于盐税、关税的征收情形,也很清楚。这样,“民生疾苦”和“税法”两策,在他便毫无困难了。
困难的是“治道”一问,这题目太大了,该从何说起呢?
他想起“徒法无以自行”这句名言,从而掌握了“得人则治”这四个字,作为立论的主旨,这个“人”,自然该是宰相。
自贞观以来,唐朝建立了一个传统,相权极重,皇帝的命,不经宰相的同意,不但无效,而且无法执行。所以宰相贤能,则天下大治,这有历史可以证明:太宗朝没有房玄龄、杜如晦、魏征以及长孙无忌、诸遂良等等,不可能有贞观之治;本朝没有姚崇、卢怀慎、宋、韩休、张九龄等等,亦不可能有开元之治。
然而自开元二十四年起,远声色、绝贷利,能够极力规谏皇帝的张九龄,被李林甫与高力士排挤走了。
郑徽想起了韦庆度痛斥李林甫为奸臣时的愤慨,也想起了他父亲前年自京师述职回常州,说起李林甫专权,在他觐见皇帝之先,威胁他报喜不报忧时的感叹!
于是,他的全篇的构思,自然而然地完成了,第一段,提出“得人则治”的观点;第二段,征引大唐开国以来贤相的治绩以支持他的观点;第三段,用反笔进一层申论,如果小人在位,蔽欺天子,下情不能上达,上意不能下宣,政风败坏,粉饰升平,以致闾里之间,入则心非,出则巷议,则不但无以慰黎庶望治之心,而且辜负了圣明拔擢之恩;然后,产生最后一段结论:治道无他,亲贤远佞,慎选才德兼备,器度恢宏,能持大体而又敢于犯颜直谏的人来掌国柄而已。
才思敏捷的郑徽,不但已想好了“治道”一策的大意,甚至腹稿都有了;但下笔的时候,他却又不免踌躇。
所踌躇的,只因为记起了“多书贾祸”这句话。对策的第三段虽用假设的语气,但明眼人一望而知,是在指斥李林甫;最后一段结论,正面立言而意在言外,也是指李林甫。大唐开国以来,天子都有纳谏的雅量,甚至连武后亦不例外,这是国运所以隆盛的一个极重要的原因;天子如此,大臣自然也如此——可是,那是在魏征的时代,宋的时代,张九龄的时代,而现在是李林甫的时代。
他知道,如果他的文字有可取之处,必将流传出去;流传到李林甫耳中,必将恼恨、报复。这是一场私试并无实质的利益,而多言可能贾祸,然则徒逞口舌之快,岂非太不聪明?
但他又不甘于缄默,这样一个可以借题发挥的好机会,硬要封住嘴不说话,有如骨鲠在喉那样叫人感到不舒服。
左思右想,委决不下;时已近午,他决定先去吃了饭再说。
走到廊下,与韦庆度劈面相遇,两人站住脚交谈。彼此都关心着对方,韦庆度关心他白白耽误了时间,五道策问怕不能如限交卷;即使赶了出来,也怕没有从容推敲的时间,不够精彩。
他告诉韦庆度不必担心,经义两策,已经完成;时务之题,亦有了腹稿,有一下午的工夫,便可交卷。但他为韦庆度所担心的——李六将不利于他的消息,却踌躇着不敢出口。
“素娘跟你说些什么?”
韦庆度问到这上面来了,他不能不作一答复。想了半天,觉得还是暂且不要说破的好。
可是他的犹豫的态度,已引起了韦庆度的怀疑。
“定谟,跟我老实说吧!”
“回头再谈。”他停了一下,又说:“我只告诉你一句话,素娘对你,仁至义尽。”
“你这好像是在骂我不仁不义?”韦庆度爽朗的笑了。
在笑声中,郑徽一时难于启口的话,算是含含糊糊混过去了。两人匆匆果腹,重新入闱。郑徽先把“民生疾苦”和“税法”两问答好,剩下“治道”一策,重作考虑。
不知怎么,他又想到素娘警告之事,“李六可恶!”他不知不觉在心里骂了一句;而李六为恶,是倚仗他叔叔李林甫的势力,联想到这里,郁愤勃发,急待一吐。
但就在那情绪激动之际,他也没忘了他开笔作文时业师给他的训诲,持论要大公无私,不可夹杂个人的恩怨。怕多言贾祸而不敢批评和愤于李六对韦庆度将有所不利而攻击李林甫,在态度上都是有偏失的。
因此,他又冷静下来,就事论事去细想。儒家的传统,以天下为己任;而批评时政只不过履行这份责任的最起码的一些工作。人,生来就有为自己的利害说话的权利,但所要说的话能够合理动听,能够让应该听的人听得到,就非得有人代言不可——而这个人当然是读书人;读书明理,有笔在手的人不替大家说话,是可耻的。
当然,应该听大家说话的人,也知道读书人不能不说话,但是他们所喜欢听的是歌功颂德的话;自己做错了事,不但不愿别人责难,还希望别人给他鼓励,这不太可笑?
郑徽心想:无论如何,自己不能做可耻、可笑的事!
于是,他心无旁骛地写成了“治道”一策;洋洋洒洒,不下千余言之多,自问没有一句话不是本乎良心而发的。
誊正交卷,天色已经薄暮。这天,他是落后了,看一看闱中,剩下的人,不足四分之一,韦庆度的座位也是空的。他收拾笔砚出闱,贾兴在门口迎接,同时告诉他,阿娃已经接了来,在退思堂等着。
一提起阿娃,他立刻涌生了许多想像,她今天穿的什么?此刻在退思堂干什么?没有他跟她在一起的一天,在家如何消遣?……
一面想,一面以匆遽的脚步往退思堂走去。刚进院门,就听得笑语喧阗,但他却站住了脚——为一片华丽的灯晕所吸引了。


第三章不堪其扰(9)

他看到的是无数红灯,悬挂在退思堂、水亭、夕佳廊的周围。但同是红纱宫灯,因为所挂的地位不同,出现了各擅胜场的景致,退思堂是一座方厅,四边游廊,以同样的间隔距离,整整齐齐地高悬红灯,更显得雍容华贵;夕佳廊依山而筑,红灯掩映,参差不齐,渐高渐远,几点红光没入暮霭,令人兴起一种缥缈恍惚的游仙之思。
但最美的是水亭的红灯,圆圆地一圈,倒映在水中;水中也有亭子,也有亭子中盛妆的丽人,甚至也似有丽人的娇笑。
“一郎,你的文章作好了?”一个娇稚的声音在招呼他。
转脸一看,竟是小珠。她穿着簇新的青绫的裙子和绣袄,挂着郑徽送她的那串璎珞,笑嘻嘻地站在他面前。
“小东西!你怎么也来了?”他摸着她的脸说。
“我跟小娘子和绣春姊姊来玩。去!”她拉着他的手说:“小娘子等你好久了!”
他牵着她的手,进了退思堂,站定一看,满厅的人,一下找不到阿娃在哪里!
“那边!”小珠指着西面角上说。
郑徽仍旧没有找到,只让小珠牵着他的手,从人丛中挤了过去。走近了,才看到阿娃的背影。她跟三曲的姊妹,围坐在一起谈笑,其中也有阿蛮。
阿蛮面向外坐,首先看到了他,举起丰腴的手腕,含笑招呼,然后推一推阿娃,向她示意。
郑徽一看这情形,知道她们俩相处得还不错——他一直怕她们在他面前相遇,会使他左右为难,看今天这样子,并没有什么;但也要应付得好,他想:阿蛮是个非常豁达而明白事理的人;他对阿娃情有独钟,曾坦白告诉过她,并且已获得她的谅解,所以她决不会故意在他面前做出任何可以使阿娃感到妒嫉的事来,这就可以放下一半心,只要好好注意阿娃的态度,加上三分小心就行了。
他刚在这样想,阿娃已转脸过来,小珠很机伶,随手搬了个绣墩过来,他挨着她一起坐下,心想应该先跟阿蛮招呼,以表示他跟她的关系比较疏远,在礼貌上需要客气一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