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壁画中摘取多种毡毯)
图案是西北各民族喜爱的装饰,人们更喜欢把它们展示在自己的服装上。
《都督夫人太原王氏礼佛图》(莫高窟第130窟)中的十二位美女,一律是繁花似锦的靓丽衣装。站在宝辇下的第一位王夫人艳丽多彩,通身绣花;紧随其后的第二位女子十一娘碧裙朱衫,艳美之极;第三位女子十三娘崇尚典雅,绣工精巧,花样新颖而别致。余下女子,五彩缤纷,真好比一大簇鲜花。
图案的新奇与考究显示豪门的富有。
(莫高窟第156窟敕赐锦,第138窟女供养人花兽织锦,第12窟染缬图案,第9窟染缬披帛图案,第402、407、425等窟连珠对马纹、忍冬花鸟纹,以及晚唐各大窟女供养人衣裙纹样)
这些阔绰的供养人往往叫画工把最瑰丽的、最流行的图案,画在他们尊崇的佛陀身上。所以,在佛的袈裟与菩萨的天衣上,常常可以见识到当时盛行的“时世妆”。
(莫高窟第427窟菩萨提花织物天衣,第244窟释迦牟尼绿地团花锦袈裟,第420窟菩萨衣裙的联珠飞马狩猎纹锦,第427窟菩萨天衣联珠忍冬莲花锦和织金锦,第427窟菱形狮凤锦,第159窟彩塑阿难、迦叶与菩萨的衣裙,第205窟迦叶山水田相衣,还有石榴纹、相纹、方胜纹、练雀纹、雁纹、鸳鸯纹、狻猊纹、翔凤纹、团花纹等)
在壁画中,不仅仅能了解到豪门望族的意趣与审美,还能一览他们活脱脱的生活景象—
出游时威风与气派。连牛马车轿也是豪华无比。
(莫高窟第156窟出行图,第196窟出行图,第148窟驷马车,第100窟马队和牛车,第196窟坐车,第186、202、205、322、156等窟彩轿等)
婚礼时铺张与繁缛。当然,用一双大雁来表达对情感矢志不渝的民俗也是不可缺少的。
(莫高窟第445、148、360、85、12等窟。榆林窟第25、38等窟)
日常生活的画面。比如化妆、剃度、弹琴、闲话、游春、穿衣、试衣、照镜,等等。时光早已流逝,情景历历在目。
(莫高窟第156、189、85、9、55等窟)
清晨时分,女婢们托着漆奁和衣服为主人梳洗而紧张忙碌的气氛,也使你强烈感受到了。
(莫高窟第107窟)
只要有供养人,就有女婢男仆侍立一旁。从主婢之间极大的身高差距,你还能感受到奴婢们那个卑微幽闭的世界的气息。
(莫高窟第321、12、409、332等窟)
贵族的庭院,清雅安适,绿荫宜人。
(莫高窟第9、361、23、45等窟)
最具典型意味的大户宅院是这种样子。
(莫高窟第85、98、159等窟)
青脊粉墙内,层层院落相隔,条条回廊相通;大大小小的房舍与高高矮矮的花树,构成一个安宁又深邃的环境。这里可以小坐闲话,那里可以设坛讲经。房舍一侧,是草房马厩。土夯的围墙纯属河西的特色。马厩相当于今日的车库。草丰马壮是生活殷足的象征。尽管这是在描述《法华经变》的一个故事,河西大户的生活实况却叫我们一目了然。
敦煌石窟展现的建筑非常丰富。从宫廷建筑和佛教建筑,到式样繁多的民居;从城池要塞,到小小的茅屋草舍;从庭院园林,到市曹郊野的道路桥梁。敦煌壁画又称得上古建筑的图像大观。
宫廷建筑大多出现在大型经变画《净土变》、《观无量寿经变》、《弥勒变》中,充任佛国的梵宫。从这些繁复无比、结构宏大的宫殿建筑群,可以领略到如今无处可见的唐宋时代那些皇家建筑的气势与富丽。
(莫高窟第159、172、431、217、100、231等窟)
佛教建筑是壁画中的主角。都是写实得来的。从中能直接看到当时寺院特有的样式与精神。
(莫高窟第61、148、248等窟)
至于千姿万态的民居则是最朴素、最本质、最生动的生活形态了。
(莫高窟第45、61、98、171、172、290、285、296、420等窟)
从中还可以获知到当时的建筑水准与高超技艺。画工们的工作本来与建筑有密切关系,所以不仅许多施工的场面被描绘下来,连工人干活的器具也被一样样刻画出来。
(莫高窟第302、213、321、372、72、285、386、98、445等窟施工图和工具)
画工们最熟悉和热爱的生活,还是自己的生活。只要佛经故事给他们一个机会和可能,他们必定会在这天国的缝隙中,叫生活的碧草鲜花夺目而芬芳地开放。
在佛本生故事“尸毗王割肉贸鸽”中,主要是表现尸毗王割下自己的肉喂鹰来拯救鸽子,并没有天平或秤这类东西。但故事中,有一个情节说,尸毗必须拿出与鸽子相等重量的肉来。聪明的画工便抓住这个情节,把日常使用的称肉的天平塞了进来。于是,叫我们看到了一千多年前称重的衡器。
(莫高窟第174、138、254、278等窟)
在《福田经变》的“广施七法”中,七法之三是“常施医药救众病”。这就给了画工一个好机会,使他们能够施展才能,将生活中种种出诊行医的景象都活灵活现地画在墙壁上。
(莫高窟第296、302、321、217等窟)
在“千手眼观音变”中,要表现观音的法力无边。那么,民间画工就把各种民间绝技,新奇工具,科技发明,一股脑地搬到观音的手上。这幅“酿酒图”证实了一个了不起的事实:世界最早的制造高浓度烧酒的蒸馏器的图像,就在这个千手观音的其中一只手上。
(榆林窟第3窟)
身在中西交通要道上的画工们,向例对于新奇的事物抱着浓厚的兴趣。并总是兴致勃勃把它们画在壁画中。由西亚和埃及传来亮晶晶透明的玻璃器具,在这里常常是佛国的法器。大约有85件玻璃器皿,光芒璀璨地分布在隋唐以来的洞窟中。从中亚传入的胡床,俗称马扎子,成了壁画上最时髦的家具(莫高窟第257窟胡床)。而自西域传入的葡萄,由于具有“果实累累”的象征意味,一直是石窟中最乍眼的图像之一—(莫高窟第209、211、322、444等窟)。和葡萄一样时髦和受宠的图案,还有极具异域情调的波斯萨珊风格的纹样。
这些波斯纹样包括联珠狩猎纹(莫高窟第420窟),双马联珠纹(莫高窟第277窟),以及飞马纹、柿蒂纹、雁含威仪纹、禽盖互变纹,等等(莫高窟第425、402、420等窟)。
使人不解的是,那驮水的大象真的来过河西?
(莫高窟第154窟)
敦煌处在亚洲大陆腹地,视野之内从无海船。然而在“善友太子入海寻宝”等故事中却出现大小一百多只舟船的形象。有扬帆渡海的单桅大船(莫高窟第45窟),有虎头船(莫高窟第238窟),还有方头方尾船、方头尖尾船、双尖尾船、楼船,等等(莫高窟第205、12、14、238、55、454等窟)。这形形色色的舟船中,有江船河船,也有海船。海船的形象肯定出自中原传来的粉本。然而,它依旧令我们感受到早期航海事业中先人们的气象与气魄。
至于那些式样非常怪异的船(莫高窟第203窟的圆形船。榆林第3窟的方头翘尾船),肯定有它非同寻常的来头。
在敦煌壁画中,还有无以数计的形象,无以名之。它显示了一千年生活的多彩、神秘、丰富、创造性和浩瀚无穷,同时也表现了画工们对生活的敏感,广泛的兴趣和捕捉力,以及充沛的艺术热情。
这些莫解的形象有待考证。当然,也有的被一个个考证出来。
那个多次在壁画中出现的火池,不就被考证出是远在尼泊尔境内的一个石油池吗?将来会不会由此找到一块大油田?
(莫高窟第237、33、231、98等窟)
好了,当你把这些来自生活的事物与形象收集起来,就会惊讶地发现,佛国中原来包藏着一个博大辽阔的现实世界,一个全景社会,一个斑斓的众生相,画面重叠各种各样的人物—
耕地的、收割的、播种的、扬场的、养鸡的、养鸭的、放牛的、牵牛的、骑牛的、骑马的、骑骆驼的、拉车的、盖房的、修佛的、推磨的、凿磨的、汲水的、网鱼的、行医的、制陶的、跳舞的、弹琴的、下棋的、行乞的、饮酒的、制靴的、制皮的、舂米的、酿酒的、驯虎的、狩猎的、操练的、作战的、射箭的、相扑的、伐木的、行船的、拉纤的、担挑的、织布的、宰牛的、杀驼的、挤奶的、剃头的、讲经的、拜佛的、行商的、耍艺的、送饭的、吃饭的、吃斋的、恋爱的、沐浴的、拉屎的、刷牙的……
(莫高窟第254、61、290等窟相扑,第302窟洗浴,第296窟大便,第419窟汲水,第61窟煮奶,第85窟弹琴等)
唐代以来时兴的《劳度叉斗经变》中,大都描绘外道最终皈依佛法时,进行洗浴、剃度、揩齿的情景(莫高窟第159、196等窟)。揩齿就是刷牙。古人刷牙的方法正像画上这样:先用一手的食指和中指蘸些药物,抹在牙齿上,再用牙刷去刷。
早在公元前,我国先人就把杨枝打成扁片,蘸药漱齿。所谓药,主要是盐。最早的牙刷已经找不到了,从内蒙古赤峰县大营子村出土的两把牙刷来看,辽代已经有了植毛的骨柄牙刷。至于刷牙的方法,在这敦煌石窟里画得清清楚楚。
(莫高窟第196、159等窟)
可是,欧洲的第一把牙刷却是直到公元1780年才出现。1840年在法国生产,然后才传入美国。这表明中国人的口腔卫生史比欧洲早了800年。
比牙刷领先于欧洲更早的是这种独轮车,大约1000年。
(莫高窟第144窟)
你说,在公元10世纪之前,世界上哪里还有婴儿车?
(莫高窟第156窟)
历史生活的细节,大多包含着人类文明发展的意义。这过往的一千年生活的记录,其价值远远超过了被记录的生活本身。
你从这些琳琅满目的生活的场景与形象中还能认识到什么?
在充满生活情感的音乐旋律中,叠现以下各组画面:建筑。城垣、街道、桥梁、广场、宫殿、水榭、歌台、回廊、飞阁、佛寺、宝塔、城关、坟茔、穹庐、兰若、民居、舞台、园林、监狱、酒肆、草房,等等。
树林。菩提、梧桐、竹、松、柳、葡萄、石榴、芭蕉、荷花、忍冬、合欢、棕榈、槐、杨、杉、苦楝、藤蔓、芦苇,等等。
家具。桌子、椅子、床、柜、屏风、长案、高几、矮几、镜台、盆架、巾架、衣架、箱子、方凳、条凳、榻,等等。
风俗风情。婚丧、踏春、学校、剃度、百戏、马技、相扑、歌舞、抢劫、大辟、狩猎、造屋、筑路、妓舍、玩偶、收租、饮酒、处刑、马球、比武、宴乐、举重、博弈、炊事,等等。
生活中最深刻的形象是人的表情。
佛的表情是理想化的符号;人的表情才体现出有声有色的心灵。
所有表情都是心灵的语言。
叠现出壁画中这些表情形象:虔诚的、平和的、庄重的、闲适的、愤怒的、惊恐的、紧张的、焦急的、快乐的、惊喜的、满足的、轻松的、坚忍的、镇定的、祈盼的、娇嗔的、淫邪的、嫉恨的、傲慢的、严厉的、依恋的、英武的、担虑的、狂妄的、善良的,等等。
当佛的经义把这些充满魅力的现实内容作为载体时,并没有料到,五光十色的生活会反过来,把佛国作为再现自己的舞台。从宗教的角度看,这里是佛天的无上神圣的展示,从历史的角度来看,这里却是千年生活永恒不灭的珍藏,如今这世界上,在哪里还能找到这样庞大的、辽阔的迷人的图画?这样长达千年的彩色的图像历史?这样依然活着、并永久活着的真实的生命?这样挽回的历史、挽回的生活和挽回的时光?
画面定格。

 

第14章 海浪与流沙的对话


1271年秋日,三个隆鼻凹目、穿着高领大氅的罗马人东张西望地走在河西大道上。一位仆从牵着背负行李和水袋的骆驼紧随其后。这三个人中,穿绿衣、金发的年轻人,便是后来被载入史册的著名旅行家马可·波罗。两位年长者是他的父亲和叔叔。
三位波罗启程于罗马,经过美索不达米亚,抵达巴格达时,本打算从波斯湾乘船去印度,但是由于听从了一位印度商人的建议,改变了主意,改走陆路。这便穿越伊朗高原,由阿富汗翻过葱岭,进入中国。沿着塔克拉玛干沙漠的南缘,也就是丝绸之路的南道,千辛万苦走到阳关,进入了河西走廊。
灿烂的文化中国,使这三位波罗如入梦中。尤其面对着张掖大佛寺那巨大而活生生的睡佛,马可·波罗惊叹之极。可是奇怪的是,在他那传世的游记《东方见闻录》中,却只字没有提到河西的文化太阳——敦煌莫高窟。敦煌是他们必经之地,名气远过于张掖大佛寺,他们又在河西停留了至少一年。是什么原因使他们疏漏或错过了莫高窟?
倘若他们来到莫高窟,一准会被这东方宝库所震撼。倘若他们进入第45窟,看到那艘扬帆挺进的大帆船,在啧啧赞赏画工们绝世技艺的同时,一准会后悔当时没有经由海路来到中国。他们的确应当拒绝荒沙大漠中那条无比艰辛的丝路。
从宋代以来,中国人就把深思的目光,瞥向深远和蓝色的大海。这时已能造出载重1500吨的“神舟”,航海术居世界之首。尤其南宋时期,朝廷南迁,千古以来与外部世界沟通的沙漠丝路便被阻绝。对外的文明联系,更依赖于那无边无际、自由流动的大海。一个发明罗盘的国家从来就不是封闭的。尽管人们对这陌生的、凶险的、起伏不定的蓝色世界所知极少,但是他们意志的光芒始终在前面引导着自己。
雄心勃勃的元代皇帝忽必烈建立了世界上空前规模的大帝国。当铁蹄把他权力的版图扩张到东南亚、印度、乃至地中海的同时,也将一派豪情推入辽阔的大海。元代的航海家亦黑速失、杨庭壁、列边·扫马、杨枢与孛罗,都把船驶到印度与波斯。在茫茫大海上,他们是否感到还有另一种东西,朦胧又强劲地吸引着他们呢?一种隐隐约约蓝色的文明之光?
一条死寂、艰忍而古老的黄色之路,一条动荡、流畅而崭新的蓝色之路。中国人面临这样的选择;历史和人类也同样面临这样的选择。
在海流呼啸着喷涌着冲上沙滩的刹那。定格。
我们已经明白了,不管是什么具体缘故,马可·波罗没有来到莫高窟,甚至在游记中只字未提,都在表明一个历史的事实:敦煌莫高窟度过了它骄傲的黄金期。在历史的斗转星移中,它失落了!
荒沙就是沙漠的黄土。它将历史所遗弃的事物轻轻掩埋起来。
弥漫的风沙。黄沙掩盖的丝路上的古城。楼兰、尼雅、且末、若羌、高昌。倾圮的泥屋,晒成白色的胡杨干枯的树干,全都半埋在沙砾中。流沙还在莫高窟洞窟前一点点堆积起来。
从元代末期,莫高窟走向寥落。
历史先是封闭自己的过去,然后再把它渐渐遗忘,那么,我们可别忘了。那封闭在十七号洞窟——藏经洞那些文献呢?它是否在被封闭的那一天,就感到自己命中注定要被永久地与世隔绝了?
你当然会问,究竟是谁把它封闭在藏经洞中的?为什么?
藏经洞是敦煌莫高窟最大的谜,也是中国文化最大的谜之一,自从它被发现的一百年来,一直无人破解。正因为它奇特、难解、根由无绪,才在众说纷纭中变得更加神秘和诱惑。
对于藏经洞封闭的原因,最通常的说法是为了躲避西夏的侵袭。根据之一是,洞中文献年限最晚的一份是宋咸平五年(公元1002年),正处在西夏占领敦煌的前夜。根据之二是洞中的文献没有西夏文本,因此推定这是在西夏占领之前,为躲避西夏袭击,遭到损害,悄悄将这些宝贵文献封存在这个套在大洞窟里的小洞中。然后把洞口堵上,涂灰作画,掩人耳目。过后,逃避战乱的和尚没有回来,它便像古墓一样永远秘藏起来。
但这种说法并非无懈可击。如果将藏经洞文献的年代仔细查看一下就会发现,自1002年最后一份文献向上捯一百年间,差不多每年都有文献保留下来。可是截止到1002年就没有了。但西夏占领敦煌是1036年的事,中间怎么会出现漫长的34年的空白?莫高窟的和尚们不会提前三十四年就感到西夏的威胁并作出如此过早的行动吧!
第二种说法认为,藏经洞的残卷较多,许多都是当时废弃不用的文书。还有那些大量的卷轴式经卷,在公元10世纪末折叶式经卷广泛流行起来时,已经失去了实用价值。佛教一般不准毁灭经典,便封存在洞内。
但对这种廉洁的相反意见也很有道理,既然是古代作废不用的文书,为什么要封闭起来再画上伪装呢?
第三种说法认为,这是为了改造和重修大洞窟(第16号洞窟)时,将这用处不大的小窟封闭起来的。根据是,1953年敦煌研究所工作人员在第53窟北壁发现一个被封闭的小窟(现在编为第469窟)。大小与藏经洞差不多。西壁上写了一段题记:“广顺三年,岁次癸丑(公元953年)八月十五日府主太保就窟工造二千人斋,藏内记。”话说得很明白,这是归义军节度使在莫高窟举办一次盛大法事,法会所用物品,过后便收藏在这洞中。由此推论,藏经洞也被作为一个小藏室,平日堆放这些旧书残卷。后来在大洞窟改造重修时,顺便将这无用的小仓库堵上。外边的画只是依照常规画上几个供养菩萨,并非作为一种掩人耳目的伪装。
然而这种说法,猜测成分太多,不能取得一致的信服。
还有一种说法,认为藏经洞封闭与伊斯兰教东传有关。皈依伊斯兰教的哈拉汗王朝,大肆毁坏佛教的偶像,并对地处西域西端、信仰佛教的于阗国发动宗教战争。经过40年战争,于阗国被占领并伊斯兰化,因而使得大西北所有佛教中心都感到强大威胁。公元1093年,哈拉汗王朝向宋朝提出共同攻打西夏,得到宋朝的赞同。这一消息传到敦煌,肯定引起很大恐慌,于是采取了这一应急的保护措施。
这一说法缺乏具体依据,仍然仅仅是猜测。但是,它使我们想到,公元10世纪至11世纪之交,敦煌遇到了它有史以来最大的麻烦。在外部,东边是崛起的西夏党项族,势头逼人;西边是与佛教为敌的哈拉汗王朝,随时可能纵骑而至。在内部,也正是在1002年,曹氏后裔曹宗寿迫使他的叔父、原归义军节度使曹延禄、瓜州防御史曹延瑞自杀。局势错综复杂,危机潜伏。在这种严酷的形势下,封闭藏经洞成了大势所迫。但更具体的情节与缘故,却依然没有寻到。
据说,在流散到国外的敦煌遗书中,曾发现两件年代更晚的资料。一件是北宋仁宗天圣九年(公元1031年),另一件是清代康熙二十一年(公元1682年)。这一信息曾使人们惊讶不已!因为封闭藏经洞的时间,必须是在洞中有纪年的文献的年代之后。如果真有一卷更晚的文献,甚至哪怕一页清代的文书,整个封闭的理由又会成为一个全新的神话。可是,有人怀疑这两件写本,不一定是藏经洞的文献,也许是在敦煌其他地方所出土。于是,一切又回到扑朔迷离之中。
对于藏经洞封闭的原因,最终还要在洞中的文献里去寻找。
那么这被称作“世纪之宝”的敦煌遗书,究竟含着怎样的内容?
单是5万件古代文献就是无法估量的财富了。
单是存放了近一千年就是无以比拟的财富了。
时间创造文物。一千年过去,每一页书写的纸都成了罕世奇珍。何况厚厚实实五万卷,还有那么多绘画、雕塑、佛教文物,塞满了整整一个洞窟!
然而无比宝贵的还是它的内涵。
洞中的文献大部分是佛教经卷。弥足珍贵的是那些在“大藏经”中都没有收入的佚文佚经,却在这里出现了。它们使佛教经典的宝库得到充实。
(《大乘四法经》、《因缘心论颂》、《异译心经》等)
许多经卷的题记和疏释,还为研究中国佛教历史和当时宗教与社会状况提供了崭新的材料。
(《净名经关中释抄》。《金光明经》题记。《十地义记》、《维摩诘经释》、《法华玄义》、《瑜珈师地论随听手记》等)
各种佛经目录,一经发现,即刻在我国古代目录学史上占有显眼的位置。大量的寺院文书,包括财产账目、僧尼名籍,法事记录,以及斋文、灯文、施物疏等,组成一幅文字的工笔画,精致地再现了敦煌佛教的繁盛景观。
(《天复二年都僧统光照帖诸僧尼寺纲香徒众等》,《寺户妻女纺毛簿》,《沙州诸寺丁口壮车牛役部》,《甲辰年直岁惠安手下诸色入破历》等)
最有价值的佛经如《大般若波罗蜜多经》、《维摩诘所说经》、《金般若波罗蜜多经》、《妙法莲华经》、《金光明最胜王经》、《大乘无量寿经》等,由于抄写年代较早,对宋代以来的传世本都具有重要的校勘价值。尤其有的经典,在印度连原始的梵文本都已经散佚,它就更具有权威的意义了。
在敦煌遗书中,那些道教、摩尼教、景教、祆教的文献也有相同和非凡的分量。比如道教名作《老子化胡经》,在元代至正十八年(公元1358年)被指为辱没佛教而彻底销毁,早就不见了踪迹。但它在藏经洞却意外地露面。再如,人们对于摩尼教的历史及宗教内容一直所知甚少,但洞中一卷《摩尼光佛教法仪略》,将摩尼教的起源、形象、典籍、教团、制度、教义等细致地展开,一下子把大半空白的摩尼教有血有肉地填满。而另外一些关于景教的卷子,又把那个来自叙利亚、同样神秘的景教,美妙地开启了。